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9-13 09:52:09
原標題:一堂貫通歷史、現實、未來的公開課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堂貫通歷史、現實、未來的公開課
來源:光明日報
【邁好入學第一步】
中國之美,中國之志,中國之光,《2022開學第一課》,繪就了一幅“何以中國”的畫卷。今天,讓我們再次回味這堂以“奮斗成就夢想”為主題的大課,感受時代鏗鏘前行的足音,凝聚起踔厲奮發、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2022年,中國開啟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我們跟隨著冰墩墩和雪容融,一起見證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冰雪奇跡;一起見證了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橫空出世;還一起見證了中國航天員又一次叩問蒼穹……這些我們曾經憧憬的夢想,一個又一個變成了現實。
《2022開學第一課》敏銳捕捉住時代的脈搏,以“奮斗成就夢想”為主題,邀請“時代楷模”“八一勛章”獲得者、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科學家、冬奧冠軍、考古學家等,為中小學生們講述這些震撼人心的瞬間背后的奮斗故事,成為過去一年中國砥礪前行的影像見證。
透過這些奮斗者的身影,一個又一個與其相關的人文故事、生態故事、攻堅克難故事浮現在學生們眼前,揭示出奮斗與中華大地上人文精神、地理環境、生態文化、強健國力之間的深層聯系。通過禮贊奮斗精神,這堂大課從不同維度展示出中國之美、中國之志、中國之光,匯聚成一次對中國的深情告白,讓青少年們從內心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為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感到振奮,從而激發使命感和內驅力,完成一次珍貴的精神接力。
1 中國之美激發文化自信
中國之美,不僅美在地大物博的山河,更美在中華民族于歷史長河之中接續守護、薪火相傳的中華文化。在這一課里,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深厚底蘊,講述了中華兒女在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孩子們知道我們的文明緣起,以及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以一粒稻米和它背后升起的炊煙,作為破解中華文明奧秘的“密碼”,串聯起先民馴化、培育、利用稻米的整個過程,展現了他們收獲、繁衍、生息的生活。學生們得以跨越時空,看見古老家園的水草豐美,日升月落,山河萬古,星辰璀璨,更感受到中華先民生生不息、勞作不止的奮斗史。
“中華文明歷經滄海桑田,成為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燦爛不熄,離不開遠古先民堅忍地開辟了這片廣袤的沃土,更離不開我們一代代華夏兒女在長期奮斗中對中華文明的創造、發展和接續守候。”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娓娓道來青藏高原的獨特: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標記著地球的高度,是記載上千萬年中國地理氣候的“歷史檔案”,它的出現重塑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奠定了亞洲的水系布局,滋潤了一片綠洲和亞洲人民。這也說明了為什么珠峰科考是如此重要。“青藏高原是一片圣土,構筑了我國生態安全屏障,也滋養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我們對它的探索永無止境,對它的保護也將一如既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參天之樹有其根,懷山之水有其源。節目從獨特的美學意蘊闡述中華文明緣起,讓青少年了解中國道路走過的空間維度和歷史維度,從而有身在歷史和創造歷史的位置感和價值感,在面對當下時,可以感受到來自腳下土地的力量,從而帶給他們面對未來的勇氣和自信。
2 中國之志凝聚磅礴偉力
