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09-27 09:50:09
原標題:秋分:秋忙時節(jié)迎豐收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秋分:秋忙時節(jié)迎豐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秋分,在每年公歷9月23日或24日交節(jié)。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長度幾乎相等,又處在秋季當中,故名“秋分”。《春秋繁露》總結了秋分的特點:“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我們的節(jié)日”北京工作室負責人張勃介紹,秋分的三個物候是: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壞(音同“培”)戶,三候水始涸。此時節(jié),雷聲漸漸遠去,小蟲子開始為越冬作準備,藏入穴中并用細土封住洞口,雨水逐漸減少,水洼漸漸干涸。
秋分之后,白晝逐漸變短,黑夜越來越長,晝夜溫差也逐漸加大,氣溫降低速度明顯加快,正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寫的那樣“一層秋雨一層涼”。
秋分祭月
張勃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秋分是最早出現(xiàn)的節(jié)氣之一。考古學者在距今約4000年的陶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那時便已有了可以測定秋分節(jié)氣的觀象臺。據(jù)《尚書·堯典》記載,堯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四方,專門負責根據(jù)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制定歷法,所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其中還提到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二分二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重要節(jié)點,因而秋分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古便為官方所重視。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蕭放告訴記者,秋分在上古是祭月的重要日子,“朝日夕月”說的就是古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傳統(tǒng)。《禮記·祭義》記載了周人“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的祭禮。壇,在上,代表了“光明”;坎,處下,意味著“幽靜”。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傳播與文化創(chuàng)意學院副教授袁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據(jù)唐代孔穎達的解說,周人“朝日夕月”的祭禮,是在春分日的早上于東門外祭日神,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門外祭月神。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仍為皇家禮制,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亦舉行“朝日夕月”之禮,用牛祭日,用豬、羊祭月。
袁瑾認為,這種禮儀大約與古代社會神權控制有關。《國語》記載了顓頊“絕地天通”的故事,說的是上古時代民神雜糅,人人皆可通天,社會混亂不堪,毫無規(guī)則可言。于是顓頊命令“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即人民有所求告須得告知黎,黎再通過重黎向上天祈求,這便是“絕地天通”。此后平民不能直接與上天溝通,與神溝通的權力便收歸于“王”。如日月一般代表陰陽的神,也只有皇室才能與之溝通,一般百姓則無緣祭享。
北魏、隋唐以至明清,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儀式。《宋史》記載:“秋分之時,晝夜平分,太陽當午而陰魂已生,遂行夕拜之祭。”《太常記》云:“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壇。”蕭放解釋說,“夜明”指月亮,因月亮在夜晚放光,所以又被稱為“夜明”。古人認為,日為陽,月為陰,秋分后,陰氣漸重,由月神主掌大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因此秋分曾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如今,位于北京西城區(qū)的月壇,原名“夕月壇”,其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便是明清兩代皇帝秋分之夜祭月的所在。
“秋祭”之時
秋分時節(jié),古人還有掃墓祭祖的習俗,稱作“秋祭”。蕭放告訴記者,秋祭的民俗與清明祭祖有些相似。一般秋祭的流程是,掃墓祭祖前先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等。根據(jù)族譜記載,湖南邵東朱氏在春秋兩季舉行廟祭,秋祭在秋分前后。廟祭為族內(nèi)大事,屆時要打開宗祠正門,在享堂懸掛先祖遺像和功名匾額,還要安排戲班在祠堂唱戲。臺灣中部賴姓宗祠五美堂也要在秋分舉行廟祭。根據(jù)山東《東平縣志》記載,凡世家望族多建宗祠,供奉本族祖先,“神主自始祖以下高祖以上,按照穆支派依次序列,每年春秋致祭,多以春分、秋分二節(jié)……”
順天時,忙“三秋”
張勃告訴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古人十分注重順天應時,講究時令,強調(diào)人的行為應該符合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在晝夜平分、寒暑平均的秋分時節(jié),古人更尊重公平、尋求公義,會校準度量衡等各種準器,《禮記·月令》就提到“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在秋分時節(jié),古人還會給予老人特別的照顧。《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養(yǎng)衰老,授幾杖。”
蕭放介紹,秋分之后,人們也進入了“三秋大忙”——秋收、秋耕、秋種。俗語曰:“秋分有雨來年豐。”農(nóng)人相信,秋分日宜雨,有雨來年就有好收成。張勃說,此時,莊稼即將迎來豐收,人們開始修倉庫,以便儲存糧食,正如《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囷倉。”官府也要求百姓積聚菜蔬,及時種麥,不誤農(nóng)時,所謂“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
此外,秋分也是人們嘗新的時節(jié),此時可以品嘗到芋頭、菱角、毛豆等新鮮的應季食材。秋分節(jié)氣也是桂花繁茂的時節(jié),桂花糕、桂花圓子、桂花茶等桂花制品都是人們喜愛的時令美食。
秋分時節(jié)慶豐收
張勃介紹,在今天人們的觀念里,秋分更是一個成熟的時節(jié),是人們在春播夏耘的辛勤勞作后感受收獲的喜悅的時候。2018年,我國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
“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是一個新的節(jié)日,但農(nóng)人在秋分慶祝豐收自古便有。張勃介紹,農(nóng)人在收獲的季節(jié)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活動慶祝豐收、表達喜悅,同時也向大自然的風調(diào)雨順表達感恩的習俗。《詩經(jīng)·豳風·七月》就有“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描述的就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熱鬧景象。而“酒熟送迎便,村村慶有年”的秋社日,更是古代農(nóng)民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傳統(tǒng)民俗大節(jié)中秋節(jié),也具有慶豐收的文化意蘊。
張勃認為,設立“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可以延續(xù)古人慶祝豐收、感恩自然的文化精神,從而形成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性關系。由于“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定在秋分,所以還應當考慮將各地流行的秋分習俗如剝棗、送秋牛、吃秋菜、喝秋湯、做秋福等納入豐收節(jié)民俗活動中,這樣既可以豐富節(jié)日內(nèi)涵,又能為其奠定堅實的傳統(tǒng)根基。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