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4-14 09:53:04
原標題:一股“暖流”的奔跑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股“暖流”的奔跑
來源:光明日報
車行沙漠公路,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世界展現出的別樣面目令人有點不知所措。
沙丘連綿起伏,一心凹著造型,放肆地鋪排,直達天際,看似紋絲不動、歲月靜好,泛黃的天幕則將沙丘虛弱的控制力徹底暴露。有的沙粒已經隨風而起,集體占據半個天空,一片灰蒙蒙,不明快、不清爽。雙向單車道在漫漫黃沙中,如同被遺棄的一條帶子,又瘦長,又孤獨。一眼看上去,路上很潔凈,但車輪滑過,躲藏在瀝青縫隙里的沙粒被喚醒,“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車輪周邊歡快地跑起來,紛紛奔向懸浮在空中那團凝滯的沙塵。
這樣一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地方,卻是塔里木石油人的“家”。
塔里木油田就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懷抱中。這里是我國陸上第三大油氣田,是我國“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地,為南疆和下游沿線十五個省區市民生用氣提供有力保障。
在南疆百姓眼里,塔里木石油人送上門的天然氣就是“福氣”,家里燒水、做飯、取暖都方便了。打開燃氣灶,跳動著的藍色火焰就是一股股“暖流”,溫熱了新的生活。
“有無天然氣,日子好壞隔著十萬八千里”
位于喀什的南疆利民油氣運行中心,從一樓的樓梯拾級而上,迎面能看見墻上掛著一幅畫。畫面上,石油人正在施工,規劃線路,鋪設管道。一位維吾爾族老人拉著一位石油工人握手致意。遠處的居民樓里,透過窗戶,能看見家用天然氣管道、燃氣灶、暖氣片等,家庭主婦正在忙乎,家人和親友團團圍坐,享受清潔、舒適的生活。
這是一張農民畫,名為《天然氣到了農民家》,作者是麥蓋提縣的艾爾肯·司衣提。作品以簡練、輕快而富有情感的筆墨,畫出“天然氣進我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新變化以及南疆百姓的感激之情。
居家生活有無天然氣,直接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與日常心情。
努爾麥麥提·阿卜杜拉在30歲那年經歷了一件大事。2017年,他和妻子領著三個孩子,從和田市拉斯奎鎮阿熱果勒村搬到了吉亞鄉團結新村,看到天然氣管道從自家穿過時,他心想,“好日子”真的來了,已經在向自己招手了。
吉亞鄉團結新村是依靠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勇氣、智慧,在茫茫沙漠當中建起的一座新村,也是和田地區實行易地搬遷、實現脫貧的一個典范。
以前過日子,燒水做飯,靠柴火。柴火要去撿,要去砍。沙漠邊緣,最寶貝的,就是給人帶來一點暖意和希望的綠色了。胡楊,紅柳,梭梭,好不容易活了下來,有個“人模人樣”,一刀砍下,于心不忍。肚子又要填飽,日子總要往前過,不砍又奈何?自己下手,往往量上還達不到家里的需求,只好掏錢購買。
有需求,就有市場。多年前,和田市有一個柴火市場,生意很火爆。年深月久,周邊一點點植被給毀了,沙漠更狂躁。
后來有煤出售,價錢又低不了,而且眼皮底下出大事了:鄰居家的孩子煤氣中毒,人沒了,兩歲多一點。
當得知團結新村“一站式”配上了天然氣,努爾麥麥提搬家的意愿多了一枚很有分量的砝碼,“沒有那么多灰塵,不臟了,很干凈,用起來很方便,一點就有火。還不貴,比以前燒柴火、燒煤都省錢”。
其實,他表達出的一個中心意思,就是“物美價廉”。
天然氣成為南疆不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經離不開了”,日用而不覺。“福氣”送達,歡樂你我他。塔里木石油人也心安,也欣慰。在油田的一些特定工作場所,能聽見天然氣在管道里“你追我趕往前跑”的聲音。他們就喜歡聽這勻稱、歡快、有節奏的聲音。
去吧去吧,去溫暖每一個人,去溫暖每一個家。
他們將此中經歷過的難拋在身后,藏在記憶的深處。
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的管道線路長、干支線多、站場閥室多,沿途經過大中型水域、沖溝、沙漠、戈壁、丘陵、沼澤、草原等地形地貌,經過國家重點保護區、胡楊林、等級公路、鐵路等重點區域,經過農田、果園、村落等居民生產生活區。而且南疆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社會依托力量相對薄弱。
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挺進!向前沖!“將軍趕路,不逮小兔。”石油人遇到重大任務,有這個氣勢,有這個豪情。
又處處小心謹慎,時時自力更生。
“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有“利民”二字,自然要做到真“利民”,好事要辦好,辦精細,辦穩妥。“將軍趕路,呵護腳下每一粒沙、每一寸土。”
按照規劃,天然氣管道鋪設要經過一片胡楊林,得砍樹。砍了,走直線,省事,規劃里也是這么定的,行動有依據、有名目,不違規。但心疼。
靠著砍樹送“福氣”,算什么本事?
