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11-14 07:36:11
原標題:打破傳統禁忌,做自己很酷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打破傳統禁忌,做自己很酷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吳軍華
■ 李菁雯
今年暑期,一群以女生為主的在校學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煙臺山舉辦了性教育主題展覽。她們將這次展覽命名為——選擇“性教育”,旨在告訴大家,“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性教育,可以自由說愛、大方談性。”
展覽中,她們用文字發出反抗陳舊觀念的聲音;用性教育雙色球、性知識貼紙和留言板讓參觀者了解什么是全面性教育;用紅色字體以及各式各樣的經期用品來反抗月經羞恥;用文字和圖片來科普不同的避孕方式和糾正對避孕的誤解。在留言板上,參展者同樣也留下了他們的聲音——“讓我穿愛穿的衣服”“不要讓世俗的眼光限制你的熱愛”“做自己,就很酷”。這場展覽觀展者達1000人次以上,全網瀏覽量超600萬人次。
“希望能鼓舞更多人從身邊開始,實踐人人都能做的性教育。”這場展覽的發起人是福州市一所高中的“05后”女生幽蘭(化名),她于去年12月創立了性教育團隊TOUGHYOUTH(以下簡稱TY),現在核心團隊有13人,其中女生11人。團隊致力于開展“同伴”性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進行性與性別問題的解答、知識科普及相關活動開展。
決心成為一名性教育工作者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盡量避免和‘性’掛上關系。大多數人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會好奇這方面的知識,偶爾談到也會用各種代稱,不好意思直說。不自覺間,就有了一種‘性’是很負面的、很羞恥的觀念。”幽蘭袒露心聲。
幽蘭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去羞恥化。當我們對一個自然存在的事物產生羞恥,這種羞恥可能會造成我們對自身的厭惡,或者是對他人的指責,還包括一些利用這種羞恥而進行的傷害。而當一個觀念在人們的認知里固化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被傳遞下去。該怎樣去羞恥化?她覺得,首先是談論它,當一個人公開談性時,她(他)對身邊人的觀念影響可以是非常大的。
幽蘭最初關注到與性教育相關的話題是在2020年。當時“鮑毓明案”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人們紛紛站出來,講述自己遭遇性暴力或性別暴力的經歷,鼓勵其他人在遇到相關事情時勇敢反抗。種種聲音讓幽蘭揪心不已。
“有朋友告訴我,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事。我想,我應該做些什么來改變這一切。”幽蘭沉重地說,有男生性騷擾了女生,卻沒有受到任何責罰;有的家庭重男輕女,對弟弟寵愛有加,對姐姐卻時時苛責;有人因為“很娘”受到校園暴力,也有女生被稱作“女漢子”……
此后,幽蘭的目光開始投向性教育,她更多地關注和學習性別研究,并下決心要成為一名性教育工作者。
在開展性教育的過程中,幽蘭發現大多感興趣、愿意參與進來的學生都是女生,她們中絕大部分都或多或少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女生總是被長輩告誡要保護好自己,但如果只教女孩子怎么保護自己并不夠。”幽蘭談到,身邊男生的性知識大多來源于色情影視制品、視頻書籍,這種存在于虛構作品中的兩性關系,可能導致男生們對“性”產生比較輕浮的態度。
希望青少年大方談“性”
今年2月,幽蘭及團隊對數十位志愿者進行訪談,形成了五萬余字的訪談記錄,并在校園內外開展大范圍的問卷調查,了解大家的性知識現狀、接受過的性教育及希望接受怎樣的性教育。
參與人數和調查結果讓幽蘭很吃驚:“大家普遍了解的性知識都停留在月經、遺精這樣很基礎的生理方面。”更令人意外的是,色情制品竟然是學生最主要的性知識來源。超過90%的學生表示,希望獲得更科學全面的性教育,這讓幽蘭愈發堅定了自己的初衷。“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在過去幾年里呈增長趨勢。更為豐富、深入的性教育課對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幽蘭說。
