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稅務報
2024-09-30 09:46:09
原標題:讓世界聽見和平的聲音
來源:中國稅務報
原標題:讓世界聽見和平的聲音
來源:中國稅務報
最近,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熱映,上映以來豆瓣評分一度達到9.3分,可謂今年年度現象級電影。
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得到眾多觀眾和各大媒體的推薦,除了影片本身質樸感人外,導演方勵先生的真情投入也是不小的加持。為拍攝影片,他輾轉英國和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地,采訪當年里斯本丸沉船上的幸存戰俘和他們的后人,為電影制作不惜投入個人巨額資金,只想把這個故事告訴世人。這種理想主義者的行為,和紀錄片一樣打動人心。
方勵先生曾說:“只有我們大家一起講,世界才能聽到。”而我,也是里斯本丸沉沒這一歷史事件的講述者之一。基于同一史實,我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海上繁花》,2023年5月該書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因此,我也發出自己的聲音,成為這段歷史的一名講述者。講述這段歷史,是為了讓世界聽到和平的聲音。
起心動念,源于最初的感動
2014年,方導在東極列島被漁民們講述的往事感動,決定拍攝這部電影。而我作為土生土長的舟山人,則是在2005年的一天,讀到本地晚報上關于里斯本丸事件的報道,心靈瞬間被擊中。原來我身邊的海域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戰場,那個時刻,我仿佛聽到了潛艇發射魚雷沖開洋流的聲音,歷史,就在我的耳邊喘息。隨著對這段歷史的深入了解,舟山東極島漁民的淳樸一再令我感動落淚。危難之時施以援手,是人類近乎本能的反應,但當地漁民在日軍環伺之下,仍英勇救援的行為,是一種高于本能之上的勇氣和善良,令人感佩。
方導在《里斯本丸沉沒》里,以訪問為線索,串起當時幸存于世的兩位戰俘、戰俘的后代、發射魚雷的美軍潛艇軍人的后代、里斯本丸船長后代、救人漁民后代等眾人的講述。通過這些訪問,引出里斯本丸沉沒的整個走向,從香港淪陷、戰俘進入里斯本丸、遭遇魚雷、日軍見死不救、東極島漁民冒死相救,直至戰后對戰犯的審判,歷史和歷史的回聲以雙聲部的聲音響起,觀眾和導演同頻共鳴。采訪實錄是情感現場,導演沒有渲染,觀眾也無需解讀,事實就是事實,由此呈現出一種質樸的力量。雖然這是方勵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但這樣的表現方式,恰恰是理想而科學的。
讓更多人看到這一歷史事件
在導演和制片人之外,方導的主業其實是地球物理科學家。我想,相對于藝術家,科學家可能更愿意用事實來呈現事實。沉船在那兒,人在那兒,戰爭的殘酷在那兒,我是這么看的,您怎么看?電影中這種直面本質的敘述,似乎隱藏著這樣的發問。也許,這就是眾多觀眾為影片喝彩的原因。
方導說,《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一書的作者托尼·班納姆(也是該紀錄片顧問)是傳播這段歷史的第一棒,他本人是第二棒,觀眾呢,請接第三棒。實際上,在現實社會中,你會發現,在第二棒的位置上,站著很多人。舟山市地方政府以紀念抗日戰爭活動為契機紀念里斯本丸沉船,成立“里斯本丸沉船研究會”挖掘這段歷史,也曾組織人員潛入海底探尋過這艘沉船,眾多民間文史人員參與這一事件的田野調查。經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這一事件得以被很多人看到。但是,放到全國、全世界,知道這一事件的人還是微乎其微。而方導這強大的第二棒,在大家一起講的基礎上,發出了最響亮的聲音。
信任讓他們打開心扉
對于這一點,我不由得好奇,方導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必定是多元的。歷史和現實都是復雜而多變的,成就一件事,必須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援,但其中有一點——最基礎的一點,那就是語言的交流和情感的傳遞。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方導和采訪對象輕松聊天,在聊天中取得被采訪對象的信任,進而讓他們打開心扉,雙方才會有真情流露。
在面對面的時刻,語言,不只是雙方溝通的橋梁,更是能深入情感世界的潛水艇。那三個戰俘被漁民藏匿之后又經由各路抗日力量輾轉送到重慶。當時,正是這三個戰俘到達重慶之后通過BBC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廣播了日軍的暴行,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才得以重現于世,否則,它就會像更多與它類似的“地獄航船”那樣永沉海底,湮沒于歷史的灰燼之中。
這條歷史線,電影并沒有細說,而我則將它作為我創作的小說《海上繁花》主體的一部分。因為,它呈現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本土化的一面。1942年,在太平洋戰爭的膠著時期,這三位戰俘踏著浙贛戰爭的廢墟輾轉前行,目睹了侵華日軍細菌戰對浙江人民的殘害,也見證了浙江人民堅韌不拔的抗日行動。到達重慶之后,更見證了日軍對重慶大轟炸之后的慘烈。他們是戰爭的見證者,他們也被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勇敢感召,其中一位戰俘在回英國后不久又遠赴緬甸與日軍作戰,用他的行動來報答東極島漁民的搭救之恩。
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講了很多,但未及言說的,還有更多,其中不乏真摯感人的情感故事。
電影里就有一個愛情故事,是關于沉船戰俘John Weaver和梁秀金女士的。兩人原計劃在那年的圣誕節舉辦婚禮,卻因為這場戰爭和意外,天人永隔。影片公映之后,影迷們迅疾通過網絡尋找到了梁女士,梁女士當年將John的撫恤金讓與他母親的事跡被世人所了解,她的大度和善良讓全世界動容。在小說《海上繁花》里,也有戲里戲外兩段愛情,一段是戰俘伊恩的女兒與營救她的紅色地下黨員的愛情,一段是小說的假托作者張明與一位日本姑娘香織的愛情……亂世之中,爛漫之情,友誼之情,點點滴滴,都是人世間的美好,更是與戰爭的陰暗相抗衡的明艷。
戰爭是殘酷的,同時它也讓我們懂得珍惜當下的美好。讓我們坐上歷史的巨輪,從這個故事出發,穿越塵煙,開往和平世界。
(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稅務總局舟山市稅務局干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