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12-05 09:58:12
原標題:講述幫扶一線故事 詮釋執法鐵軍精神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講述幫扶一線故事 詮釋執法鐵軍精神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者按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聯合中國環境報社組織開展的“我的幫扶故事”征文活動日前圓滿結束。生態環境部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征文活動總結會,部分獲獎集體和個人交流分享了監督幫扶工作取得的寶貴經驗和重要成果。本報今日特刊發部分代表的發言,以饗讀者。
改善環境質量 錘煉鐵軍隊伍
山東省青島市生態環境局 曲秋世
我多次參加全國各類監督幫扶行動,現結合我的監督幫扶故事,分享幾點心得體會。
一、生態環保鐵軍信念是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
2021年兩次幫扶行動我記憶猶新。7月的山西天氣悶熱,烈火驕陽,冒著高溫戶外作業,五六十米高的煙囪,處處閃現著同志們汗流浹背的身影;12月的天津、唐山北風呼嘯,寒霜飛雪,零下十二三攝氏度,處處留下了同志們為煤改氣訪村入戶的腳印。幫扶期間生態環保衛士盡顯鐵軍品格,早晨六七點出發,下午兩三點吃午飯,晚上十一二點回酒店,凌晨一兩點寫材料,夜以繼日的高強度勞作,卻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喊累。流汗流血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就是我們團隊的真實寫照。由此我也感受到,實戰練兵練的是技術、是能力,更是一支隊伍的精氣神。有了生態環保鐵軍信念武裝思想,我們就不懼任何困苦、不畏任何艱難,也才能真正稱得上是鐵軍。
二、總結創新是鍛造生態環保鐵軍的必備素質
在幫扶中,我所在的山東小組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摸索出“三步走”和“四分法”檢查模式,極大提高了問題發現率和查處率。用領導的話說,山東大漢也能干好繡花的活兒。用實踐創新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近兩年,打擊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是生態環境執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幫扶過程中,我見到了諸多不同的違法情形,在日常執法中也多次參與全市“兩打”專項行動,經過總結提煉,將幫扶經驗與日常工作融會貫通,形成了“一點兩向三步四分”的檢查模式。今年11月參與查處的青島市某玻璃企業通過應急通道繞過在線監測設施偷排超標煙氣案,就是將監督幫扶形成的理論經驗應用于實戰檢驗的成果展現。
三、科技支撐是錘煉生態環保鐵軍的強力武器
入職生態環境執法隊伍近8年來,我深刻體驗到科技監管手段的不斷創新和快速發展,從現場執法主戰場向線上、線下雙結合轉變,從耳聽眼看鼻聞到在線監測、用電監控、無人機、走航等科技監管方式轉變。以大氣監督幫扶為例,通過研發專門的大數據平臺及軟件終端,組建專門的技術保障團隊,從線索推送、現場核查、問題反饋等諸多環節,實現了全過程掌上辦公和遠程管理,為整個幫扶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隨身攜帶的諸多裝備和執法人員的日常積累,讓我們雖然身處異地仍然能夠精準執法,也充分展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然,如何更好利用科技手段開展非現場執法監管、提高問題發現率以及理順問題發現與查處機制等,都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提升,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和發展平臺。
環保鐵軍多壯志,敢叫天藍海更闊。通過幫扶行動,改善環境質量,錘煉鐵軍隊伍,推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監督幫扶行動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每一名生態環保人的初心和使命。
只有揪住“真問題” 才能開出“好方子”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汪浩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排污口監督管理職能劃轉至生態環境部門后,如何科學、精準監管入河入海排污口,成為水陸統籌、系統治污、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的必答題。排污口作為陸地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海的最后一道關口,想要徹底解決“污染入水”問題,就首先要通過實地排查,搞清楚“口在哪、誰在排、排什么、排向哪”等一系列問題,然后建立清單,厘清污染來源和責任主體,開展分類整治,實行精細化監管。2019年以來,在生態環境部的堅強領導下,我和我所在的執法技術團隊在華南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對排污口整治工作進行了探索,并參與了渤海、長江、黃河等流域海域約100個城市、近5萬公里岸線的前期調研和排查工作。
經歷過一次次的排查行動,我越來越深刻明白排污口排查整治對于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的重大意義。作為科研工作者,我認識到排查工作容不得“紙上談兵”,必須把研究思路和排查一線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現場排口多、類型多、分布廣,部分點位人工排查難度特別大,為落實“有口皆查、應查盡查”思路,高科技補救手段也得跟上,人走不到的地方,機器要能到,人進不去的地方,機器要能鉆進去,實現“人機互補”,才能支撐現場排查順利開展。
對我觸動特別大的是2021年參加赤水河入河排污口排查的經歷。7月的赤水河,氣溫高、濕度大,陰雨綿綿,道路濕滑,大多數排污口分布在河岸兩側,部分排污口被草叢、樹木遮擋,給現場排查工作帶來很大難度,沿河查排口需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滑倒摔傷。雖然我再三小心,但在攀登排查一個污水處理站時,還是不慎從兩米多高的梯子上滑倒,手腿蹭破了皮,胳膊劃了一道口。這件事讓我深刻體會到一線排查跟平時實驗室研究工作大有不同。一線環保人員下坡涉水、穿林探洞面對的艱苦復雜場景,從別人的“話里”最終烙在了我的“心里”。
