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1-13 13:34:01
原標題:糖瓜兒甜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糖瓜兒甜
來源:光明日報
在羅家村,臘月的風是帶甜味的。一百多年前人們就這么說。
其實,羅家村帶甜味的風比臘月來得早。當第一場秋霜打濕庭前的蓬草,村里就次第飄蕩起麥芽發酵的甜香。那些飽滿的麥粒被溫水浸泡得圓潤可人,在暖褥中萌生出白嫩的胖芽。石碾不停碾壓后,麥芽粉繼續發酵,并在一口大鐵鍋中,慢慢被熬制成糖稀。黏稠而濃郁的甜味便日夜在村莊里蕩漾,連草垛旮旯都變成了甜的。
這個飄蕩著甜蜜的村莊叫“糖瓜兒村”,圓圓的山楂果一般大小的麥芽糖顆粒,在這里被叫作“糖瓜兒”,是過小年祭灶時不可缺的供品。清朝同治年間,膠州羅家村的李偉昌在煙臺出師,回家后與弟弟開了第一家糖坊,主營糖稀,銷往周邊的糖果廠和糕點廠。后來,這門手藝在村民中傳播開來,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又逐漸把糖稀深加工,做糖瓜兒、糖條兒、花生碎糖板等食品,這個村莊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糖瓜兒村”。冬日里,村民們見面,總是相互道一聲:“做糖瓜兒啦?”
循著糖稀的甜味,推開一戶人家的大門,院子里是滿滿當當的器皿。幾個大小不同的筐里,裝著已經發酵好的麥芽粉,這些麥芽粉將被熬成糖稀并做成各種糖瓜兒。院中間是個大木板臺案,臺面上撒了些白色淀粉,等待著糖瓜兒的降臨。作坊的門緊閉著,屋里熱氣騰騰,鍋里正熬制糖稀,灶下的文火把糖水中的水分慢慢抽凈。
鍋里的糖稀黑黢黢的,看上去與雪白的糖瓜兒毫無關聯。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拔糖”就像變戲法一樣,將黑色的糖稀脫胎換骨成雪白的糖瓜兒。
男人將黑色的糖稀舀進大鐵盆,稍微變涼后,兩個人便面對面地將糖稀拉扯起來。拉開,合起來,拉開,合起來,如此重復多次,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究竟拉扯了多少個來回。那團固體由黑變黃,終于接近白色。反復拉抻時,屋里要避風且需大量水汽,扯成圓長條的黃糖要快速切割成糖瓜兒,不能稍有耽誤。一塊黃糖“拔”好了,做糖的人顧不上其他,快速在案板上忙活起來。他們的脖子上套著細繩,左手持黃糖,右手迅速將繩子繞在糖上,用力一扯,一截黃糖就落在案板上,在白色的糖粉中一滾就成了糖瓜兒。他們的動作非常快,只見右手在空中綰來綰去,案板上便是“嗒嗒嗒”糖瓜兒落下的聲音。
生活百味里,缺不得糖瓜兒這一味。俗話說:“二十三,糖瓜兒黏,灶君老爺要上天。”在廣大的北方,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要祭祀灶王爺,恭送他去天庭述職。祭祀的物品中,糖瓜兒是必需品。人們說,用糖瓜兒祭祀,灶王爺的嘴就是甜的,能替人美言。
制作糖瓜兒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制糖人臘月里常忙得徹夜不眠。老郭是村里堅守最徹底的糖瓜兒戶,他的糖瓜兒作坊已經申請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他十幾歲開始在生產隊里跟著做糖瓜兒,一做就是四十多年,糖瓜兒是他的日子,他的夢。那些古老的器皿,比鍋還大的陶盆、生麥芽的大筐,都是生產隊分下來的,他珍愛它們,誰若慢待了這些做糖瓜兒的工具,比慢待他更讓他生氣。在傳統糖瓜兒的基礎上,他也在琢磨改良食材,增加幾個新品種。近幾年,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定制了包裝禮盒,把普通的糖瓜兒、糖條兒做成禮品。老郭知道,孩子們肯定不會再干這一行了,羅家村干這個的幾乎都是老人。“其實掙錢是小事,就是不想讓這門手藝埋沒了,就想讓吃過咱家多少年糖瓜兒的老客戶,還能找到從前的味道。”
我開車駛過羅家村的街巷,車上剛買的糖瓜兒、糖條兒和花生碎糖板還散發著濃郁的香甜氣息。羅家村的甜和香都被我裝上了車,我的內心也甜蜜無比。
(作者:張金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