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3-04-28 10:50:04
原標題: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
( 2023-04-28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葉嘉瑩講授
于家慧、陳學聰整理 張海濤審校
今天開始,我們來講杜甫的詩。我們準備的第一首是《望岳》,是杜甫的早年作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基本心態和寫作才能上的一點特色。
講李白時,我是總體地介紹他的生平,然后才講他的詩。可是講杜甫,我只把他早年的家庭簡單介紹一下,至于他以后的生活,我會結合他的詩歌來講。
李白寫《遠別離》,寫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堯舜時代帝舜與娥皇女英的分別。他寫《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寫的是長江邊上一對相愛的人從小到大的感情,寫的也不是他自己。可是杜甫留下來的1500多首詩里,很多都是寫他自己的生活,以及當時國家的形勢,所以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為杜甫的詩歌成就,找到一個“坐標”
杜甫的曾祖杜依藝,曾在河南鞏縣做縣令。戴君仁的《詩選》里寫杜甫字子美,是杜審言的孫子,本來是湖北襄陽人,后來遷到河南鞏縣。可是杜甫常說自己是“杜陵野老”,那么他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的祖先曾遷移很多次,他的遠祖,十三代以前的祖先——晉朝時的杜預是一個文武雙全、有偉大成就的人。在文方面,“十三經”里的《左傳》就是杜預注解的,可見他學問之高。在武方面,晉朝初年,本來是魏蜀吳三國鼎立,蜀被魏滅,可是魏后來被晉篡奪了。魏改晉后,晉才消滅了東南的孫吳,而當時出兵討伐東吳的就是杜預。杜甫在詩歌里常常寫他祖先的這份功業。
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一個叫南窯村的地方。這個地方我很熟悉,1983年我去參加杜甫的全集匯注研討會時,我們參觀了南窯村。南窯村有一座山,山上有三個山峰,像一個筆架,當地人叫它筆架山。山下有一個土山,土山里有窯洞,杜甫就出生在鞏縣南窯村的一個窯洞之中。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我們講初唐詩歌時講過。杜甫有一首詩是寫給兒子的,里面有這樣兩句:“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杜甫的遠祖杜預,在文治武功上有這么好的成就,他的祖父杜審言在詩歌方面有這樣的成就。不但如此,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我們曾經講過杜審言一首酬答別人的詩《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唐朝初年律詩的平仄對偶,以及體裁的奠定,杜審言是有一份貢獻的,而且杜審言的五言律詩對偶對得非常工整。
杜甫年老時寫過幾首詩,講他對詩歌的見解。他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當時有一種風氣,認為后來的一些詩人寫的律詩只講究對偶、只寫風景,不能反映現實,不能表現一種深刻的思想和志意,這是不好的。陳子昂提倡復古,他認為只注重對偶平仄,只注重形式美而內容空洞,這是不好的。豈止陳子昂提倡復古,李白寫過一組《古風》的詩,其中第一首就是表現他對文學的見解、對詩歌的看法。里邊有這樣兩句:“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他說詩歌自從建安以后是“綺麗”,大家只注重外表辭采的美麗,但這樣的詩是沒有價值的,詩歌要以內容思想的價值為主。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那時已經開始有三國分立的情勢,不過曹魏還沒有篡漢,曹操有實權,他挾制天子,命令諸侯。在建安時代,曹操、曹丕、曹植的詩都寫得很好。可是現在李白說詩歌自從建安以來是“綺麗”,這樣的詩是沒有價值的。這是李太白的議論、陳子昂的議論。所以當時詩壇上,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這些人,都是以五言律詩寫得好而出名。因為那個時候五言律詩是一個剛剛成立的新形式,古代詩歌沒有講究平仄對偶,這是一個新的體裁,所以很多有才能的人,大家都去嘗試,寫了很多漂亮對偶工整的律詩。“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音調鏗鏘,辭采美麗,念起來很好聽,看起來很漂亮。于是陳子昂跟李白這些人就認為,只注重辭采,缺少內容的詩是不好的。