塔里木石油人對胡楊樹也有感情。胡楊是沙漠里不屈的靈魂,是人類的戰友,是人的精神追求的一個投射,亦是人的一個真切而浪漫的念想。
施工在外,而且還是在荒漠里,能不能在遵循設計圖紙基本精神之外,有一點主動性和創造性?
給胡楊“讓路”,管道線路繞著走“S”形。這就意味著成本提高了,投資增加了,施工時間延遲了……在所不惜!
設計圖上所標注的管道經過的地方,有一處小水坑,周圍長了一片草地。石油人發現這里有野鹿、黃羊的蹄印,看來是它們平時飲水的地方。如果管道按原計劃經過這里,小水坑將不復存在。荒漠里的這些精靈再次來到,是個什么心情?
還是改道,維護生靈的生命權利和尊嚴。
管道施工,機械作業,難免遭遇農田。南疆的自然生態本來就脆弱,大設備一過,所經之處如何是好?塔里木石油人定下的原則是,人工可以實現的,首選人工,溫柔以待。必須上設備的,設備進場前,事先規劃好線路,明確工作任務,爭取一次就用足了、用實了,一次到位,避免二次進場造成不必要的破壞。
天然氣就如一股“暖流”,攜帶著塔里木石油人的艱辛付出和細致情懷,通達人的心田。
有人說:“有無天然氣,日子好壞隔著十萬八千里。”
氣化南疆,不是一個單一的事,而是好多個事,是無數個事,帶來的變化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乘法,是“化學反應”。
1998年以來,塔里木油田建成4700多公里環塔里木盆地天然氣管網,向南疆五地州42個縣(市)和46個農牧團場,累計供氣超500億立方米,替代標準煤6140多萬噸,減少木材砍伐8500多萬噸,讓800多萬各族群眾從柴薪時代一步跨入天然氣時代。
落點是人的生活,人的夢想。
努爾麥麥提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努爾伊斯拉姆清秀而乖巧,正就讀于和田市團結小學六年級。她說,即便是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家里也暖和,學校也暖和,看書、寫作業不用穿好幾層棉襖。
家里貼著不少她的獎狀。內容有“因品學兼優,全面發展,表現出色”,被評為“三好學生”或“線上學習標兵”。
“獎狀群”中,有一張獎狀比較特別。這是學校獎給她爸爸的,內容是由于他尊師重教,育子有方,關心學校工作,被評為“優秀學生家長”。
還有四張更特別的,是手寫的自制獎狀,內容是“①號同學”在家里表現突出,分別被評為“愛做飯小達人”“小可愛”“愛干凈小達人”“優秀進步小達人”。只是“獎狀”二字被寫成了“將狀”。這些是妹妹們的“作品”。
努爾伊斯拉姆的一個愿望是考上疆內初中班,到克拉瑪依上學。她正在抓緊時間備考。平時,她也喜歡看小說。《愛的教育》《綠山墻的安妮》《戰爭與和平》,這三本書是她這段時間想讀的文學名著。
她的腳下有一條新路。
“1分鐘與23小時59分”
方便、清潔、實惠,這是天然氣的優點,不過也有個安全的問題。
天然氣使用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項,有哪些潛在的危險和危害,一旦泄漏需要進行什么樣的應急處理……向用戶宣傳這些天然氣使用基礎知識,是西爾艾力·吾浦爾這樣的管道巡線工的一項職責。
他是南疆利民油氣運行中心澤普管理站的一名巡線工。天然氣輸送管道是埋在地下的,他們的工作,就是為一個特定區域內的管道正常運轉“保駕護航”。
他們要密切關注管道沿線的地貌變化、管道沿線設施的完好性、沿線違章占壓、種樹、安全保護范圍內的違章施工、周邊社會活動情況等。比如說,地下就是天然氣管道,要留心有人有意或無意,在管道周邊“搞大小動作”,包括取土、采石、用火、堆放重物、排放腐蝕性物質、使用機械工具進行挖掘施工、建家畜棚圈、種植深根植物等。
除了人為原因,還有可能是大自然在“作怪”。發洪水了,或是刮風季節,要看看管道是否存在移位、裸露、外防腐層破損等現象。
這些都要人來盯著。盡管設有管道遠程自動控制系統,但發現細部的事、解決具體的問題,還是需要人工在場。機器無法做到一切。
西爾艾力和同事的工作范圍,是從喀什地區的澤普輸氣站開始,途經喀什地區的葉城縣,到和田地區的皮山縣,來回三四百公里,三天一個周期,像一個長長的鐘擺。