近幾年,為了提高排查效率,我和團隊同事不斷實踐,積極探索無人機、無人船、管道機器人、探地雷達、標記物示蹤等各種裝備手段在排污口排查工作中的適用場景,總結形成了幾十份調研報告,參與編制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等多項技術規范,為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三年多來的體會讓我更加堅信,只有揪住“真問題”,才能準確把脈問診,開出“好的方子”,我將繼續結合自己所長,以務實奮進的心態,一如既往地支撐做好排污口排查整治相關工作,與團隊成員一起,與廣大生態環保鐵軍一道,不忘初心、為祖國的生態環保事業不懈奮斗。
維護碳排放權交易公平公正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 李晟昊
全國碳市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準確可靠的數據是全國碳市場有效規范運行的生命線。2021年10月—12月,“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行動啟動,旨在深入重點控排單位生產一線,現場核實碳排放報告中數據的原始來源和計算過程,嚴把碳排放報告數據真實性、準確性。本次監督幫扶查實了一批典型、突出問題,彰顯了生態環境部維護碳排放權交易公平、公正,促進全國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的決心和信心。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參加碳專項幫扶行動的所感所獲。
一、 砥礪前行攻新堅,弘揚鐵軍精神
朔冬將至,上百名執法骨干和技術專家分赴各控排單位開展工作。與以往其他專項幫扶不同,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是一項全新任務,現場檢查環節多、數據核實體量大、參數牽扯層面廣、煤樣采制化流程復雜是其工作特點。對于這項新任務,大多數同志都缺少現場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面臨著比以往更為艱巨的挑戰。
抵達當晚,我們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不畏困難,邊學邊戰。不出幾天時間,同志們的工作手冊上就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和各種計算公式。記得在一次檢查中,我們發現企業存在偽造元素碳含量檢測結果的嫌疑。全體組員高度重視,分頭行動,一邊調查企業檢測設備的購買合同和報廢手續,一邊對比查看檢測臺賬和檢測人員考勤。回到酒店,已接近凌晨,全組同志仍是不眠不休,挑燈夜戰,最終勘破真相,固定了證據。
二、 嚴慎細實溯本源,把關數據質量
對排放報告上的每一個數字,我們既要追本溯源,又要檢查企業及核查機構使用的計算方法是否準確,是否存在虛報瞞報行為。
在企業的會議室中,每天搬來摞起的臺賬本子都有一人多高,面對那有些發黃發霉的紙質臺賬,我們恪守嚴謹的工作態度,逐一計算核對,將每一項數據來源落實到原始日期;在企業煤質檢測實驗室中,面對不同型號,甚至有些古老、卡頓的電腦,一頁頁地翻找查看,將每一個檢驗結果追溯到原始記錄;在發電機組的轟鳴聲中,我們不畏生產現場的高溫和噪聲,認真對照現場裝備銘牌,確認機組容量等信息;在煤樣儲存間內,我們不辭辛苦,逐一翻查各個月份的煤樣留存情況,不放過任何疑點環節。
參加幫扶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充分認識到了檢查碳排放報告數據質量工作的重要意義,做到一絲不茍、竭盡全力。
三、 多點發力共奮進,助推“雙碳”目標
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工作于去年年末在全體參與同志的努力下圓滿結束,而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管理工作依舊任重道遠。碳排放報告數據質量是全國碳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基礎和前提,作為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的一名員工,我與其他同事積極投入到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管理的后續工作中,結合監督幫扶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不斷配合生態環境部完善數據管理制度、強化日常監管,多點發力,開拓探索,為全國碳市場制度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征途漫漫,我們不畏困苦,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依然將傳承發揚生態環保鐵軍精神,乘風破浪,以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共同迎接新的挑戰。
建好幫扶機制 擴大幫扶效果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舒飛庚
我省監督幫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精心組織稿件,講好幫扶故事
一是高度重視,高位推進。自“我的幫扶故事”有獎征文活動正式啟動以來,江西省生態環境廳主要領導非常關注,親自過問,分管廳領導高頻次調度,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積極投稿,把好稿件質量。廳執法局安排專人具體負責此次活動。
二是認真組稿,精心提煉。組織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征文活動的目標要求加強研討交流,廣泛發動執法人員動筆寫作,提升征文稿件質量和原創度。
三是加強交流,展示風采。江西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借助此次征文活動機會,圍繞鍛煉“善查、能說、會寫”的執法人員,積極部署投稿、加強寫作交流,起到了用身邊榜樣激勵身邊人的良好效果。
截至投稿活動結束,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共投稿85篇,在“中國環境”APP上用稿22篇,較好完成了征文活動組織工作,展示了生態環境執法人員的良好形象。
二、創新執法理念,建好幫扶機制
今年年初,江西省生態環境執法人員全面實現統一著裝,邁出了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的歷史性一步。以此為契機,全省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了執法能力建設年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強化執法監督幫扶,樹立嚴格執法與柔性服務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執法理念,進一步提高執法效能和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綠色發展。出臺了《江西省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幫扶工作機制》,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聚焦“雙碳”工作和重點生態環境目標,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聚焦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指出的重點問題,制定了2022年度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幫扶計劃,共涉及6項重點幫扶任務,為各地規范開展執法監督幫扶提供了綱領性文件。