李白的五言律詩我們講過一首寫邊塞的,他那首對得很工整:“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說他早晨出去打仗,晚上就把馬鞍子卸下來抱著睡。早晨對晚上,“金”對“玉”,“抱”對“隨”,“鞍”對“鼓”。但你要知道李白是不經意、不受約束的天才。所謂“大江無風,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變滅”,李白詩的特色在于飛揚變化,像一只老鷹一樣飛在天上,你把他裝進一個小籠子,他翅膀都張不開。你把他用很多的格律束縛起來,他就作不好詩了。
所以他如果要寫得好,就得把那個籠子掙破,飛起來才能夠寫得好。李白的五言律詩雖然偶爾有寫得好的,可他的七言律詩一般都寫得不好。因為七言律詩比五言律詩多了兩個字,約束就更加嚴密了,所以李白的七言律詩寫得少,而且也寫得不好。
現在我要講杜甫在整個唐詩歷史演進方面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從陳子昂、李白,從杜審言到杜甫,他們是怎樣演變的。對于杜甫真正的成就,你要像解析幾何一樣,給他找到一個坐標,從眾多的作者、不同的空間來比較。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通觀、整體的看法,才能了解他的價值和地位。我們說李白有寫得很好的五言律詩。現在趁這個機會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夜泊牛渚懷古》。“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牛渚”是牛渚磯,在安徽當涂縣西北的一個地方。古代稱從江西九江到南京的這一段長江為西江,所以牛渚屬于西江。而且你要知道,李白的晚年就是死在安徽當涂的,所以李白最早的詩集是李白臨死的時候,拜托當涂縣縣令李陽冰替他編輯的。
這是李白晚年寫的詩歌。李白一直自詡“天生我材必有用”,總想建立一番事業。可是他幾次嘗試幾次失敗!玄宗時,嘗試做官,可玄宗把他當作歌妓、樂工一樣養活,所以他不滿意。永王璘時李白加入他的隊伍,永王璘被肅宗平定,李白被判罪貶到夜郎,后來被放回來了。“牛渚西江夜”,他說我今天來到牛渚山下、西江邊,夜過牛渚,船就停在這里。“懷古”,就想到了古代的一段歷史。“青天無片云”,天上一片白云都沒有,很晴朗的一個夜晚。因為青天無片云,天的高遠,月的明亮,才引起人很多向往跟悲哀。
“登舟望秋月”,我就上了一只船,因為要離開牛渚到別的地方去,我望一望天上的明月,“空憶謝將軍”,我就懷念起晉朝的將軍謝尚,他曾封過鎮西將軍,到過牛渚。謝尚將軍碰見一個有才學的人叫袁宏,在船上吟詩。謝尚聽到了,說這個人的詩吟得好,詩作得也很好,就馬上請他出來相見,非常欣賞他。李白說,我就懷念起那個賞才而且懂詩的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我李白作詩難道不如袁宏?可是“斯人不可聞”。像謝尚這樣的人,怎么沒聽過我李白吟詩,沒看見我的詩,我沒有遇見一個真的能欣賞我才能的人。“明朝掛帆去”,明天我就要離開這個地方,這個袁宏碰見謝尚的地方,是可能有一個欣賞我的人出現的地方,可是我沒有遇見。我的前途將是“楓葉落紛紛”,是秋天的道路,那美麗的鮮紅楓葉都凋零飄落了。
這是李白很好的一首詩,我要講的還不是這個。我想說李白的律詩好得就像一只大鵬鳥,他要打破這個藩籠。“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他說我登上船看到秋月,就懷念謝將軍。“舟”是名詞,“憶”是動詞,“謝將軍”和“望秋月”完全不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人”是名詞,“斯”是一個指示詞,這個人。“余”是“我”的代名詞。“亦”是副詞,這也不對。
所以你看李白是屬于不受約束類型的天才。他把表面上的格律形式打破了,但他所掌握的不是形式、外表上的平衡,而是本質上的平衡。就像一斤棉花和一斤鐵,鐵只有那么一塊,棉花有那么一大片,外表形式上不同,可是兩個分量上都是一斤。
那李白怎么保持平衡?“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在這兩句中,“憶”是動詞,“舟”是名詞,形式上絕對是不平衡的。可是分量上呢,一個寫的是“登舟”,一個寫的是“憶人”,事情的本質是平衡的。
“集大成的胸襟”生于“可以集大成的時代”
我要回來講杜甫。杜甫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今人寫這種工整的律詩,我不鄙薄今人;古人寫那種古樸的、沒有嚴格格律的古詩,我也喜愛。“清詞麗句必為鄰”,只要是美麗的詞句,我都要跟它做鄰居,愿意模仿、愿意接近。這就是杜甫的不同和偉大之處。在唐朝詩歌的演進歷史上,我們給他找個坐標——“集大成的胸襟”,生于“可以集大成的時代”。我認為這與他的家學很有關系,因為他的祖父就寫近體詩,所以他不鄙薄近體詩,寫律詩也達到那么高的成就。