這一程,西爾艾力和同事開車出發。如果公路沿線正好有管道,車開得很慢,時常停下來,看看是否有異樣。管道和公路并不總是同步的。戈壁、沙漠、農田、沼澤地,經常是管道途經的地方,“車巡”實現不了。兩人下車,結伴“步巡”,一人駕車,到前方路口等待。
用西爾艾力的話說,坐個車,巡個線,走個路,吃個飯,喝個水,巡個線,天就黑了,一天就過去了。他們巡線工在單位里不需要單設辦公室,反正工作就是在野外,坐不了,也坐不住。
“步巡”的距離,有長有短。他和同事負責的一段,有30多公里在沙漠腹地,部分地段沒有手機信號,真正的無人區。每次出發,都需要考慮周全。要帶好相關檢測設備,還有飲用水、馕,能捎點水果就更理想了。風沙大的季節,還要備好一堆尿素袋子。風一刮,沙就跑,以致埋在沙丘里的管道都露出來了。這就要用尿素袋子裝滿沙子,在管道上摞起來,以防管道暴曬。
行囊里還有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這是一部“為了保護石油、天然氣管道,保障石油、天然氣輸送安全,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法律。遇到村莊,時機正好,他就掏出這部法律的單行本,跟大家說一說法律上有哪些規定。
巡線可是一件嚴肅的事。每次宣講法律知識時,他盡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單行本封面上的國徽露出來,讓大家能看清楚,“就是要讓大家明白,這是國家的法律,需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要大意”。
巡線也是一件熬人的事。太陽毒,依然要在荒漠里走。洪水把橋給淹了,沒路了,游泳過河。風沙肆虐,背著風坐一會兒,避一避,繼續起身,走一步是一步。他四十歲剛出頭,頭頂著急,青絲縷縷沒了蹤影。工牌上的照片,更年輕時的他,還是一頭秀發,十足的帥小伙,“朋友們都說,我的頭發讓巡線給巡沒了,傷腦筋,哈哈!”
“用腳步丈量管道安全,用責任輸送惠民福氣,用真情傳遞關懷溫暖。”這是南疆利民油氣運行中心澤普管理站的工作準則,西爾艾力記在心上。人在世間行走,是要承擔責任的。
他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義務巡線工”站了出來。一些老漢,切身感受到天然氣的好,怎么能容許有人來搞破壞呢?怎么能老是麻煩別人,自己怎么就不能干點什么呢?于是,他們總是到西爾艾力這里“報備”,就地認領任務,“這一段管道就歸我了,你不用管了,有事給你打電話”。
氣化南疆,本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不是單向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是“我們”的事,是雙向奔赴的事。
“我們巡線工再辛苦,巡線周期再頻繁,花的時間也只有1分鐘,沿線的老百姓花的時間是23個小時59分鐘。管道就在他們身邊,正是因為他們用心,管道的安全才有保障。”西爾艾力說。
在塔里木油田,有太多像西爾艾力這樣的使者,以腳步、以責任、以真情構建起和諧的“油地”關系。在戈壁荒漠,一條條天然氣管道,讓溫暖傳遞,讓人心暢通。
不荒涼的人生即豐盈即滾燙即歡暢
蒲俊是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人,剛入職和田河采氣作業區時,想找四川老鄉說說地道的四川話,結果發現有點困難,身邊的師傅,老家什么地兒的都有,比如甘肅、內蒙古、山西、山東、陜西、河南、湖南、湖北……真的是五湖四海。
“和田河采氣作業區”這個名字,相信讓很多人認定,作業區就緊挨著和田河,就像大城市里貨真價實的“親水社區”,在河邊散步能看到小區里的樓房,在小區里的高層住宅也能看到河水波光粼粼。但是,和田河并非和田河采氣作業區的“背景”,兩者相去甚遠,就像是一個遙遠的“童話”。
跟和田河采氣作業區密切相關的是一座山,也就是麻扎塔格山,又稱紅白山。這座山的東西橫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背靠連綿的沙丘。這才是和田河采氣作業區最大的“背景”。