三、開展實戰練兵,擴大幫扶效果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將執法幫扶作為鍛煉隊伍、提升能力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先后開展了兩輪“雙碳行動”執法監督幫扶、一輪排污許可執法監督幫扶、一輪污染源自動監控專項執法監督幫扶。幫扶期間,各幫扶工作組堅持監督幫扶與提升能力相促進、監督幫扶與執法監管相統一、監督幫扶與執法普法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指導基層執法機構提高發現問題能力,督導企業落實整改,取得積極成效。近期,還將組織開展“碧水保衛戰”和“藍天保衛戰”專項執法監督幫扶,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監督幫扶工作開創新局面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黨委副書記、政委 李松
重慶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圍繞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認真落實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把“我的幫扶故事”有獎征文活動作為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作為展現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新方法、新風貌、新經驗的重要渠道,動員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干部職工積極響應、踴躍參與,推動監督幫扶工作開創新局面、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充分展示了重慶生態環保鐵軍風采。
第一,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自抓。局黨政主要領導專門作出批示,要求組織處牽頭,統籌局系統相關處室單位和各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力量,把抓好監督幫扶作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有力舉措。分管領導具體抓。局分管領導專題研究、周密部署,動員全市生態環境執法人員和相關業務部門骨干力量全員參與。處室單位全力抓。組織處、宣教國合處等處室單位協同配合,充分調動各方力量,迅速掀起活動熱潮。
第二,精心組織。重慶市積極參與監督幫扶,以促進工作交流、提升工作能力、錘煉隊伍作風為目標,突出政治導向、責任導向和人才導向,擇優選派政治立場堅定、業務素質過硬、專業能力突出、現場經驗豐富、紀律作風優良的骨干力量參與監督幫扶工作,2020年以來累計選派近300人次參與國家大氣監督幫扶、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工作;組織開展大氣監督幫扶、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市級監督幫扶,覆蓋企事業單位約5.7萬家次。精心組織征文活動。市生態環境局組織水、大氣、土壤、固廢、監測、執法等處室單位開展征文活動,收到100余篇稿件;同時還把此次征文活動作為2022年重慶市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周重要內容之一,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重慶環保在行動”主題征文比賽,收到1000余篇稿件;各區縣生態環境局也積極響應,動員干部職工踴躍投稿。全市共收到1500余篇稿件。
第三,務求實效。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截至11月25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6天,較去年同期增加5天,74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98.6%,高于國考目標1.3個百分點,土壤、聲、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隊伍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以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系統40余人次獲表揚、嘉獎,其中執法總隊20余人次獲表揚、嘉獎,九龍坡區、大足區生態環境局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兩名執法人員獲評全國先進個人。印發《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人員履職盡責容錯糾錯實施辦法(試行)》《對在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中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工作方案》,對2021年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的兩個集體和兩名個人給予獎勵,不斷激勵廣大執法人員、業務骨干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線。
多措并舉 知行合一 努力書寫精彩幫扶故事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汪海洋
華南環科所在開展監督幫扶過程中,做法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投身幫扶工作
作為部屬單位中業務領域比較齊全的科研單位,也是職工人數比較多的大單位,所黨委和領導班子明確提出,落實生態環境部黨組決策部署、承擔監督幫扶任務是部屬單位的法定職責,是科研工作的難得機遇、光榮任務。因此,我們把派員參加監督幫扶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辦公室作為牽頭協調部門,具體落實為“五抓五要”:一抓選人要準,熟悉相關行業的專家優先,中共黨員優先,確保按指標足額選派;二抓培訓要細,既組織參加部里的培訓,也自行開展所內培訓,做好傳幫帶;三抓保障要實,每人配發愛心藥包,夏有防曬帽,冬有暖寶寶;四抓溝通要勤,準確領會部里要求,及時了解工作進展,協調應對突發狀況;五抓紀律要嚴,把廉潔教育貫穿幫扶工作始終。
