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3-02-28 15:53:02
原標題: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來源:經濟日報
早春時節,華北平原,冬小麥開始返青;華南地區,早稻陸續浸種育秧;西南地區,油菜花開引人駐足;南海之濱,南繁基地育種正忙。一個個農事場景,匯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
5年間,全國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并持續鞏固拓展成果,鄉村建設縱深推進,農村改革蹄疾步穩,鄉村治理扎實有效,農民享有更多實惠,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新進展。
農業發展邁向高質量
一項項投入,讓百姓餐桌有了新變化。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曾衍德說,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協同推進,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6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利用率穩步提升。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達6.2萬個,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
餐桌的變化,源于供給結構的調整。5年來,我國持續推動農產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大豆油料種植面積穩中有進,優質食味稻、強筋弱筋小麥等優質專用農產品日益豐富。
一粒粒糧食,藏著農業現代化的密碼。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三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智慧農業快速起步。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6%,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成效顯著,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112個、超10億元的鎮達174個、超1億元的村達249個。
農業現代化,始于經營主體。國家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支持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390萬家、222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04.1萬個,服務覆蓋面積18.7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8900萬戶,在廣袤田疇大顯身手。
瞄準藏糧于技,我國啟動了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核心種源和新品種培育、底盤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種業振興行動開局良好,農作物自主培育品種面積占比95%以上,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其中,自主培育的“華西牛”通過國家審定,白羽肉雞自主品種實現突破,核心種源“卡脖子”問題得到緩解。
瞄準藏糧于地,我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實踐表明,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大大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對確保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望天收”正向旱澇保收轉變。
農民收入增速跑贏城鎮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可以說,農民增收既關系民生福祉,也事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2萬元大臺階,實際增長4.2%,增速分別比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個和2.3個百分點。其中,脫貧人口收入增速更是高于全國農民。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2.45。各地全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立足“土”,激活鄉村資源讓增收潛力釋放。山東省臨清市老趙莊鎮由莊聯合村立足本地農戶庭院空間和勞動力實際,把發展庭院經濟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讓農家的“方寸之地”變成“增收寶地”。該鎮依托當地花菇產業優勢,整合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建設花菇種植棚并配備光伏發電板。單個農戶僅需0.5畝,即可建設一個花菇種植“微小棚”,原本普通的農家院變為村民的增收園,庭院經濟開出“致富花”。
體現“特”,興業態、樹品牌讓增收動力充沛。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中,不少地方從全局的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中找準了自身定位和機遇,秘訣就是興業態、樹品牌。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蒼溪獼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多種形式技能培訓推動農民工能力提升,農事體驗、觀光采摘、鄉土美食、民俗文化等新業態成為農民增收新動力。
形成“產”,發展二三產業讓增收渠道拓寬。在江西省上栗縣泉之源田園綜合體,游人們暢享春景。這里原是水葫蘆泛濫的臭水塘。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縣鎮兩級政府清理庫區,連通水塘,打造了面積近千畝的“小西湖”,覆蓋周邊3個村。在此基礎上,引入22個專業合作社,從蜜桃種植、龍蝦養殖到特色餐飲、食品加工等,推出研學游活動,使村民獲得“租金、薪金、股金”。2022年,周邊375戶群眾人均年收入達2.4萬余元。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發展是歷史命題,是時代課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傍晚時分,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息塘村的星空露營基地上,一座座帳篷內燈火閃耀,歡聲笑語。該村打造美麗鄉村,先后引進露營、民宿等項目,成為浙江省首批休閑旅游示范村和3A級景區,年均吸引游客達50萬人次,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28萬元。當地立足構建全域美麗鄉村格局,以人居環境提升為抓手,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初步走出了一條村美民富的振興路。
小村莊折射大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95%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鄉村實現美麗蝶變。各地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覆蓋,農村民生事業取得新進展。近年來,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基本實現村村通電、通硬化路、通客車、通光纖和4G網絡。讓人感受頗深的是,農村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加快建設,供水供電、網絡通訊、農民住房等設施逐步改善,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在東部地區的一些縣域,鄉村已基本具備與城鎮相當的生活條件。
資源要素加速流入,鄉村成為創業熱土。與過去鄉村要素單向流往城市不同,當前鄉村正在形成人才回歸、技術回鄉、資金回流的“集合效應”。人才回歸,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技術回鄉,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三方面共同發力;資金回流,財政支農力度不減,金融扶持有力有效,社會資本踴躍下鄉。今后,要進一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