1999年出生的蒲俊,母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是他的學歷“背景”。從廣安到克拉瑪依上學,他第一次見識了戈壁。工作來到和田河采氣作業區,他第一次見識了沙漠。
“當時在車上看到沙漠,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子,看不到頭,感到很新鮮、很神奇。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地方。正好當天晚上還有月亮,就想起王維的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蒲俊說。
他后來想,自己當時有“看沙漠不是沙漠”的感覺。
時間不言語,事態開始起變化。沙漠慢慢露出真面目。
這里不僅有極端的晝夜溫差,更有頻繁的風沙活動。風沙季出門走一圈,耳朵、頭發里都是沙子,洗個澡,沖下的都是“黃水”。盛夏時節,這里的地表溫度可以高達七十多攝氏度,“出趟門,感覺發了一次高燒”。
這里的用水,是從老遠的墨玉縣運來的,太寶貴了。夏天酷熱難耐,大家用水有“兩不敢”,喝水不敢敞開肚皮喝,便后沖馬桶按鈕不敢摁到底。
窗戶玻璃是雙層的,潑點水,進不來。狂風刮起,沙粒興奮異常,打了雞血似的亂竄,一個晚上,室內窗臺上躺著兩寸厚的沙。
“風起黃沙不見天,流沙肆意埋家園。”為了不讓沙塵影響正常生產,風沙稍事停歇,大家按照責任區域,把1.8萬平方米裝置區域內的積沙清掃干凈。往往是前腳剛清掃好,后腳又堆積如山,每個人每天的清沙量都在兩噸以上,尤其是清掃管線上的積沙,由于管線盤根錯節,掃把、鐵鍬派不上用場,只有用毛刷和抹布,這是一個既費力又耗時的活兒。為了把流沙擋在外邊,大家自己動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靠近站區的沙丘扎上草方格,在站區外圍豎起兩道草把子柵欄。
這里真的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就一條路,橫豎不迷路。
這里似乎是一個“氣候干燥、生活枯燥、心情煩躁”的地方。
蒲俊又不得不承認,沙漠畢竟還是沙漠,“看沙漠就是沙漠”。
時光往前走,人的認知又深了一層。身處荒漠,蒲俊發現,自己所在的和田河采氣作業區就是一處“世外桃源”。
“大環境”是無邊的、冷酷的沙漠,“小環境”則自有風情。
綠植在這里享有特權,點點綠散布在角角落落,靈動而溫馨。
大家共同飼養的一群貓“上天入地”,跟人打成一片,賣萌沒個盡頭,撒野不商量。
野外作業,時不時遇到一些可愛的小石塊。大家閑時撿回來,沖洗干凈,擺在公寓的客房里,供遠道而來的客人賞玩。
生活區里設有圖書角,墻上張貼著新版眼保健操圖示、視力檢測表。
這里一直在建設“家文化”,經常有文娛活動,大家一起樂呵樂呵。蒲俊就參與改編了央視春晚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另取名曰《有話直說》,里邊的白云改稱翠花,蒲俊自己出演這個角色。
“改革春風吹進門,石油工人抖精神。各項業務齊飛騰,我部同事皆能人。”“昨日荒郊伴野外,只見風雪又交加。無言無語煉油砂,涓涓不息建我家。”“風沙能夠侵蝕大地,卻侵蝕不了石油人的心靈。在這里,沒有抱怨、委屈,只有一張張意氣風發的笑臉。和田河氣田員工的業余生活非常豐富,沙漠風箏賽、籃球賽、爬沙丘、茶話會、員工生日聚會等常常舉行。”這些小品里的臺詞,都是蒲俊真切的生活體驗與感受。
這里的每個人,沒有閑著的,靠得住,頂得上,以“沙海里的居民”自居,這就是說他們有扎根大漠的勇氣和決心。
閑暇之余,他命筆寫下一段段文字,為這里的“師傅們”放歌:“二十年間,他們與風為友,以沙為伴,他們是我見過最勇敢、最堅強、最閃耀的人。他們是一道光,是燈光,是陽光,也是沙漠里最美的風光。”
這樣的一群人,是大寫的人,“春來夏往,秋收冬藏,大地豐盈,蒼茫人間并不寂寞,始終有這群名叫和田河石油人的紅衣衛士背對山河,燃萬家燈火”。
與“師傅們”朝夕相處,蒲俊明白了很多的人生道理。他寫道:“人生的大海波瀾壯闊,縱然狂風驟雨卷起千堆雪,也只當吹皺了春水,永遠吹不走的,便是那顆永恒的直面磨難的心。”
塔里木石油人將“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視為人生信念。人生不荒涼,人生當幾何?
