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9-15 10:31:09
原標題:一切為了打仗,一切服務官兵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一切為了打仗,一切服務官兵
來源:解放軍報
新修訂的《軍隊療養工作暫行規定》要求,軍隊療養機構要聚焦備戰打仗,聚力服務官兵,以維護和提高戰斗力作為療養工作的出發點,積極適應軍隊療養機構轉型重塑、職能變化新形勢,將工作重心向任務一線、基層一線、艱苦邊遠地區一線傾斜,著力構建一切為了打仗、一切服務官兵的新型療養工作體系。
《軍隊療養工作暫行規定》實施一年來,軍隊療養機構著眼戰斗力建設,跳出固有思維,重塑療養體系,升級保障模式,創新保障方法,將工作重心向任務一線、基層一線傾斜,讓療養資源更多惠及一線官兵、療養學科更貼近實戰需求。
調整改革后,軍隊療養機構的職能有了新變化。康復療養向戰聚焦,必須有相應的學科作支撐,要具備“修復”“保養”官兵身心的能力,具備增強官兵體質和心理素質的能力。軍事訓練傷運動評估和康復運動、軟組織傷病的診療康復以及心理篩查、應急心理干預、心理行為訓練等學科建設,提升了戰斗力質效。
今天,部隊實戰化演訓、非戰爭軍事行動以及日常戰備執勤、科研試驗等任務日趨增多,一線官兵的身心康復療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建強療養康復專業人才隊伍的任務越來越緊迫。軍隊療養機構應積極整合資源、強化內生動力,不斷學習更多新療養理念、新療養方法、提升康復技能。
新時代,療養“療”什么,怎么“養”?這是迫切需要軍隊療養機構探索回答的時代課題。對這個課題的回答,既是軍隊療養系統強軍為戰的具體探索,也是后勤戰線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建設一切為了打仗的后勤的生動實踐。
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
重塑體系,為一線官兵“加油”
■王 祉 陳運鵬 姜 維
將服務保障重心向戰斗力一線傾斜
潛艇聲吶兵莊煒軍剛剛晉升下士軍銜,緊接著又迎來一個“驚喜”——他被列入其所在艇員隊的“年度療養計劃”,隨后前往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參加特勤療養。
這是莊煒軍第一次參加特勤療養。曾幾何時,在這位一線戰斗員眼中,療養是一項“可遇不可求”的福利。在前往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的路上,莊煒軍還有些不敢相信。
“我們就是要將服務保障重心,向戰斗力一線傾斜。”艇員隊領導介紹,近年來海軍部隊擔負戰備巡邏、實戰化訓練任務日益頻繁。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潛艇官兵每年平均出海超過200天。
越是訓練任務重,越是需要科學的身心修養。新修訂的《軍隊療養工作暫行規定》,對作戰部隊療養計劃落實提出了剛性要求,落實療養制度不僅關乎官兵權益,更關系到部隊戰斗力建設。
今天在作戰部隊,療養人員推選需依據個人表現、立功受獎、服役年限等情況綜合考量。“以前,我們這個艇員隊只有一個療養名額,從去年起一下子增加至七八個。這次療養上級推薦我參加,跟我一起來的除了一名營職干部,其余戰友都是一線戰士。”莊煒軍說。
療養保障的范圍正在擴大。今年因為執行重大衛勤保障任務,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文職人員高倩,收到參加特勤療養的通知,這讓她既感到意外,更讓她備受鼓舞。
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提供的一份療養調查清單顯示:特勤療養、康復療養、專項療養任務增加;療養員中一線軍隊人員的比重明顯提升。
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領導說,新規定立起鮮明導向,越來越多基層官兵走進療養院,享受這一福利。
療養不是“卸甲”,而是進一步與戰斗力對表“加油”
海訓結束,海軍特戰隊員藍利再次撥通了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專家楊昕的電話,自豪地向她的“心理導師”展示這份被汗水浸透的榮譽——“火藍刀鋒”匕首。
那次,在海軍陸戰隊某旅女兵隊組織的心理篩查中,一份數據報告引起了楊昕的注意:中尉藍利的心理測試分值顯示異常。
在藍利參加特勤療養期間,楊昕一有時間就去找藍利散步聊天,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潛移默化中幫助藍利分析認知誤區、梳理情緒。一次敞開心扉的交流過后,平時很少流淚的藍利抱著楊昕淚流滿面。
這次療養過程中,配合各類心理康復訓練,藍利的情緒狀況大為改觀。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領導告訴筆者:“療養不是‘卸甲’,而是進一步與戰斗力對表‘加油’,半個月的療養,既是身心上的健康呵護,也是一次體能、技能的全面提升。”