基于校園調研,幽蘭團隊發現,性知識的缺乏,讓很多同學面對校園性騷擾時不知道該怎么辦?今年3月,團隊又設立了“TY性里話”欄目,以問答的方式了解與解決青少年的困惑,為青少年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大方談性的安全空間。當一封封書信“飛”向團隊,成員們對來信做出解答,并將回答的結果定期更新在公眾號中,希望有類似困惑的青少年能夠看到并對“性”有更科學的了解。
今年5月,幽蘭開始嘗試將性教育活動開展到校園。她在自己班上舉辦了一場特別班會,主題是《真的可以色色嗎?》。她還設計了一個互動環節,讓大家在黑板上寫下“當談到性,你會想到什么?”許多同學都寫了伴性遺傳、隱性基因等頗具學術性的答案。接著她科普了“人為什么會對性欲、性幻想、性行為有誤解”“為什么不建議高中階段發生性行為”“關于自慰”等內容。
與同學們積極、熱情的反饋相比,老師更多的是緊張和擔憂。老師后來解釋說,一方面是擔心內容超前,同時覺得幽蘭作為高中生,知識相對沒有那么專業和權威。另一方面,則擔心她一個女生講這些,會被其他同學議論、開玩笑。
“但是,在這次班會上,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與專注的眼神給了我們莫大的鼓勵。”幽蘭表示,越來越多的同齡人開始向我們傾訴他們關于“性”的煩惱和疑問,還有學生希望在自己身邊也開展這樣的活動。
在今年的學校五四嘉年華上,TY團隊還擺出性教育小攤,發放名片和問卷,當這場活動被分享在網絡上,瀏覽量迅速躥升,獲得了很多轉發、點贊和鼓勵。
今年6月底至7月20日,幽蘭團隊帶著“基于互聯網的同伴性教育與公益實踐”這一項目,參加第八屆福建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萌芽賽道),獲得創新潛力獎。
社會反應褒勝于貶
“我們希望大家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打破傳統的禁忌,讓大家普遍接受正確全面的性觀念。”幽蘭感慨,和身邊的同齡人談“性”,大多持支持與期待的態度:“因為你們,我開始敢于談論性”“我發現很多擔憂是不必要的,因此不再焦慮了”……但也有少部分人抱著玩笑的態度調侃TY團隊“性就是色情”“不正經”等,并開一些黃色“玩笑”。
對于高中生做性教育的疑問,幽蘭表示,我們大部分引用的數據或觀點都來源于近年的論文,還有像百科詞條等專業信息源。但困難和阻力對幽蘭來說也在所難免,主要是專業性教育資源匱乏、相關研究較少,國內缺乏行業標準、認證體系,團隊成員多為高中生等方面的問題。
剛開始,幽蘭的父母不理解女兒的所作所為。后來,幽蘭做性教育的書籍資料堆得家里到處都是,媽媽也開始看,上網搜索、學習。如今,媽媽看到有趣的性教育內容會及時轉發給女兒,幽蘭也能在家里自然地和父母談起與“性”相關的事情了。“我覺得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好地促進了我家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和關系,用更加包容開放的態度面對這個本就該包羅萬象的世界。”幽蘭高興地說,在這次性教育展覽的布展現場,也出現了不少團隊成員家長的身影。
“老師和家長大多支持我們的活動,但也有部分家長覺得性教育是傳播淫穢色情、給學生灌輸有毒思想,我們這些嘗試開展性教育的學生是不務正業。”幽蘭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會努力嘗試向家長們解釋性教育的定義、內容和重要性,讓家長們盡量接受并理解我們。“我覺得性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夠教會我們如何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掌握拒絕和選擇的能力。”幽蘭說。
中國性學會性教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系黨支部書記兼系主任江劍平認為,性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該學生團隊做“同伴”性教育,相較于長輩“教導式”教育,更容易使大部分青少年敞開心扉,也更容易接受,是性教育的有益補充。但同時,他也認為,高中生尚未建立起性科學的完整體系,需要不斷充實自己,前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建議,該學生團隊的出發點是有益的,當他們嘗試開展性教育時應該被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學生團隊自身也需要樹立科學的性觀念,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謙虛的態度,不受互聯網上負面信息影響,不斷汲取有益的養分,為開展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式的科學、全面的性教育貢獻青春智慧和方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