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5-18 11:08:05
原標題:亙古凌家灘 入夢五千年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亙古凌家灘 入夢五千年
來源:光明日報
5月7日至8日,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舉辦。該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并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等共同主辦。本次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專家學者與相關部門負責人濟濟一堂,為凌家灘遺址的發掘研究以及后續保護利用建言獻策。
凌家灘遺址是一處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自1987年首次發掘至今,歷經14次發掘,先后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2012年,第一屆凌家灘文化論壇在馬鞍山舉辦。
時隔多年,再次舉辦的凌家灘文化論壇取得了哪些成果?對于凌家灘考古,與會代表又提出了哪些建設性意見,形成了哪些學術共識?
凌家灘有望成為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實證
探討、分享凌家灘最新發掘成果,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同時指導開展凌家灘文化的相關研究,這是本屆論壇主辦方為與會代表設定的兩大議題。
在論壇主旨演講環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張小雷首先介紹了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據介紹,2020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完成凌家灘遺址勘探18萬平方米,遺址發掘3000余平方米。對遺址南部大型紅燒土遺跡進行揭露,以尋找與墓地相匹配的大型建筑;發掘了外壕北部缺口,了解遺址北端是否存在防御設施。
張小雷重點介紹了考古人員在墓地西側發現的燎祭遺存。其中出土的一批獨特玉石器就包括凌家灘目前為止發現的體量最大的石鉞和玉璜。此輪發掘中,考古人員初步認定,凌家灘遺址崗地東南角、內壕中部的大面積紅燒土遺跡年代為凌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距今5500年至535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研究館員認為,凌家灘最新考古成果,首次以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遺址核心區經過大規模人工營建;首次發現大型儀式活動相關遺存,深化了對聚落布局、核心區功能和社會組織結構的認識。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時期最大規模的區域性中心聚落,凌家灘在各地滿天星斗般的燦爛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學科研究的全面開展,凌家灘遺址有可能成為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實證,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在本屆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凌家灘遺址有著諸如墓葬區、祭祀區、大型建筑區等明確的功能分區,尤其是最新考古發現的高等級大型公共建筑區,以及出土大量玉石鉞的祭祀坑,與此前發現的多達數百件隨葬品所代表的集宗教祭祀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的權貴墓葬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嚴重的階級分化,已經或即將跨入文明社會門檻。凌家灘遺址與良渚遺址之間若干相似因素的存在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源頭之一。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對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關鍵時期的關鍵材料。
關鍵線索揭示跨區域文化交流
在本次文化論壇上,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揭露的大型紅燒土遺跡等成為與會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圍繞這些關鍵線索,參會代表就凌家灘、良渚、紅山、大汶口等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互動聯系展開了熱烈探討。
經過對紅燒土遺跡取樣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員吳又進發現,凌家灘大型紅燒土遺跡中的燒土樣品燒成溫度均大于900℃,部分燒土在高溫段的保溫時間較長,推測為窯內控溫燒制而成,據此推斷凌家灘可能存在專業化的燒土制作作坊。吳又進還在遺址墓葬區西側祭祀區紅燒土遺跡中發現了高嶺土這一重要礦料資源。
作為與良渚、紅山并稱的“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凌家灘玉器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本屆論壇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通過對玉器的材質、紋飾及母題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后表示,凌家灘玉石手工業見證了長江下游用玉觀念和技術體系的形成,在同時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以玉文化為代表,凌家灘在良渚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密切關系通過各種層次日益顯現。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在比較了紅山文化與凌家灘出土的玉龍、玉豬、玉石鉞等玉器造型的異同后說,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中部分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南北兩個文化集團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相互認同或祭祀禮儀體系的相近性。他呼吁加強對比研究,開展合作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究,進而真實反映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的核心作用及呈現的文明圖景。
凝聚共識開啟凌家灘研究保護新篇章
古事可考。如今,凌家灘的考古發掘工作讓一件件史前文物洗盡鉛華,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5月7日下午,與會專家來到凌家灘遺址開展實地考察時發現,這里已然成為集考古、科普、教育、研究于一體的研學基地。
自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以來,凌家灘遺址在國家與地方主管機關及考古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推動下,取得了豐碩成果:入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國家重大課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安徽唯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考古項目……安徽省高度重視凌家灘遺址保護工作,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安徽第一個大遺址保護地方性法規——《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讓凌家灘遺址保護邁上法治化軌道。
隨著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新時期對凌家灘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以及保護展示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5月8日舉行的論壇分組討論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認為,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年代”“環境”“生業”“聚落”,四位一體,缺一不可。未來,要探索凌家灘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建議加強凌家灘考古研究工作中對于生業形態的研究,特別是要探尋凌家灘文化在稻作農業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
“凌家灘未來的考古研究工作應當繼續按照聚落考古的理念與指導思想,逐步將凌家灘中心聚落對于周邊地區的控制范圍,以及凌家灘文化的輻射范圍納入今后的研究視野。同時,適當發掘遺址周邊中小型聚落,與凌家灘文化開展比較研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建議。
“盡管與會學者們研究方向不同,關注問題有別,但已經取得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從目前發現的資料看,凌家灘是一個復雜程度頗高的社會,在同時期的江浙地區乃至全國無出其右者。無論是從文化傳統還是族群上看,凌家灘都是良渚文明的前驅。在探討長江下游的文明化進程以及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構筑多元一體的史前中國歷史宏大敘事上,凌家灘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與學術價值。”在本屆論壇閉幕式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做出如上總結。
(本報記者 馬榮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