根據療養訓練計劃,療養員一周3天的體能訓練時間雷打不動,其他訓練內容根據個體情況科學設置。
在體訓師帶領下,療養員參訓需要完成體能、肌肉力量、核心穩定肌群等訓練。針對不同類型人員,他們利用“速度靈敏度評估訓練系統”“數字化體姿與功能評估系統”設置針對性訓練,全面監測他們的體能和心理情況。
“如今的療養不再是吃好、喝好、玩好,而是練好、訓好、心理狀態好。”體訓師王偉忠說,療養結束后,他們會組織健康綜合鑒定,把療養員恢復、再生和提高戰斗力,作為衡量療養效果的標準。
戰斗力“加油站”,有了專業“加油員”
再次走進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團特級飛行員武文說,特勤療養正在成為他的戰斗力“加油站”。
“戰斗力的提升,需要專業的‘加油員’。”武文向筆者講述了他的個人經歷。一次夜間巡邏,武文持續跟蹤識別的目標突然消失了。當時的情況,令這位經驗豐富的特級飛行員,百思不得其解。此次療養,武文參加了航療科專家汪瑞平的專業授課,這個疑問得到了解決。
該中心感官生理訓練科主任陳貴,帶領團隊研究夜視生理現象,探索總結出夜視生理訓練路子,幫助飛行人員熟悉掌握夜間觀察目標和夜視鏡使用方法。
今年4月,該中心還緊跟海軍轉型發展,開展“海軍夜視生理現象模擬體驗”等新內容訓練。來自海軍飛行部隊的數百名飛行員、領航員、搜救員齊聚一堂,學習夜視生理及特殊現象,體驗夜視近視模擬、夜視盲點等課目訓練。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該中心領導介紹,陳貴只是專業“加油員”群體的一個縮影。如今,他們擁有高級技術職稱醫護人員70余名,研究生導師6名;多個科技創新團隊,遍布各大學科,形成以高職稱專家領銜、中青年技術骨干為主體,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的醫學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療養方案單獨訂制,精確保障才能打勝仗
緊緊握著該中心中醫科主任馬群的手,海軍航空大學教員徐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6月,徐祎通過健康服務協作機制,協調進入該中心接受康復治療。入院時,他剛剛完成“右跟骨創傷性骨折”手術,只能拄雙拐步行。
針對徐祎的情況,馬群帶領康復團隊,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突出針刺穴位等中醫治療手段,為其疏通經絡。傷口愈合后,他還特地為徐祎安排了水中肢體功能等訓練。
翻閱徐祎的療養方案發現,針對療養員職業特點和個人情況,該中心為其量身訂制個性化食譜。“療養員一餐吃什么、吃多少都是科學。”馬群介紹,他們使用自主研發的“營養智慧餐飲系統”,嚴格規定療養員每餐飯的食物、營養標準,療養員可以熟悉掌握當日菜譜,還能實現“按量取食”。
近年來,該中心拓展保障模式和優質服務舉措,完善體檢鑒定、健康管理、航空生理訓練等流程規范,滾動修訂《優質服務工作核心規范》,制訂《重點療養員服務保障指導手冊》,助力療養服務高質高效。
翻開療養員名冊,筆者注意到,經過科學系統的專屬訓練,一位位飛行員翱翔藍天、潛水員重返深海、技術專家重返實驗室,一線官兵重返戰位。
“軍隊療養工作緊跟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保障模式由健康維護型向能力促進型轉變。”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領導說,讓療養服務聚焦一線崗位、一線官兵,著力構建全新的戰斗力保障體系,任重道遠。
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
升級模式,為戰斗力“續航”
■呂洪凱 張奇輝 本報特約記者 汪學潮
這樣的療養,讓一線官兵直呼“沒想到”
火箭軍一級軍士長劉志軍、海軍某潛艇支隊一級上士陳曦、空軍航空兵某旅特級飛行員狄巖松、某部文職人員沈麗……
履歷、年齡、專業、軍兵種……看似完全毫無交集的他們,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相聚在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在這里,一線戰斗員們各自經歷了意想不到的事。
當了30年導彈發射號手,劉志軍沒想到,這次療養和老兵們講述的療養體驗完全不同。
這次療養更像是一次會診。由于長期在高溫、高壓、高噪的環境工作,劉志軍經常出現腰酸背痛、耳鳴失眠等情況。參加專項療養,是上級給予這位“金牌發射手”的專屬福利。
按照以往印象:“療養就是休息、放松、散心。”然而入住療養中心的第一天,醫護人員就向他介紹了查體問診計劃和療養訓練計劃。
翌日一早,劉志軍接受了全面體檢,發現“甘油三脂”的3項指標偏高。對此,療養專家格外重視:“你的血脂偏高,這半個月飲食以清淡餐食為主,下午你還要進行心腦血管訓練。”
一同參加療養的狄巖松和陳曦,此前在體能訓練時,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四肢韌帶損傷,并在體系醫院接受了治療。出院前,他們分別填寫了一張“療養審批表”,沒想到這么快就轉院參加了康復療養。