可是如果杜甫生在建安時代,他能夠寫出《秋興八首》這樣的律詩來嗎?不可能。因為那時沒有律詩的體裁。他現在能夠五言、七言、古體、律體都寫得很好,是因為他生于那個可以集大成的時代。
唐朝上接隋朝,但隋朝很短,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隋以前是南北朝,當時中國北方有很多少數民族,所以那時有很多新鮮的、外來的文化滲透到詩歌里。北朝的作風比較接近騎馬射箭的北方民族,是雄健豪放的。而南朝偏安在南京附近,每天沉迷歌舞享樂,所以他們的詩是綺麗、柔靡的。
杜甫有集大成的容量。李白、陳子昂他們只想繼承建安以前的文學遺產,建安以后的晉代的文學遺產,南北朝時代北朝的雄健豪放、南朝的綺麗柔靡,自從建安以來“綺麗不足珍”,他們都把它否定了。可是杜甫都接受了,所以杜甫才能夠有集大成的成就。
講到杜甫的“集大成”,要對“集大成”有一個了解,這三個字本來是指圣者的一種修養。孟子說,一個真正偉大的人,平生的樂章不是單個樂器的演奏,而是交響樂,是很多樂器的合奏,而不是一個聲音、一個標準,孟子說那就是“集大成”。如果你只是完成了一個樂章,這個叫做“小成”。集大成,他說是“金聲而玉振之”。“金聲”,是說要以鐘聲開始,敲定你的基本樂調。“玉振”是說結尾時,要以玉磬結尾,要一個莊嚴的完整的結束。他說各種樂器合奏的時候,一個人應該全始全終。有的人好事做了一半,后來忽然變壞了。所以你要有全始全終的修養,這就叫做“集大成”。作詩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有的人支持一個標準,就如同只演奏一個音樂,只要你能從始到終完成,你都是勝者,只是你這個勝者所持的標準不同。我們講到杜甫的“集大成”,就是說杜甫能夠接受各方面的好處。他之所以能完成他的“集大成”的成就,一方面因為他生在唐朝,是可以集大成的時代,可以集南北古今的大成;另一方面因為他有這樣的容量,他接受、他承認每一方面都有它的好處。
從《望岳》看杜甫的向善和努力
我們現在來看杜甫的《望岳》。這首詩是一首好詩,不過在他1500多首詩里,這首詩不是最好的。可是這首早期作品,已經表現了他的風格特色和個人本質。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割”字是入聲)。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我們講中國古代詩人有遇與不遇。有的人機會很好,仕宦顯達,像宋代的晏殊,14歲朝廷就讓他做秘書省正字了。而有的人六七十歲了還沒有考中進士。機會好就“遇”,有的人終生都“不遇”。我現在還不是說人有遇與不遇。我說的是山有遇,也有不遇。中國有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最有名的是泰山,還有一個是嵩山。泰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泰山經過孔子的贊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東山而小魯”。孔子這位老先生是山東人,他只能上泰山,別的山他都沒有機會去,他沒有去湖南看看衡山,當時的儒家認為湖南是南蠻之地。嵩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詩經》就贊美它的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我去過嵩山、泰山,我認為在中國的山里,這兩座山都不夠漂亮,我認為最美的山是黃山。我念中國舊詩,讀到很多地方,我都想去看一看。李白不是寫了“牛渚西江月”嗎,我就跑到牛渚去看一看。李白出生的地方是青蓮鄉,那我也去看一看。杜甫的出生地河南鞏縣,我也跑去看了一看。
我所講的不是閑話,而是杜甫的感受和感情。一個人寫詩,主要是要傳達出自己的感受,你的詩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杜甫這首詩之所以好,就是因為他把感動的過程寫出來了。杜甫生在河南,不是在山東,別人老跟他說泰山怎么樣,尤其他念《論語》、念孔子的書,他覺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他就寫了那么一句“岱宗夫如何”。“岱宗”指泰山,管它叫“岱宗”,是因為他很早就聽過孔子的贊美,所以認為它是山里最高的一個宗族、一個領袖,這是對泰山的尊稱。“夫”字是一個語助詞,就像我們現在說的“那”。我以前講過,比興的詩是用形象來打動人,給人直接的感動。賦體直接就寫了,所以就看說話的口氣是怎么樣的。杜甫說“岱宗夫如何”,泰山還沒有出現,期待的感情就寫出來了。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他說泰山果然了不起,因為泰山山脈綿延起伏,經過齊、魯兩國的國境,那一片綿延的、青蒼的山色,“齊魯青未了”,你看不到盡頭。開頭的兩句,不但有氣象,還有杜甫的感情。山還沒有出現呢,已經把期待的感情寫出來了。
