來源:法治日報
2022-09-08 09:18:09
原標題:互聯網“最大變量”成“最大增量”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張晨
在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發展的當下,信息科技將如何助推司法模式轉型升級?如何實現科技和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全域數字法院改革、智慧法院建設發展、數字治理與網絡文明……一系列新課題將會對司法體制、機制、規則帶來哪些影響?
近日,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法治建設論壇在天津舉行。作為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分論壇之一,網絡法治建設論壇圍繞網絡法治前沿理論和實踐熱點問題開展深入研討。
科技與法治走向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術引領下,科技與法治走向深度融合。全國法院100%應用“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和手機“掌上立案”,截至今年7月,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5.4萬件,涉及當事人遍布海內外30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法院去年在線調解糾紛超過1000萬件,“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平臺”累計存證24億余條;截至去年年底,網絡司法拍賣成交額超1.8萬億元,為當事人節省傭金567億元……
清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院長劉奕群表示,人民法院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智慧法院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
近年來,人民法院大力推進互聯網司法和智慧法院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規則確立、網絡治理向前邁進——
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相繼建成,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陸續出臺,互聯網司法完成了由實踐探索到規則體系的構建。
人臉識別應用、網絡消費、信息網絡侵權等司法解釋發布,“暗刷流量案”“小豬佩奇著作權案”等一批具有規則意義的涉數字經濟案件得到公正高效審理,裁判規則更加明確。
信息化與審判執行工作、訴訟服務、審判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統。
“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大學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針對幾家互聯網法院和濟南、聊城等基層法院開展了調研,每到一地,都體會到智慧法院建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劉奕群說,“這讓我們每一位參與到司法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國學者都為之自豪,也是我們在國際同行面前展示學術成果最大的底氣。”
科技助推更高水平數字正義
網絡文明與互聯網發展相伴而生。2012年至2021年,我國網民規模從5.64億增長到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從42.1%提升到73%,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
如何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法院在線調解糾紛1084萬件,今年1月至6月在線調解糾紛577.3萬件,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糾紛解決服務。去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涉網絡詐騙案件2.5萬余件。同時,打擊各類涉網絡信息、數據安全等違法犯罪,維護個人信息安全,筑牢數字經濟安全屏障。
“中國法院提供公開透明、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的在線辦案和服務,為在線訴訟、在線調解等提供極大便利。”上海交通大學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力表示,智慧法院建設不是簡單的“形象工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勇闖“無人區”,累積實現了從實踐樣態躍升為“中國模式”的突破,為世界司法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各地網絡法治建設成果紛繁——
深入開展“凈網”“反詐”等專項行動;審理《人民的名義》《明朝那些事兒》等網絡傳播權案件;對盜播NBA及東京奧運會賽事等行為及時作出禁令……天津法院依法妥善審理一系列涉互聯網案件,充分發揮了司法裁判在網絡法治中明規則、促治理的重要作用。
“浙江法院一體化辦案辦公平臺”讓全省106家法院、1.5萬名干警在同一平臺上辦案辦公,為立案、庭審等150余個業務場景提供系統支撐;無紙化辦案率99%,辦案效率提升14.1%,每年為群眾提供在線服務近5億次,首創異步審理模式,有效解決“時間差”“異地難”帶來的訴訟不便;“浙江法院智慧大腦”融合司法數據123億條、司法案例635萬個,構建法律知識圖譜85個、工作模型93個……浙江法院推動人工智能與司法活動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數字法院”,努力為當事人增效、為法官減負、為審判管理賦能。
建成全國首個5G智慧法院實驗室;搭建以司法數據、計算資源、智慧法院中臺與大腦為支撐的科研框架;成功孵化5G云盒、可視化送達消息、區塊鏈電子質證等30余項司法產品……廣州法院正在加快建設以智慧法院大腦為內核、司法數據中臺為驅動的AOL全線上智慧司法體系,推動實現全類型案件支撐、全審判要素覆蓋、全訴訟主體服務、全項目周期監管、全電子數據流轉、全可信架構循環。
科技賦能匯聚向上向善力量
盡管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展現了極大的應用價值,對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公平正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會利益沖突最為集中的司法審判領域,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正在發展完善的技術形態,其可能存在的風險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計算機科學與法學領域的協同努力才能完成。”劉奕群建議,相較于以效率為優先價值的技術理性,司法理性強調效率與公正的價值兼顧,強調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人工智能的應用應當以人民性和公正性為基本原則,堅持結果公正與過程公正并重,建立算法過程監督和結果驗證機制,保障全過程獲得公正的機會均等;堅持推進應用與審慎評估并重,盡最大可能減少算法偏見的產生,維護司法權威性和公信力;堅持適法統一與自由裁量并重,通過各類人工智能司法應用技術改進辦案流程與效率的同時,保留法官個體對法理情理的自由裁量空間。
楊力研究認為,目前中國智慧法院建成3.0版,邁過了拓荒和零打碎敲的時期,跨越進入體系化發展的新階段,全面多樣的創新產品被源源不斷創造出來,并努力朝智能化方向轉型,為其他國家法院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范例,得到學術和實務界普遍公認。
“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模式,為信息時代的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下一步,要讓中國方案行穩走遠、引領世界,需要提升中國對智慧司法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實現中國司法智慧、中國治理方案的有效傳播。”楊力說。
據悉,繼發布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意見后,最高人民法院還將出臺司法領域人工智能指導意見,助推網絡治理法治框架成熟完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