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05-11 09:14:05
原標題:強國路上,走著一群“自找苦吃”的中國農大青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強國路上,走著一群“自找苦吃”的中國農大青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幾天,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獸醫專業碩士姚力文做了一個決定:延長一年在浙江省衢州市低碳農業科技小院的服務期限。
這個決定,今年行將畢業的姚力文已經考慮了很久。
“在科技小院服務的一年多時間,我深刻意識到,要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中,解決農村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她說。
2022年1月,姚力文來到位于浙江衢州的低碳農業科技小院,這是中國農業大學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1個縣市區旗建立的139個科技小院之一。
衢州當地生豬健康養殖常面臨非洲豬瘟、藍耳病、腹瀉病等疾病威脅,為了更好開展科技服務,姚力文主動提出駐扎鄉村豬場一線,實地考察豬場位置、養殖規模、生產模式、豬舍布局及硬件設施,評估并優化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綜合提升豬場內外生物安全水平,完善豬場重大疫病診斷與監測流程,降低生豬患病風險,其間還為豬場員工答疑解惑,培養員工生物安全意識,為當地生豬健康養殖保駕護航。
在科技小院服務的一年多時間,讓她有機會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使書本中所學知識在臨床中得以應用,造福于民。而這也激勵著她延長服務期限。
5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師生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給該校科技小院學生的回信。在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而這正是中國農業大學青年學子一直以來持之以恒、勇于踐行的方向和目標: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走向基層一線,走向更為廣闊的鄉村振興舞臺。對于不少今年行將畢業的農大學子而言,他們未來的路更加清晰了。
雖然已過去了兩年,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農藝與種業專業碩士趙海君仍清楚地記得研究生入學前的那個暑假。
“那算是一個‘自找苦吃’的過程。”趙海君說。
2021年暑假,趙海君前往河北省承德市魚兒山牧場,在那里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實習。
暑假是牧草開花和結實的關鍵生育期,時不等人,她毫不猶豫地選擇深入牧場。
為更好地選育優質多抗牧草新品種及解決良種繁育關鍵技術,承德魚兒山牧場建設了老芒麥、羊草、苜蓿、冰草和無芒雀麥等種子生產試驗田和大面積人工草地。
在牧場,趙海君的主要職責是觀察和記錄無芒雀麥從開花到種子發育,再到種子成熟的全過程,并在種子發育不同時期進行取樣和測產。
每天按部就班地記錄數據和觀察,野外實習的每一天看似平淡,實則也充滿了挑戰。一個午后,突降的冰雹將地里的無芒雀麥砸倒一半。
看著面前的“慘狀”,為及時挽救災害損失,趙海君和團隊成員找來木棍和繩子,將倒伏的無芒雀麥一一扶正。
“通過那次遭遇,我們也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之后設計試驗方案時要適當擴大種植間距,這樣就不會連倒一片。”趙海君說,這次經歷讓她明白,農學子弟應深入田間地頭,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上遇到的問題,實事求是地助力牧草產業的發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奔赴”不止于此。在實驗基地,趙海君發現當地的農田土壤是鹽堿土,會影響到牧草和其他作物的生產。回到學校后,趙海君和導師商定將自己的研究課題定為使用種子處理技術提高牧草種子的耐鹽堿性,讓種子能更好地適應當地土壤條件。
一次前往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實地調研的經歷,讓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農藝與種業專業碩士秦文韜深刻意識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重要性。
那次調研出發前,了解到豐寧縣以種植甘藍、胡蘿卜、荷蘭豆等蔬菜為主,團隊專門收集、整理了蔬菜種植的栽培方式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并制作成手冊,準備發放給村民。
調研過程中,一名種植荷蘭豆的村民將團隊帶到自家地前。秦文韜看到整片的荷蘭豆在感染根腐病后全部絕產,而栽培手冊中恰包含著荷蘭豆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秦文韜說,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手中那本栽培手冊的意義,意識到作為一名農學人的使命感,“只有深入鄉村,走進田間地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因為實踐、調研,所學才得以所用;也因為實踐、調研,才能真切感受到中國鄉村的發展與改變。
在北京市房山區竇店村,秦文韜感受到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因為引進人才,竇店村改變了之前北京地區普遍采用的耕作模式,變“三種三收”為“兩茬平播”,并且更換了相應作物品種。
這一改進,不僅使竇店村糧食產量大幅提升,還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人力從田間解放出來。隨后,竇店村又通過科學育肥的方法,發展了高端肉牛產業,并與農業形成“以農養牧,以牧肥農”的良性循環。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侯雨辰親身感受到了在專業合作社主導下,當地大力推進土地經營規模化、生產作業機械化、生產方式科技化、生產經營集約化、產業發展融合化的“五化”經營模式,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民農業生產綜合效益。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發展學院農村發展專業碩士姜宛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現鄉村振興,同樣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做到有的放矢。
在廣西南寧上林縣,姜宛坤曾多次跟隨導師課題組開展當地農戶家庭生計情況實地調研。上林縣是我國主要跨國務工人員遷出地之一,如何促進返鄉人口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團隊將調研內容設定為當地跨國流動個體與家庭的基本特征、遷移活動對家庭和社區的影響以及返鄉人員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和意義。
姜宛坤說,通過調研,團隊對當地農戶收入結構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科學結論,有效幫助地方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消除不合理的制度障礙,為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切實扶持與引導。
鄉村振興之業,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就,其涵蓋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也需要更多農學人才融入鄉村。
再過幾個月,趙海君即將前往素有“川東糧倉”之稱的四川省達州市,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對于習近平總書記對農學青年的殷切囑托和期望,趙海君說,作為農大青年,她將帶著“新農人”的視界,懷著知農愛農的情懷,腳踏實地學農為農,肩負起興農強農的使命和責任。
作為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北京市定向選調生,侯雨辰將會根據組織安排下沉昌平區鄉鎮,開始為期兩年的基層工作。他計劃針對所在鄉村的優勢產業或特色物產,幫助村干部開展資源的整合調配和市場調研工作,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實現產業集聚,打造品牌效應,推動規模化發展。
離別校園,秦文韜將入職某涉農制造企業。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他為農深耕的決心,并以此為榮,“我要積極走進鄉村,以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問題為導向,用我的知識和能力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方案,助力鄉村事業振興,造福中國農業”。
姜宛坤畢業后,即將入職山東省日照市農業農村局,從事農業投資、農村金融調研等農業綜合管理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令姜宛坤備受鼓舞。對于鄉村振興,她有著自己的想法,“在未來工作中多深入基層,通過扎根鄉土、調查研究,充分挖掘當地農村的特色產業、特色文化。在進行農村規劃建設中,提出科學、合理、有建設性的意見,充分發揮鄉村的三個功能,大力發展農村產業,挖掘鄉村文化,保護人居環境,培育鄉土人才,完善組織形式,幫助當地有效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為現代化海濱城市精彩蝶變貢獻自己的力量”。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時代農業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
中國農業大學的青年學子們帶著這股“精氣神”,即將奔赴全國各地,在農業農村廣闊天地中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田間地頭、綻放在科研道路、綻放在農業強國的這片熱土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