“造化鐘神秀”,杜甫那會兒還沒有看別的山,所以他覺得泰山很了不起。“神秀”是上天給他的,“神”就是說上天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天生來的,與天地的精神合二為一。“鐘”,我們現在常常說一個人的感情“情有獨鐘”,“鐘”就是重點都放在了什么地方。他說泰山這么美的山,這么廣遠的氣象,真是“造化”。“造化”就是造物主,創造天地宇宙的那個神靈。他說真是造化的情有獨鐘,把天地之間最美的靈秀之氣都給了泰山。
“陰陽割昏曉”,就走得更近了。他說這山很高,這是一個很概念化的描述,究竟怎么個高法,他要把這個山的高寫出來。什么是陰和陽?假如是一座山,山的南邊太陽可以照過來,所以叫陽。那山的北邊,背太陽的就叫陰。假如是一條水,水的北面是陽,水的南面是陰。用陰陽來說山水的時候是反的,山北是陰,可是水北是陽。“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有人贊美杜甫用字“堅而難移”,這么堅強,你改不了這個字,他找了一個最有力量、最鮮明、最恰當的字用在這里。“昏”是天黑,“曉”就是天亮了。他說因為山這么高,這邊完全是黑的,而那邊天很亮,陰陽就如一刀切開了一樣。
“蕩胸生曾云”,他從沒有看見,到看見了。光在那遠遠地看一看嗎?陶淵明是如此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很少寫爬山,只是采菊花,看一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歷史上記載,陶淵明有足疾“不良于行”,所以他只是望一望南山。謝靈運就不然,他一看到山,非要爬它一爬,爬到頂上才算。杜甫呢,他當然要爬了,他小時候身體非常壯,他寫過這樣的詩句:“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可是杜甫老年時說自己“左臂偏枯半耳聾”,左臂不能動,耳朵也聾了,“衰年病肺惟高枕”,又咳嗽又氣喘——這是他的晚年。
“蕩胸生曾云”,他說我就往上爬,爬到一個相當的高處了,云就在我的胸前飄蕩。“生曾云”,一層一層的云層,這云彩就飄到你的胸前。我第一次體會到白云飄到我的胸前,不是泰山也不是黃山,而是臺灣橫貫公路的梨山。我曾經在臺灣教書,我班上有一個學生,他是高山族,書念得很好。有一年放假,他約我們到梨山去。他家住在山邊上,離梨山一個果園農場不遠,真的是早晨從他家里起床,云彩就一直飄到你這里來,所以“蕩胸生曾云”。
眼前是“蕩胸生曾云”,他還向遠方看一看,“決眥入歸鳥”。“眥”是眼角,“決”是盡量地張開,說你盡力張大了眼睛,向遠方看。看到什么?看到歸鳥,遠方的鳥,慢慢地在天空上消失了。杜牧有一句詩,說“長空澹澹孤鳥沒”,你看一只鳥在天上飛,一直看到它遠遠地消失在天邊。“長空”,沒有邊際的天空,“澹澹”,天不是很藍,有一層云,茫茫的一大片。
有人做過考證,杜甫的《望岳》到底是在哪兒作的?山底下作的還是山上作的?其實杜甫的詩從那時候看起來,他是爬山爬到半山時作的。何以見得?他從沒有看見山,“岱宗夫如何”寫起。然后遠看,“齊魯青未了”。再走近一點,“造化鐘神秀”。然后開始爬了,“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還沒到山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就是說將來我一定要這樣做,就是一個未來的形勢。
“會當凌絕頂”,他一開始爬到半山,說我一定要“凌絕頂”,一定要爬到泰山的最高峰。“絕頂”是最高的,“凌”是登上去的意思,在上面叫“凌”。“會當凌絕頂”,他說我如果真的爬上了泰山的山頂,就“一覽眾山小”。你登到絕頂,往下一看,覺得那些山都是匍匐在腳下的。而他這個概念,其實是受了孔子的影響。
我說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他上到泰山,覺得天下是這么小,孔子沒有看見過整個世界,他是從齊魯這個范圍來說的。孔子是魯國人,如果以孔子的魯國來說,泰山是了不起,像杜甫描寫的“齊魯青未了”,它不止山勢蓋過了魯國的國界,還一直綿延到齊國的國界。所以孔子登泰山,覺得整個魯國都在泰山腳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在杜甫的詩里,雖然不算是一首很好的詩,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可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本質——向善、努力。一個人的本質是什么?有的人認為中國的儒家注重人際的關系,講謙虛,也講禮讓。可是中國儒家的精神,有一個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未完待續)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編號:18@ZH026)的成果之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