“從醫院到療養中心,從醫療救治到康復訓練,‘一站式’服務讓訓練更安全、健康更有保障。”大連康復療養中心領導告訴記者,他們為每位療養員制訂了“體能訓練個性化套餐”,針對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區分訓練課目、強度和時間。在對個體病情、傷情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中醫理療、心理干預及心理行為訓練也相繼開展。
整合重組多個學科中心,協同“加油”精準高效
某潛艇軍士小楊因長期在高溫、嘈雜、狹小環境中工作,經常失眠。按照上級安排,小楊來到大連康復療養中心進行療養。
入住第二天,中心對小楊進行了全面體檢,緊接著安排他進行中醫理療祛濕、心理調適、睡眠監測、針灸、正骨以及運動康復等全面治療和訓練。
小楊的康復療養經歷,是大連康復療養中心升級保障模式的一個縮影。
調整改革后,大連康復療養中心將原先分布在各個療區的診療科室,整合重組為多個學科中心,統一調配療養專家骨干、集中使用診療設施,積極吸引和培養療養人才,不斷創新療養模式,有效提升了療養保障能力。
“整合重點學科中心,是落實《軍隊療養工作暫行規定》的新要求。” 該中心主任李鑒峰說,療養機構應當結合駐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相應療養技術,提高療養保障水平。
為此,他們將睡眠管理從心理科分離出來成立“軍人睡眠管理中心”,心理科成立“野戰心理應急干預分隊”,以運動康復科為主,抽調軟傷、中醫專家骨干,成立“軍事訓練傷運動評估與康復訓練中心”,原有的“全軍軟組織傷病康復中心”也加強了中醫力量。
“為戰斗力服務的康復療養學科重組后,我們加大了骨干調配和人才培養。”該中心領導說,近3年來,中心聘請了相關專家骨干數十名,專業送學培訓幾十人次,對從社會招考的文職人員進行系統崗前培訓。
一天中午,記者到“軍人睡眠管理中心”探訪,心理治療師韓穎正為小蘭診療。
小蘭是某特戰分隊的狙擊手,在一次實戰化演練中行動失敗。從此,小蘭的心理壓力很大,一直失眠。記者通過睡眠監測系統發現,治療幾次之后,小蘭深睡眠時間一點點變長。那天下午,一覺醒來,小蘭興奮地說:“好久沒睡得這么香了!”
經過半個月的康復療養,小楊身心恢復如常。回到單位經過考核,小楊順利重返戰位。
8月中旬,該中心抽組野戰心理應急干預分隊參與實戰化演訓。訓練中,心理催眠師不僅指導官兵進行快速自我催眠訓練,還傳授一系列戰場應急睡眠方法,受到官兵的歡迎。
不僅要坐鎮“加油”,還要前出保障
從事療養康復工作30多年,全軍軟組織傷病康復中心主任張國龍,又多了一個新頭銜——訓練保健醫。
今年年初,該中心抽組成立療養專家巡診醫療隊,張國龍第一個被選中,成為首批訓練保健醫。
在該中心,像張國龍一樣,成為訓練保健醫的,還有軍事訓練傷運動評估與康復訓練中心主任胡玉龍等幾十名療養專家骨干。
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維護與促進軍人身心健康,鞏固提升部隊戰斗力”?從拿到新修訂的《軍隊療養工作暫行規定》開始,大連康復療養中心的領導,就在不停地思考這個問題。
“為戰斗力‘續航’,不僅要坐鎮‘加油’,還要前出保障。”該中心一位領導說,不少基層官兵不注重健康保健和科學訓練,身體健康出現狀況而不知,如果都等到身體“報警”再來療養或是就醫,身心維護和“加油”的成本就會更大,鞏固提升戰斗力的時間就會更長。
“防止官兵健康出毛病,就是為戰斗力‘加油’。”為此,該中心主動到基層部隊巡診,將康復療養的鏈條往前端延伸。
在該中心醫護部助理員王新剛辦公室的墻上,貼著一張專家骨干兼職訓練保健醫拓展療養服務的計劃表。什么時間、哪些人、去哪里、攜帶什么裝備器材、聯系誰、執行哪些任務,標注得十分詳細。
去年,療養專家醫療隊到空軍航空兵某旅巡診。飛行員吳其君頸部扭傷,不僅得到了專家張國龍的精心治療,還得到了專家胡玉龍的特別邀請:“訓練傷沒痊愈前,容易反復受傷,你最好申請去我們那里康復訓練……”
帶隊領導告訴吳其君,不管是作戰或執行其他重大軍事行動中出現傷病,還是有訓練傷和其他傷病的軍人,只要本人填寫“療養審批表”,通過經治醫療機構評估鑒定并提出轉診建議,就可以逐級申請康復療養。符合“雙向轉診”條件的,還可以從經治醫院直接轉診來康復療養,不僅不受療養指標限制,而且還可以按規定帶隨員。
按規定提交申請后,吳其君很快就收到了康復療養通知。來到軍事訓練傷運動評估與康復訓練中心,胡玉龍和運動康復師們立即對吳其君進行全面功能評估,并為他制訂了個性化專項運動方案。經過近兩周的訓練,吳其君完全恢復了飛行下頸部抗載荷能力。
圖①:參加療養的官兵在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進行胸腰椎測試訓練;圖②: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專家指導官兵進行體能訓練;圖③:療養專家到基層巡診;圖④:療養員為官兵進行睡眠調理。
圖片由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提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