2017年以來,我所累計選派超2000人次參加各類巡查排查、強化督查等監督幫扶工作。特別是在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我所有關團隊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參與制定技術指南和工作手冊,牽頭開展三級排查;在藍天保衛戰監督幫扶中,主動送技術上門,向企業贈送《臭氧及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知識問答》等多本實用性可讀性都很強的書籍,幫助企業從根子上解決治污難題。
二、強化組織動員,積極撰寫幫扶故事
“我的幫扶故事”征文活動啟動后,我所把參加征文活動作為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作為展示華南所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決心和技術實力的寶貴機會,作為凝練升華傳承鐵軍精神的難得契機,在所內充分宣傳征文活動,并作出系統部署。
一是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把征文活動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親自部署推動;二是所內印發通知,根據參加監督幫扶工作人次情況,對每個部門投稿作出量化要求,并列入年度黨建考評指標體系中的“政治建設”板塊,根據投稿數量和質量進行賦分考核;三是按月調度督促,對積極投稿的部門予以表揚,對進度偏慢或質量不高的部門及時提醒;四是加強專業培訓,邀請中國環境報社資深專家來所舉辦宣傳寫作講座;五是認真審核把關,執行投稿部門和辦公室兩級審核制度,提高文稿質量。
三、用好活動平臺,大力弘揚鐵軍精神
此次征文活動,華南所共有39人撰寫了41篇幫扶故事,其中17篇在《中國環境報》發表,1篇被指定為視頻版素材。這些幫扶故事從多個角度展現了華南所人的專業水平和擔當精神,更是全國生態環保鐵軍在攻堅戰一線團結奮斗的縮影。通過參加監督幫扶和征文活動,全所人員更加深刻領悟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偉力,更加堅定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心決心,踐行科學家精神和鐵軍精神成為普遍價值追求。
練內功提修養強本領 提升技術支撐能力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總工程師 王亞男
長期以來,評估中心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監督幫扶工作,把監督幫扶作為干部職工砥礪磨煉的重要平臺,練內功、提修養、強本領。同志們參加監督幫扶工作,深刻感受到了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到真學、善思、會用,實現知之愈明,行之愈篤。“我的幫扶故事”征文活動期間,中心黨委精心部署,各部門支部系統挖掘幫扶工作中的好作風、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投稿。通過“我的幫扶故事”展現出的鐵軍精神,是評估中心要不斷傳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監督幫扶是評估中心核心業務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幾年來,評估中心以監督幫扶為契機,深度參與部中心工作,將執法研究與環評和排污許可有效銜接融合,形成了全面技術支撐大氣監督幫扶、排污口排查整治、統籌強化監督、碳排放報告質量以及自動監測設備運行專項監督幫扶等執法專項行動的新格局,與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各項工作實現深度融合。
在大氣監督幫扶領域,落實部黨組部署,組建成立大氣專班,充分發揮行業環評和排污許可技術優勢,全力支撐幫扶培訓、方案編制等幫扶全過程。“十四五”以來,深入落實“五個精準”,聚焦提升非現場監管效能技術方法,充分利用行業管理和數據分析優勢,完善基礎數據,強化技術指導,提出管理建議,為“線上+線下”兩個戰場新模式順利運行提供堅實技術保障,相關工作得到黃潤秋部長的肯定性批示。在碳專項執法領域,全力配合執法局開展控排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監督執法專項行動,以及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技術支撐工作,牽頭編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監督執法指南,明確碳排放數據質量現場監督執法工作程序和檢查要點,以及問題分類處置的要求,推動加快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保障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有序運行。
在排污口排查整治領域,中心派出大量精干力量參加了4輪12批次的二級排查工作,承擔6個省的三級排查以及數萬條排污口溯源整治信息的數據質量審核工作,參與《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動方案》編制,承擔《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 其他入河排口整治要求》《入海(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指南》等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工作。在自動監測設備運行專項監督幫扶方面,參與暗查暗訪,建立自動監控專家庫,參與《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標記規則》編制,提出的源頭防止數據造假的思路得到相關部領導認可,同時還承擔了《污染物在線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用電監控指南》等標準的制修訂。
評估中心作為部執法局和監督幫扶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單位,我們將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繼續發揚鐵軍精神,埋頭苦干、拼搏奮斗,在實踐中充分總結監督幫扶工作經驗,持續提升技術支撐能力,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版發言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