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3-25 14:49:03
原標題:菜園子里的三問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菜園子里的三問
來源:農民日報
眼下,湖北省的“菜園子”迎來了生產關鍵期。種了幾十年菜,一些菜農望著大片菜地卻犯了愁:“蔬菜畝產怎一年不如一年?”“‘壽光經驗’為啥在天門失了效?”……
“菜籃子”雖小,卻是一頭挑起菜農增收致富的重擔,一頭連著百姓的餐桌。近日,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蔬菜辦聯合荊門、天門兩市蔬菜專家深入“菜園子”,到田間一線聽農戶心聲,找破解之策。
一問:蔬菜畝產怎一年不如一年?
一到荊門市沙洋縣,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蔬菜辦主任袁尚勇便和沙洋縣副縣長朱桂文、荊門市蔬菜專家付祖科一道鉆進了拾回橋鎮橋河村的蔬菜大棚。
橋河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特色村,全村耕地面積6000余畝,種植蔬菜面積達3000多畝,以種植空心菜、小香蔥和白梗芹菜為主。這兩年,村民起了疑惑:“同一塊地,同樣的人種,水肥不少施,產量怎么一年不如一年?”
村民邵壽兵今年50歲,搭了20個大棚,上半年種空心菜,下半年種小蔥,年復一年,一種就是30年。近兩年,他承包的20個蔬菜大棚好像和他“抬起了扛”。同樣是他種,水肥一點不少,但每畝產量卻越來越少。“過去一個大棚最高可產6000斤空心菜,現在最多只能收4000斤。”邵壽兵一臉苦悶。“金疙瘩”何以成了“鐵疙瘩”?
同是種菜“老把式”的村民宋法泉也有同樣的困惑:“種同樣的菜,過去一畝菜,產量高、質量好,輕輕松松純收入過萬元,現在產量減少,質量也差,最多只能收入七八千元。”
“你們給家里的菜地做過監測、休耕嗎?”付祖科問。“村里人靠種菜,過去家家戶戶效益都好,從沒想過休耕。”橋河村黨支部書記李香回答。
“和人一樣,地種的時間長了,也會生病,得花時間休耕。”付祖科解釋,但村民仍心有疑惑:“休耕就得空著不種,地不就浪費了嗎?”
“你們這是掠奪式經營啊,你們不讓地休耕,地就不讓你們有產量。這樣的生產方式是毀滅式的!”袁尚勇給村民算了筆賬,“現在休耕可能少生產幾十天,表面上少產千把斤菜,但如果持續生產,減少的可不只千把斤,再這樣下去,問題更嚴重啊。要想質量高效益好,就得綠色生產、科學種菜,譬如測土配方施肥、高溫悶棚等。”
聽到這里,村民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同。“過去常聽說要綠色發展,沒理解,今天才有了深切體會。”邵壽兵紅著臉暗下決心,“以后我們會告別‘掠奪式’農耕,向種地與養地結合努力。”
“別擔心,鎮里將很快邀請上級農技專家給村里的菜地做檢測,六七月份,再教大家高溫悶棚殺菌殺蟲,既簡單又安全。”拾回橋鎮黨委書記王紀洲列出了工作計劃。
二問:政府能否投資幫菜農建智能化蔬菜大棚?
聽說有省市專家來村里,橋河村村民都趕了過來。村民吳繼云來得晚些,“這兩天正是收空心菜的時候,人手不足,忙不過來。”吳繼云是拾回橋鎮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共承包種植了35畝蔬菜大棚,“管兩餐飯,一天180元還請不到人。收菜的時候,為了保證菜新鮮上市,每天晚上11點半就得上工,第二天清晨7點才能收工,很苦,一般人都不愿意干。”
熊國橋是橋河村的老會計,種菜也有25年了,眼看著村里的菜農一半開始“奔五奔六”,去年他牽頭成立了橋河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想把大家聯合起來,找出一條輕松點的路,但是村民太松散,收效不大。”
怎樣種菜既輕松又高效?是橋河村村民的困惑,也是蔬菜生產邁向現代化路上必須翻越的“一座大山”。袁尚勇說:“蔬菜產業屬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耕作、播種、微灌、施肥、環境監控、采收、包裝等環節不僅需要大量勞動力,也需要資金和技術,要解決好‘如何種菜’的問題,就要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設施大棚需要改造升級,具體到蔬菜基地是什么樣呢?付祖科給村民打起了比方:“把你們現在的大棚升級改造成智能化蔬菜大棚,溫濕度控制、卷膜放風、水肥一體化及機械化作業等高度智能化、自動化,根本不需要多少人力。”
“這不是又要花錢升級改造設施嗎?能不能讓政府幫我們搞?”村里另一個蔬菜種植大戶吳繼富緊接著問。“是啊,能不能政府幫我們升級”……村民異口同聲。
“國家扶持支持很重要,但農戶自我發展、自我壯大更重要。雖然國家對三農領域投入不斷增加,但財政投入并不是福利分配,而是激勵大家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沙洋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周洪華和村民談起了心,“現代農業要一步一步來,大家可以先換棚,條件好的將老舊大棚換成鋼架大棚。棚好了,菜的產量和質量也會更高,效益自然就提升了。”
隨著談心深入,村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今年等換茬休閑時,我也要換個好大棚。”吳繼富說。
除了使用先進設施和技術,袁尚勇還建議村民聯合起來,將村里的“土字號”蔬菜打造成地標“金名片”,效益又可以進一步提升。
三問:“壽光經驗”為啥在天門失了效?
這段時間,蔬菜大棚里的一些怪象讓天門市多寶鎮銘禾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吳漢平困惑不解。“同一個大棚,怎么一半辣椒苗結滿了綠油油的辣椒,另一半地里卻長得稀稀拉拉,而且部分果實表面出現白化。”專家剛進村便被吳漢平拖進了大棚“看病”。
“您不覺得您的辣椒苗有點像向日葵么?所有葉子都齊突突朝向了有光的一面。”天門市蔬菜專家段銀庭看后哭笑不得。去年吳漢平專門到山東壽光“取經”,學“壽光經驗”,回來便“照葫蘆畫瓢”,建起了冬暖式大棚,并將背光面土墻改裝成了黑簾,并蓋上了黑色的棉被,“這樣可以保溫,還能夠防止曬傷。”說到這,吳漢平一臉自信。但,這取來的經驗恰恰就是讓吳漢平困惑不解的原因。
雖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重點是在一個“攻”上,倘若直接撿取“他山之石”,是無論如何也“攻”不了“玉”的。“老吳,一些壽光溫室大棚之所以背光面用土墻,一個是避光,因為那個地方光照充足,再者是保溫,土墻白天吸熱,晚上放熱,能保證棚內夜間溫度。但是天門的春季,低溫多陰雨,日照不足,如果再遮光,植株自然沒法正常生長,進而產生畸形果,并且直接減產。”袁尚勇拍了拍吳漢平的肩膀說。
一席話讓吳漢平茅塞頓開,原來自己取經只學了皮毛。“外地大棚蔬菜搞得好,我們要去了解具體的發展背景,分析其成功的因素。然后對照自己地方發展的具體情況,將別人的方法、經驗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整合利用,才能取得成功。”吳漢平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