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3-05-12 09:44:05
原標題:也話圍爐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也話圍爐
來源:金融時報
欒曉陽
圍爐煮茶火了,這爐子,我家亦曾有過,而圍爐,自有一番故事。
從記事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父母與我都是蝸居在二十多平米的小房子中,家中無暖氣,漫長冬日只能靠那小小的爐子挨過。彼時父母失業,家中拮據不已,這一方小小的火爐,倒也給予了我們一家不少溫暖。
許是因為沒有親手生過爐子,關于生爐的記憶,我已有些模糊,只記得大略是先以草木引火,待爐溫上來后再加入煤塊,煤塊徹底燃著后才算生起了爐子。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每隔一段時間觀察下爐膛內的煤塊是否充足,若燃燒殆盡,便再加入些,謂之“填煤”,當然,也少不了倒煤灰。還有一項任務,就是父母不在家時,需注意爐上的暖壺,壺中水開,便倒入暖瓶中備用,復又加水于壺置于爐上,待水開后再倒入暖瓶中。爐子燒水有一妙處,就是水沸時壺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提醒著我趕緊處理它,不然水滿則溢。這爐子,不光能燒水,還有諸多用處。熥點飯菜自不必說,最妙的是爐底中可放入地瓜,爐灰的余溫便能把那地瓜烤熟,一道冬日特制的美味呼之欲出。爐子最大的作用還是取暖,火爐通著火炕,爐子燒得越旺,那火炕就越暖和,寒冬里,能不下炕就不下炕,任那屋外風雪呼嘯。每每外出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坐到爐邊,把雙手靠近爐子暖暖手。要說“圍爐”,一家人圍在爐邊吃過飯、聊過天、泡過腳,我好像也在爐火旁打過盹,暢想以后能過上頓頓有肉的幸福生活。至于“煮茶”,則從未有過,那時我們家唯一的茶葉就是茉莉花茶了,是母親再就業后單位過年時發的員工福利,平時自己舍不得喝,唯有來客后這小小的家才能氤氳在淡淡茶香中。
在我的印象中,家里的爐子一直是土爐,可能是受“紅泥小火爐”的影響太深,當我向母親求證時,母親無情地戳穿了我的舊夢,答曰:“是鐵的!就在樓下草棚子(煙臺地區對儲藏室的稱呼)里放著,你爸當時改造過,很好用。”脫離了泥土的東西終究是少了些詩情畫意,記憶總會被主觀的意識加上感情的濾鏡,真實發生的事情到底是模糊了,也愈發真切了。因為煤價連年漲,我們家的爐子很少有燒得通紅的時候,但那寒冬里搖曳的爐火,卻一直堅挺著。
搬入樓房后,與火爐徹底告別,再過了幾年,我去了很遠的地方冒險,那是由一片片鋼筋水泥筑成,同時又摻入了夢想的叢林。
那時,遇吃不決便是火鍋和烤肉。細細一想,這火鍋與烤肉,不正是“圍爐”嗎?三五好友,圍爐而坐,談天說地,不亦樂乎。我們的話題在校園、職場、情感、體育中轉換,言語間的那份單純和勇敢,那股熱烈和赤誠仍歷歷在目。
某個冬日,當友人給我發“晚來天欲雪”邀約的時候,“能飲一杯無”就不再是疑問句,而是切切實實的答案。幾塊木炭將鍋子燒熱,水也熱了,兩杯小酒下肚,心熱了,氣氛也熱了。友人向我訴說他的出差見聞,我向友人透露些許文壇趣事。酒至酣處,那些或遺憾或感動的過往,似也在輕嘆中淡去了。
還是這位友人,他向我描述過這樣的場景:冬日里我們圍爐而坐,縱論古今,酒足飯飽后相別,屋外白雪傾蓋,一句“走了”,須臾間,雪上空留人行處。友人將此想法告知我,我連連頷首。即便是身前無爐,心中有爐也頗有一番韻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