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3-02-16 09:04:02
原標題:機場噪聲污染防治,該從何入手?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機場噪聲污染防治,該從何入手?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見習記者溫笑寒
“加大交通運輸噪聲污染防治力度,深化民用機場周圍噪聲污染防治。”日前,生態環境部等16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機場噪聲防治工作作出了具體安排。
近年來,我國航空運輸業發展迅速,民用機場建設如火如荼,機場噪聲對于周邊環境的污染也更加受到社會關注。機場噪聲污染有怎樣的特點?“十四五”期間機場噪聲污染防治工作該從何處入手?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業界專家。
噪聲級高、影響范圍廣、間歇性強
作為航空運輸和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近幾年,我國機場設施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2021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境內運輸機場(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共計248個,覆蓋92%以上的地級城市。
機場噪聲級非常高。中國民航大學教授陳達告訴記者,飛機起飛時,機場噪聲的聲功率級可能高達140分貝以上。他表示:“正常人耳朵能夠承受的音量在85分貝以下,長期暴露在85分貝以上環境會引起聽力進行性損傷。而140分貝屬于歐盟界定導致聽力完全損害的最高臨界點,其音量大致等于大型禮花彈在耳邊爆炸的聲音。”
機場噪聲還具有影響范圍廣、間歇性強等特點。陳達表示,機場噪聲傳播時呈自上而下的立體空間擴散特點,波及范圍常常可達數十平方公里。間歇性則體現在只有在飛機臨近機場終端區時,才會對地面區域造成較大的噪聲影響。
大型機場的噪聲影響更為突出。由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編制的《2021年機場行業環境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大型機場噪聲影響面積是支線機場的幾十甚至上百倍,跑道兩端的影響范圍可達到10公里以上,跑道兩側的影響范圍超過1公里。《報告》中對環評預測運營目標年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級重點關注,指出北京新機場、深圳機場、昆明新機場、成都新機場、青島新機場噪聲級大于70分貝的區域面積,都超出50平方公里。
“這一指標反映的是飛機噪聲預測超標的區域面積,數據意味這些大型機場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范圍的確較大。”從事環評文件編制的相關專家表示。
防治關鍵環節眾多,仍有待落實
陳達認為,機場噪聲污染防治涉及航空制造業和運輸業等多主體,除飛機設計制造中降噪技術的應用開發外,還涉及機場全生命周期規劃設計、機場綠色運行、飛行程序優化、建筑物降噪隔聲等眾多措施。
“需要重點從源頭控制、土地使用規劃和管理、減噪運行程序、運行限制、建筑物降噪隔聲等關鍵環節入手,開展機場噪聲污染防治相關工作。具體措施包括重點探索制造低噪飛機,實施航空降噪新技術應用;在機場全生命周期內,機場周邊需要盡量避免住宅、學校等與噪聲不相容的土地使用,并鼓勵工業、商業等與噪聲相容的土地使用;針對機場周圍噪聲敏感區域內的住宅、學校等建筑物進行降噪隔聲。”陳達說。
盡管防治對策相對明晰,但實際落實并非易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安全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戶文成告訴記者,飛機噪聲治理涉及民航、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建等多個部門,而相關職責劃分存在邊界模糊問題,亟須加強溝通、聯動。
“此外,發生嚴重的噪聲污染事件后,工程措施手段僅限于對建筑物進行隔聲處理。這對既有建筑物,尤其是農村住宅來說,改善程度有限,居民對當前噪聲治理手段的效果滿意度并不高。”戶文成表示。
新建設機場更易提前規劃防治措施。例如,在2021年9月剛實現通航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建設之初便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采取了頗多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公開資料顯示,大興機場在設計中結合起降要求,局部調整了跑道角度,試圖大幅減緩對周邊城區噪聲影響。同時,在噪聲紅線外布設32個噪聲監測點,紅線內建設兩座空氣質量監測主站、17座監測子站,實現對周邊噪聲影響的實時監測并開展后評估。
需從規劃管理、技術創新入手
《2022年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機場采取噪聲敏感建筑物搬遷、隔聲窗改造、安裝噪聲自動監測設備等措施合計投入約23.2億元。但戶文成認為,現階段我國民航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系列措施方法中最為關鍵的是機場周圍土地的噪聲相容性規劃管理。
“通過民用機場周邊噪聲敏感建筑物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的劃分并實施嚴格控制,能較為有效地規避大范圍的噪聲污染事件發生。”
在國際機場建設實踐中,規劃管理同樣是重點。如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將機場周圍用地劃分為3個層級,分別是機場保護區、限制建設區、開發建設區。其中,機場保護區內不允許建設居住區、學校和醫院,限制建設區內可用于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建設,但不建議人員匯集,開發建設區域適合城市的規劃與發展。此外,陳達認為,目前,機場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在行業內尚處于起步階段,行業噪聲污染防治人才與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已經影響到噪聲防治工作,需要予以針對性解決。
“截至2023年2月,國內僅有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等建立了噪聲監測系統,由于相關系統的核心裝備模塊均采用進口設備,導致后續技術服務能力存在嚴重瓶頸。”他舉例說明。
由于相關的技術配套難以有效滿足噪聲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行動方案與行業規范的落地實施要求,陳達表示,行業內迫切需要推進全套技術的國產化替代。
“需要促進行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強化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同步推動相應的標準體系建設。同時,依托中國民航大學等行業院校,統籌國內外院校資源,積極培養機場噪聲污染防治相關專業人才,構建專職化的行業人才隊伍。”陳達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