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3-13 10:39:03
原標題:《牡丹亭》,昆曲人的夢想守望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牡丹亭》,昆曲人的夢想守望
來源:人民政協報
明代偉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以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和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表現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誕生400多年來,一度成為昆劇名作的代言,它是每個昆曲演員的夢,也是每個昆劇團的夢。
演繹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藝術工程,在不同時代的每一次創演都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上海昆劇團建團40多年以來,對《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演繹曾有10余次之多,在國內外戲劇舞臺上享有盛譽。然而,因為《牡丹亭》體量巨大,博大精深,唱做繁難,包括當下觀眾的審美范式等各種因素,這部作品一直沒有全本演出。
上海昆劇團探本溯源,鉤沉史料,沉心細磨,創排全本55出昆劇《牡丹亭》,通過上、中、下連續三臺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昆曲藝術佳作。2022年11月,歷經數年的精心策劃和潛心創排,凝聚著無數昆曲人心血的全本55出昆劇《牡丹亭》于上海大劇院首演。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戲曲領域該有怎么樣的作為和擔當?新征程上,如何適應時代特點,如何有所創新、有所創造、有所建樹,考驗著每一位戲曲人。“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戲曲的傳承發展只有在中華文明中尋找到源頭活水,守根護脈,方能以古鑒今,才能在舞臺上把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薪火相傳,才能守正創新地用戲曲語匯構建起中國敘事、中國表達、中國價值,讓世界看得到、看得懂,這才符合國家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戰略的需求,也對進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這正是戲曲人時代的使命,也是發展新機遇。
戲曲藝術的發展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全本《牡丹亭》的“守正創新”是在對昆曲和湯顯祖劇本守正基礎上的創新。郭小男導演始終堅持“舊中見新,新中見根”的創作理念,守住了湯翁原著深沉的歷史品位與美學風范,同時又注入了新時代大眾的審美精神和鑒賞情趣,令全劇長達8小時的舞臺呈現大氣、大美、典雅、深沉,彰顯了中華美學精神講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和“形神兼備,意境深遠”,體現了“知、情、意、行”的統一。不斷開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深入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是我們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偏頗、不簡化、不丟失原著文脈,保留和發掘作品中彌足珍貴的價值體系,忠于原著精神,創新表現形式,希望這次全本《牡丹亭》通過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釋、新的表達走向以及新的舞臺呈現,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更為持久地表達和弘揚原著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義,為后人留下不負時代、不負昆曲,具有高峰藝術價值的佳作。
上海昆劇團始終堅持以弘揚昆曲藝術為目標,一方面積極參與各類文化外交活動,一方面主動探索契合國際商業營銷模式的發展道路,兩線并進,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推動昆曲走向國際舞臺。2016年恰逢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劇團開啟《臨川四夢》世界巡回演出超60場,上座率高達95%,足跡遍布北京、廣州、上海、濟南、深圳、昆明、貴陽等國內城市,并遠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捷克布拉格,比利時布魯塞爾等海外地區,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增添了精彩。此外,上昆堅持不懈做海外校園推廣,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等多個國家的學校舉辦多場昆曲藝術導賞和演出,積極培育“昆蟲”粉絲,增進中外文化交流,擴大昆曲藝術影響力。
此次全本《牡丹亭》的創排正是我們昆曲人在新征程上,秉持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向經典致敬的一次再出發。全本《牡丹亭》的推出是上海城市精神長期滋養孕育的結果,上海昆劇團將始終秉持“繼承經典、打造經典、演繹經典、傳播經典”的精神,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用戲曲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全本《牡丹亭》凝聚著上昆幾代人對昆劇事業的執著和熱愛,也是我們每一個昆曲人的夢想和守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劇協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