“中國之志”匯聚成“中國之智”,在這一課里,對祖國至真、至誠的愛,化為志向,在經年累月的堅持中累積為智慧,代代延續成為一個個當下的中國奇跡。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的生命最基本需要。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與饑餓抗爭的歷史。饑餓,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是一種無法忘卻的痛楚,也是一種催人奮發的動力。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在《2022開學第一課》回顧童年時,講到小時候自己的外婆想喝上一碗稀飯都遍尋不獲。為此,他立志“人人有一碗飯吃”,并走上了尋找高產水稻的道路。他和全國各地60萬農業育種科研人員如候鳥般往返海南三亞“南繁硅谷”,躬耕于阡陌之間。經歷了50年、幾代人的努力,終于,以他為代表的農業學者們,保證了“中國飯碗裝中國糧”,把飯碗牢牢端在了中國人自己的手中,守護了無數中國人的餐桌,為中國人的DNA刻入了安全感。“今天我很欣慰看到你們都不用再忍受挨餓的滋味。為了這個填飽肚子的夢想,我從1972年從事育種工作到今天,已經整整50年了,而且不光是我,幾十萬農業育種科學家都在為這個夢想奮斗。在這里,我很想告訴同學們,人生一定要奮斗,只有奮斗才會有收獲。今年我已經82歲了,但是一想到水稻,我仍然覺得很有干勁,未來我會繼續奮斗,培育更多好種子,讓大家能夠吃得更營養更健康。”
在塞罕壩,人們以韌勁守護了這方天地。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到“林海蒼茫凝碧色,芳洲爛漫綻繁英”,這里的三代造林人,用了整整60年的光陰,一鍬一鍬地在一片荒原上,種出了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再生動的文獻,都不如身臨其境的沖擊力。在《2022開學第一課》里,塞罕壩第三代務林人于士濤以一堂“行走的沉浸式勞動課”,帶領學生們實景體驗這一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綠色奇跡”,更請來第一代塞罕壩務林人陳彥嫻老人給孩子們講述,這片幽深闊大的森林,實際上是每個務林人閃耀發光的青春。“我們來到塞罕壩的時候,到處都是沙窩子、野草,非常荒涼,除了同來的伙伴,你看不著一個人,沒有房子住,只能住在窩棚里,外頭下大雨的時候,屋里頭就下小雨,冬天下著大雪,刮著白毛風,打在臉上,就像刀割一樣。雪都沒到膝蓋以上,要走快兩個小時才能到山上。那會兒我們都非常年輕……大家心里有一個目標,要給第二年造林的同志們打好基礎。雖然勞動這么艱苦,但是我們的心里有自己的理想,就是把這一棵棵小樹栽活。這樣,我們到老的時候才不后悔,覺得我這一輩子值了。”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他們身上呈現出來的中國之志,似春雷驚空,振奮人心。他們對家園、對國家竭盡全力、矢志不移的守護,更是對民族精神傳承不絕的歷史見證。作為這樣一份延綿不絕的文化的后裔,青少年更要勇敢擔起這份代代傳遞的守護之責,在接力托舉間,創造出國家和民族更好的未來。
3 中國之光照亮奮進之路
以自信、奮斗的姿態,為國人擎起希望的火把,指引未來的方向。這一課里,揭示的是中國面向未來的自信,是夢想不斷照進現實的欣然。
一場冬奧賽事,讓世界一覽中國新生代開放自信、生機勃勃的風采。這份時代涵養出來的自信也在航天人身上熠熠生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提起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擲地有聲的一句話:今后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起,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當時剛考上國防科技大學、年僅20歲的周建平,不僅把錢老當作自己的奮斗榜樣,更是把加入國家航天事業隊伍,讓中國人自己的航天器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當作自己夢想。“我們看神舟飛船的發射,就像是看一部驚心動魄的大片。大家看到的航天飛行場景,是完全真實的,怎么能夠做得到呢?在這后面是成千上萬的人,默默地保駕護航。”在60多年的時間里,正是一代代年輕的中國航天人不問功名利祿,不斷從老一輩航天人手中接過接力棒默默無聞地奉獻,才有了今日中國人邁向宇宙深處、更深處的步伐。“我們將用中國的航天器把人類的文明播向星辰大海,從‘嫦娥’問月、‘北斗’指路,到‘天宮’覽勝、‘天問’探火,我們把這些遠古的神話都變成了現實。但是我們并沒有就此停下,那么,接下來接力棒就會交到你們的手中,你們準備好了嗎?”
這一刻時間靜止、空間無垠。無言的感慨和豪情在每一個人的心頭洶涌奔流,仿佛聽到了激越人心的黃鐘大呂,感受著個人與祖國的同頻共振。這是國家強盛的宣言,彰顯的是大國自信,更帶給每一個人“此生無悔入華夏”的自豪。
這樣的課堂,有文化的境界、有歷史的格局、有時代的情懷。知國才能愛國,知國才能信國,知國才能以身許國、精忠報國。《2022開學第一課》像是一部立體的“國士影像志”,通過匯聚時代人物的拼搏故事,拼出當下時代的圖景,更帶領青少年完成一次“何以為中國、何以見中國、何以愛中國”的價值探尋。
(本報記者 柴如瑾 杜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