人生是豐盈,是滾燙,是歡暢。
“師傅們”以熱血生命,給蒲俊上了一堂堂深刻而親切的人生課。對于沙漠,他有了新的認知,“看沙漠不只是沙漠”。
“這里是美的。”一直將“尷尬了”“我不知道怎么說”掛在嘴邊的羞澀大男孩,此時頗為篤定。
肩上的責任也更清晰了。他在一篇“小作文”里寫道:“漠上的冷風拂過我的臉龐,微微的冷意拉回了我的思緒,我望向遠方,師傅們都走遠了,我可得追上去,我這個年輕人可不能認輸呀!”
氣化南疆,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幾代人毅然入場,師傅傳幫帶,徒弟跟著來,跑好接力賽。
“師傅們”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奇跡,“師傅們”的故事口口相傳。
于洪海是位于輪臺縣西氣東輸第一站的油田高級技師,摸透了天然氣的“脾氣”,到現場聽一聽天然氣流動的聲響,就大致清楚設備的運行情況。
他說,這得益于“師傅們”總結出來的“看聽摸聞”四步法。看,通過對機器運行的表面現象進行觀察并作出判斷;聽,通過聽聲音辨別設備是否正常;摸,用手觸摸檢查運行設備的缺陷和隱患;聞,通過設備異味判斷隱患事故。
還有“三清四無五不漏”,具體來說,就是值班房清潔、設備流程清潔、工作現場清潔,無油污、無明火、無易燃物和雜草、無散失器材,設備和流程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氣、不漏火、不漏電。
“這些都是師傅們總結出的經驗,實打實的,科學,管用,是金剛鉆。”于洪海說。
為何塔里木石油人手中經常握有“金剛鉆”?南疆利民油氣運行中心和田管理站站長黃炯喜歡用王陽明的一句話告誡自己,“人須在事上磨”。
人在事上磨久了,也就成熟、通透了。
位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的阿克采氣作業區,有一個用鐵架子焊接而成的簡易帳篷房,三面封閉,一面敞開,紅燈籠掛了兩排,有場面,有氣勢。作業區黨支部書記李宏捷說,平時有空,“師傅們”就在里邊聚餐、聊天、打牌、唱歌……這里風大,刮起來毫不客氣。“師傅們”一合計,將計就計,將這個房子命名為“聽風閣”,斗大的紅字,個個精神抖擻。
自從來到和田河采氣作業區,蒲俊經常想起上學時語文老師講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
單位食堂里,有兩款辣椒醬,都是食堂師傅自己的杰作。紅辣椒醬被命名為“沙漠英雄1號”,紅油閃閃,汪汪一片,辣度看著就烈,是個標高。青辣椒醬是“沙漠英雄2號”,辣度相對更溫和一些,但沾上一星點,舌頭就有后撤的沖動。
蒲俊喜歡用“沙漠英雄2號”拌著米飯吃。沙漠里畢竟很干燥,吃太辣的,容易上火,吃一點可以紓解鄉愁。
吃著“沙漠英雄2號”拌飯,蒲俊不時看著身邊正在認真就餐的“師傅們”,腦海中不時閃現出“英雄”二字。
跟食堂同一樓層的圖書角書架上,端正地擺放著一部《東方》,上中下三卷本,弘揚的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部作品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作者是寫過《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魏巍。這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發生、發展和勝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
書中有一章,名為《征服“死亡地帶”》。作者寫道,當滿載彈藥的卡車,一輛一輛從橋洞穿過的時候,司機們還看到他們的“賀同志”,坐在定時彈上靜靜地抽煙哩。仿佛他愿在那被征服的黑怪物身上多坐一會兒似的。那輕快地嗚嗚響著的汽車輪聲,也像在熱情地贊美著:“膽敢征服死亡的英雄,永遠是生活的開拓者。”
我們也可以說,膽敢征服“死亡之海”般荒漠的英雄,永遠是生活的開拓者。
(作者:王國平,系本報高級編輯,本版圖片均系作者所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