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3-04-28 10:51:04
原標題:挺進深藍,看人民海軍的強軍航跡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挺進深藍,看人民海軍的強軍航跡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 強 通訊員 莫小亮
如今,在南海、黃海、東海和西太平洋上,一艘艘軍艦不舍晝夜巡航,一架架戰機來回不斷巡邏,在一線對峙、大風大浪中練戰法,練體系,練攻防。海軍艦艇出島鏈訓練已成常態,航母編隊體系化訓練持續推進,三大戰區海軍艦機定期礪兵大洋,創下參演兵力最多、訓練要素最齊全、攻防難度最大等多項紀錄。
順著狹窄的扶梯,從一層甲板直下3層,便來到無錫艦的“核心地帶”。頓時,記者被震耳欲聾的主機轟鳴聲所包圍,體感溫度也明顯上升。
這里是驅逐艦的“心臟”部位——燃氣輪機所在地。在噪音與高溫的夾擊下,記者明顯感到不適。
“如果艦船開動起來,噪音會更大,我們都得戴上特制的耳塞。”燃氣輪機專業下士王旭說,“雖然崗位艱苦,但能夠親眼見證中國海軍一步步走向遠海大洋,見證中國海軍武器裝備的更新迭代,能夠站在海軍最先進的戰艦航行在祖國海防線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海軍官兵最大的驕傲。”
北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所屬的無錫艦是由我國自主建造的055型萬噸驅逐艦,與南昌艦、拉薩艦和鞍山艦并稱新時代人民海軍的“四大金剛”。
強軍十年,非凡十年。4月下旬,記者來到北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采訪,深切感受到十年來,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新時代的人民海軍全面建設不斷提質增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海上威懾和實戰能力全面提高
持續巡航萬里海天,夙興夜寐練兵備戰,對海軍部隊來說,早已成為常態。
記者了解到,海軍黨委始終堅持把備戰打仗作為第一要務,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大力推進戰訓耦合、體系練兵、科技練兵,加快推進軍事訓練轉型升級,全面提高海上威懾和實戰能力。
近年來,海軍著眼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特點,高質量推進以航母編隊、核潛艇、兩棲作戰編隊等新域新質力量為重點的海上力量體系建設,加速遠海遠域、新型軍事力量融入作戰體系,努力縮短戰斗力生成周期。“基于能力的基礎訓練、基于任務的實案訓練”等一批戰法訓法在部隊廣泛推廣,一系列立足困難復雜條件的演習演練相繼展開。
能戰勝戰,是一支軍隊的根本價值所在。能戰止戰,來自實戰實訓的高標準嚴要求。
4月上旬,山東艦航母編隊赴西太平洋開展實戰部署演練,艦載機頻繁起降進行艦機協同、對海突擊,從容應對外軍艦機滋擾挑釁,在大風大浪、遠海大洋中錘煉編隊體系作戰能力。
如今,在南海、黃海、東海和西太平洋上,一艘艘軍艦不舍晝夜巡航,一架架戰機來回不斷巡邏,在一線對峙、大風大浪中練戰法,練體系,練攻防。海軍艦艇出島鏈訓練已成常態,航母編隊體系化訓練持續推進,三大戰區海軍艦機定期礪兵大洋,創下參演兵力最多、訓練要素最齊全、攻防難度最大等多項紀錄。
豪情滿懷邁入“三航母時代”
去年6月17日,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命名。這是新時代人民海軍轉型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從2012年9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海軍,到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接入列,再到福建艦下水命名,10年間,人民海軍進入“三航母時代”。
山東艦副艦長徐英至今清晰地記得5年前的那個壯觀場景——海面上洪流滾滾,艦陣巍巍,48艘
各型戰艦劈波斬浪。
2018年4月,徐英駕駛殲-15飛機,參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這次閱兵也是海軍航母編隊首次以戰斗編組形式接受檢閱。
“飛越整個航母編隊只用了幾十秒,但海軍從成立之初的舢板小艇到今天的航母編隊卻用了70多年時間,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支威武的航母編隊,而是一部濃縮的海軍發展史。”徐英說。
巨艦擎夢,亮劍深藍。從首艘航母遼寧艦,到自主設計、配套、建造的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再到首艘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彈射型航母福建艦,中國海軍航母發展不斷實現新的突破,航母編隊體系作戰能力在一次次突破中實現跨越提升。
作為艦船在海上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海上補給也在實戰淬火中不斷跑出加速度,讓艦艇走得更遠、更久。
前不久,某艦艇編隊剛一靠泊軍港,早已等候在此的北部戰區海軍某綜合保障基地補給分隊迅即行動,組織物資上艦。
“真是及時!靠港沒多久便完成補給,哪怕現在有緊急任務,也能立刻起航。”核對完上艦物資后,艦艇指揮員為補給官兵點贊。
采訪中,該基地主任劉博告訴記者,他們潛心研究“保障鏈融入指揮鏈、打仗鏈”課題,探索形成了“海上下訂單、岸上先預置、靠港即補給”的新型保障模式,用前線思維和打仗標準提升綜合保障質效。
保障快一分,戰場就多一分勝算。十年來,海軍著眼建設一切為了打仗的后勤,持續推進重大戰場設施配套建設,加強海上投送、海上補給、海上醫療救護等保障力量建設,構建起岸基、海上、岸海一體的綜合保障鏈,為航母編隊遠航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造新型人才方陣
海邊港口有一個特點——霧大。
4月21日下午,位于黃海之濱的某潛艇基地港口海面上籠罩著一層薄霧。遠遠望去,碼頭上一艘黑黝黝的“龐然大物”若隱若現。
正是在這個基地,聲納專家張友奎開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創新優化了聲納專業訓練方法手段,提升了潛艇聲納目標識別能力,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水下攻防的瓶頸難題。
張友奎的成長不是個例。該潛艇基地采取“指揮員+專家”模式,充分發揮團隊科技人才“培養地”“孵化池”作用,建好用好水聲數據智能化實戰運用科研團隊、維修保障技術支持團隊、青年“創客”團隊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進人才培養深度嵌入指揮鏈。目前,該潛艇基地有100余項科研成果應用于演訓一線。
在4月22日海軍潛艇學院舉行的開放日活動中,記者了解到,70年來,該院為潛艇和防救部隊培養了一大批軍事指揮和專業技術人才,其中百余名成長為共和國將軍。近日,他們又啟動了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度調整課程設置方案、創新建設素質培育體系,引領海軍生長軍官培養模式變革和質效提升。
窺一斑而見全豹。這兩所單位所取得的成就,正是海軍著眼轉型備戰加速推進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海軍采取超常措施加快人才隊伍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人才隊伍與部隊組織形態和力量運用方式高效匹配。艦載機飛行人才和航母指揮人才培養實案推進,空中戰勤、水下攻防、偵察預警等專業人才培養質效全面提高,艦艇長等關鍵崗位人員培養模式不斷優化,院士、高層次人才、高新科技骨干“三級培養工程”穩步推進,一批40歲左右的青年科技英才嶄露頭角,在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中擔綱領銜,一大批科研成果成為催生戰斗力的新增長點。
記者看到,伴隨著海軍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的大潮,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新型人才方陣正活躍在萬里海疆,奮戰在遠海大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