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10-08 08:52:10
原標題:昔日“綠色沙漠” 今朝鳥類樂園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昔日“綠色沙漠” 今朝鳥類樂園
來源:人民政協報
天藍水碧,蘆葦搖蕩,鳥翔魚躍,秋天的黃河三角洲濕地景美如畫。
萬里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奔流而下,在山東東營注入渤海,泥沙沖刷沉積形成黃河三角洲。1992年10月,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主要以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保護對象,2013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不久前,又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我們現在站立的地方,曾是勝利油田一處非常重要的采油基地,為了保護生態,300口高產油井已經全部封存。”在“墾東12”石碑旁,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科負責人周立城告訴大家。
站在平臺遠眺,黃褐色的灘涂連綿不絕。然而,4年前這里還是另外一番景象:茂盛的互花米草連片生長,綠意盎然。
現在為何幾乎成了光禿禿的灘涂?
“互花米草最初從國外引進是為固灘促淤,然而肆意生長的互花米草卻對海岸地生態系統帶來極大破壞。”周立城說,“互花米草的根系深度達1米多,地面以上高度可達2米。互花米草生長的區域,其他植物無法存活,底棲生物全部死亡,以小魚、小蝦、小螃蟹等底棲生物為食的鳥類也全都不見了。互花米草讓濕地變成了‘綠色沙漠’。”
治理互花米草刻不容緩。
現在,“墾東12”就是治理互花米草的一個項目區。自然保護區因地制宜探索出低潮灘刈割、中潮灘刈割+圍淹、高潮灘刈割+翻耕3種治理模式,取得較好治理效果。
“翻耕是把互花米草的根系打碎成10公分左右的小段,淤泥覆蓋后,這些根系就會窒息死亡。4年時間內,這個項目區一共翻耕了20遍。”周立城介紹,自2020年以來,自然保護區總投資約5億元,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互花米草的蔓延擴張態勢得到全面遏制。
目前,自然保護區按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系統修復”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構建水系循環系統修復淡水濕地、構建微型生態系統修復鹽沼濕地、構建生物演替系統修復海岸帶濕地”三種模式,開展全面生態修復工作。
而互花米草治理只是海岸帶濕地修復工作的其中一環。“我們還同時增殖放流底棲生物1650畝,加快貝類、沙蠶等生物在近海繁殖。修復海草床1500畝,探索出了環渤海地區海草床生態系統修復的最新技術和模式。”
在海岸帶濕地,通過全面治理互花米草,昔日的“綠色沙漠”煥發了勃勃生機。根據監測評估結果顯示:在互花米草治理區植被清除比例達99%以上,底棲生物種類增加了27%,平均密度增長80%,平均生物量增長50%。
“大家往這邊看,那些暗紅色植物就是黃河三角洲獨特的風景線——‘紅地毯’,學名為‘鹽地堿蓬’,俗稱黃須菜。”順著手指方向,片片零星的鹽地堿蓬為灘涂增添一抹亮麗色彩。
鹽地堿蓬是三角洲濕地的本土植物,將鹽沼濕地土壤中的鹽分吸收到體內,并積累到葉、莖和根部。每年秋天,大片生長在海灘上的鹽地堿蓬由綠變紅,形成如火燒云一般的“紅地毯”景觀。
它們的出現,意味著濕地生態正得以恢復,向好發展。今年春季,在項目區發現丹頂鶴137只,黑嘴鷗等鷗類8000余只,鸻鷸類約2萬只。
“鳥兒越來越多,生境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自然保護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鳥類樂園。”周立城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