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2-22 09:44:12
原標題: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縣域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縣域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秉h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2035年和2050年基本和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奠定了基礎。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城鄉的統籌協調,并以縣域經濟發展為基礎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縣域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指明未來縣域發展的方向。落實《意見》,需要深入理解農業發展愿景及其對縣域經濟的要求,厘清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農業發展愿景及其對縣域發展的要求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未來農業發展需要加快整個農食系統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圍繞縣域發展的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過去幾十年,我國用有限的水土資源保障全球將近18%人口的糧食供應。國家層面上的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為提升農業生產力和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未來30年,實現“口糧絕對安全、主要農產品供應自主可控”仍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隨著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及人均收入的增長,需要農業在全面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加強與上下游產業的關聯性,帶動整個農食系統朝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在繼續推進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聚焦地區發展的優勢和區位條件、緊扣縣域發展規律,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和農食系統的轉型。
為實現農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未來農業發展需加強農業內部分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縮小工農、城鄉勞動生產力差異,縣域發展是支持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創造非農就業,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過去幾十年,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工農、城鄉勞動生產力絕對差異的不斷縮小。未來30年,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需要繼續提升農業勞動生產力,消除城鄉收入差距。除加快城鎮化發展以外,農業內部也需要按規模和產品實現專業化分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h域經濟的發展將不僅通過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為加快城鎮化提供條件,也將通過整合城鄉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資源為農業內部專業化分工提供條件。
為提升農業韌性、實現低碳條件下的可持續發展,未來農業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加強發展基于自然的、結合科技發展的生產解決方案,縣域經濟發展是踐行這一理念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需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建基于自然的食物生產解決方案和韌性農業是2021年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重要共識和倡議,也是許多國家的經驗教訓總結。在現代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推動下,生態化、綠色與可再生農業、可持續畜牧業、藍色水產業、氣候智能農業等基于自然的生產解決方案以及提升應對脆弱性、沖擊和壓力的韌性農業將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不僅需要精準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有效的實施主體和大量實踐經驗。在農業永續發展方面,縣域的實踐經驗將對改善生態環境、服務“雙碳”目標、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為國民提供安全健康營養的食物發揮重要作用。
縣域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面臨的挑戰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現農食系統提質增效的目標,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重視,也需要縣域層面樹立重視農業、服務農業的意識,并為農食系統轉型提供制度、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長期以來,隨著農業在縣域經濟占比的不斷下降,縣域發展對農業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在部分地區,農業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被認為是低質量的產業,“非糧化”和“去農化”被認為是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途徑。缺乏對農業的重視導致通過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的動力不足,抑制農業生產力的提升?,F代農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性,關乎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成敗。實踐表明,滯后的農業發展無法支撐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基礎的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已成為部分縣域地區進一步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瓶頸。
農業內部分工不足導致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要素跨產品、分地區錯配,抑制農民增收,需要在縣域層次上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分配機制。人力資本流失、農業內部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工不明確,以及資本投資不足等帶來的要素錯配是當前導致農民增收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連接城鄉的樞紐,縣域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非農就業,支持了農村向城市的資本和勞動的流動,但未真正發揮好將城市資源(資本和勞動)引入農村的作用。
在開展基于自然的生產解決方案實現綠色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中,縣域發展缺乏將農業現代化與現代生物、數字技術有機結合的意識和能力。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以現代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基礎。在北美、歐洲等地區,現代生物、數字技術已經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并成為涉農公共和私人研發投資的重點領域。雖然我國在無人機植保、農產品電商發展上取得了重要進步,但在縣域農業生產實踐中利用現代生物和數字技術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仍缺乏廣泛的應用場景。在資源環境成本不斷提升和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條件下,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促進糧食系統轉型。保障口糧絕對安全與主要農產品自主可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農食系統朝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順應國家需求,立足本地區資源環境優勢和區位條件,建立支持農業生產、適應農村轉型和兼顧城鄉統籌發展的發展戰略。統籌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兩者關系,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用水和生態保護紅線,重視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改善農業價值鏈,延伸農業供應鏈,推動鄉村產業升級,以工促農帶動農食系統逐步完成高效高質方向轉型,是縣域層次上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任務。
縮小工農、城鄉收入差異,實現全民共同富裕。以縣城為核心構建多維度的市場機制,逐步縮小縣鄉和縣城之間的收入和社會福利差異,提升資本和勞動在城鄉間和農業內部的配置效率。這包括:加快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縣域非農就業創造的能力,加快基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結構轉型;建立連接城鄉、跨地區、跨行業統一的勞動和資本市場;通過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發展養老托育服務等措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帶動資本和勞動下鄉;推進農業內部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種植業內部大小農戶之間、各地區不同農產品之間的專業化分工程度,提升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和商業化程度;提升服務農業意識,通過高值化、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解決增收問題。
創建綠色農業發展方案,提升縣域發展的可持續性。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重視自然資源經濟價值評估,建立符合縣域發展的生態補償機制和措施;促進綠色生態農業、可再生農業、可持續畜牧業、氣候智能農業在縣域農業發展中的比重;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平臺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和智慧農業發展,提升農業及相關產業在縣域發展中的韌性和穩定性。
(作者:盛譽,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凱南,系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縣域發展研究院院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