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3-05-07 17:41:05
原標題:共建宜居宜業和美家園(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共建宜居宜業和美家園(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來源:人民日報
賞田園風光、尋古韻古味、品民俗文化、體驗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新時代的和美鄉村,既成為人們向往的“桃花源”,也是很多人逐夢、筑夢的奮斗之地。如何發揮藝術之力,更好助推鄉村高質量發展?近期,“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為鄉村而設計——首屆重慶市設計藝術大展”等接連啟幕,“藝術鄉建助推共同富裕”等相關議題研討會相繼舉辦,從案例展示到理論研討,美術界著力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
設計改造添活力
如何重塑鄉村風貌和人文景觀,是一個時代課題。綜觀近期舉辦的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展,不少藝術添彩生活的生動實踐,以藝術化的創造、創新性的探索,對這一課題作出回應。
美化鄉村環境、修繕廢棄老屋、引入公共藝術……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在廣袤田野上火熱展開,使不少村落美了起來、火了起來。雖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立足地域特色、延續當地文脈成為藝術家的共識。行走在浙江大地,充滿人文氣息、藝術魅力的鄉村景觀不時躍入眼簾——走進湖州市長興縣石泉村,歷史建筑與現代民居相映生輝,江南古韻浸潤于青山綠水間;漫步杭州市富陽區東梓關村,恍若置身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藝術化改造后的杭派民居白墻黛瓦,錯落分布于田野和群山間,構成水墨江南的寫意之境,既美化了村民生活,也帶火了當地旅游。
和美鄉村,不僅要美在外形,還要兼顧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少設計師大膽創新,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上圍村,面對很多閑置和廢棄的老屋不易推倒重建這一現狀,建筑師通過插入模塊化預制面板結構的方式,穩固原有墻體,重建現代生活空間,為老屋擴容。還有一些設計師通過營造詩意公共空間,增進村民情感交流。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尚村的“竹篷鄉堂”,便在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間找到了平衡點。建筑師運用本土材料,與村民合作,將廢棄院落打造成兼具文藝美感和多種功能的公共客廳。而像致力于解決鄉村水安全問題的吾水信息平臺、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中心村“廁所革命”項目等,皆注重發揮設計的服務功能,提升鄉村生活品質。
讓藝術創意融入鄉村日常生活,讓美在鄉間流淌,藝術參與鄉村建設的實踐愈發豐富。像各類鄉村藝術節,以共享模式開展美育;系列兒童藝術工坊,則讓孩子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提升審美素養。這些美育活動讓藝術助力鄉村建設的觸角不斷延伸,進一步潤澤美好心靈、涵養文明鄉風。
文化先行增動力
讓鄉村更具活力,是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也是藝術界關注的焦點。
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藝術振興鄉村文化,不能囿于局部的傳統資源活化。在四川美術學院研究員張穎看來,振興鄉村文化需要從整體定位出發,即圍繞天人合一、城鄉一體、美用共生等理念,用本地特有的美感形式,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意味著藝術參與鄉村建設,不能只是營造簡單的視覺景觀,也不能是一種孤立的藝術行為,而要讓藝術在與地域文化的鏈接中生發出本土居民樂于接受的價值意義,促進物質富裕、精神富足。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青田村的設計改造,可謂是一次有益探索。設計師依據當地的歷史、環境、農作、民藝等,用情感融入和多主體互動的方式,在系統性藝術營建中引導村民重新認識鄉村價值,增強村民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讓鄉村更宜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激活鄉土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促,多地積極開展相關實踐。在貴州省榕江縣,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當地非遺傳承人等共赴鄉村,使古老的藍靛靛染工藝實現創新活化。同時,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嘗試通過因地制宜的項目規劃,釋放鄉村發展新動能。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道朗鎮北部的九女峰,設計師利用當地自然資源,設計了九女峰書房和泡池兩個亮眼的公共空間,并在尊重原有鄉村肌理和山野環境的基礎上,改造村民的房屋和閑置院落,不僅拉動了當地旅游業,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打造地域IP、營建創客空間、引入新興業態、創建民宿聚落……各具特色的藝術實踐,不斷拓展鄉村振興新路徑。
各地鄉村自然和文化資源各具特色,發展之路亦各有千秋。不論以何種藝術形式參與鄉村建設,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看來,都必須尊重鄉村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尊重鄉村的自然和生態資源、尊重村民的生活和風俗傳承。只有從“共生”的角度出發,提供更加富有文化內涵和文化品質的設計服務,才能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
校地共建聚合力
藝術參與鄉村建設,涉及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設計學、藝術學等學科,這不僅需要以跨學科思維進行設計規劃,更需要多主體參與實施共建。
院校是培養人才的重地,也是藝術參與鄉村建設的主力。近期舉辦的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為實現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不少藝術院校與地方展開校地共建,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機制。比如中國美術學院堅持“以鄉土為學院”,在城、鎮、鄉、村設立百余個“鄉土學院”工作站,形成扎根中國大地的實踐網絡。每年約有萬名師生奔赴各地,發揮專業優長,推動鄉村振興。四川美術學院也一直致力于把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工作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院長龐茂琨表示,四川美院堅持文旅融合與設計扶貧同向、美育浸潤與社會教育并行,著力貢獻藝術服務社會的川美經驗。從長遠來看,不論是為了加強藝術人才隊伍建設,還是完善跨學科人才培養機制,在美術院校開設與鄉村建設相關的專業方向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需要匯聚多方力量。正如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許江所說,搭建起成熟、能落地的藝術鄉建機制是關鍵。像浙江出臺相關文件,實施“文藝村長”、文藝專班等舉措,探索藝術村落綜合體、“藝術鄉村聯盟”等模式,旨在形成藝術共建的合力。
建設能夠貢獻經驗、探索問題、協調協作的有效平臺等,可以為藝術賦能鄉村提供助力。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成立美麗中國研究院,旨在發揮各藝術領域專家力量,打造藝術智庫、公共美學、社會創新“三位一體”的研創平臺,推動城市更新,助力鄉村振興,賦能社會美育。從去年“特寫——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覽,到今年“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覽,“美麗中國”文獻庫不斷豐富,既架起溝通橋梁,也打開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一扇窗。
藝術參與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系統規劃,更應立足長遠。讓藝術植根于鄉土傳統、深融于鄉村生活,才能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幸福畫卷。
版式設計:趙偲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