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4-10-13 13:31:10
原標題:中醫對癥解秋乏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中醫對癥解秋乏
來源:解放軍報
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節,氣候干燥、冷暖多變,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此時如果不能順應時節做好身體防護,可能會引發一些季節性病癥。如何適應秋季天氣變化,保護好身心健康?本期,我們整理了一些秋季健康知識,與大家分享。
——編 者
秋乏指人們在秋季容易感到疲乏的現象,主要癥狀表現為莫名其妙地犯困、提不起精神。出現秋乏癥狀一般有兩個原因:季節變化和情緒變化。秋季氣溫下降,人體的皮膚系統、神經系統等需要逐漸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調整過程會消耗人體能量,使人感到疲乏。情緒變化也會讓人出現秋乏癥狀。秋季氣溫降低,日照時間減少,人們較容易出現悲秋情緒,從而影響精力和動力。
秋乏現象是人體的自然生理反應,一般會隨季節轉換逐漸消失。但如果長時間處于秋乏狀態,會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應及時進行調節。
中醫學認為,容易出現秋乏癥狀的人群體質相對較虛,主要可分為陰虛、氣虛、血虛三種證型。陰虛是人的體液虧虛、無法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狀態。血虛指由于人體血液不足,導致臟腑、骨骼肌肉不能得到有效滋養的狀態。氣虛指由于元氣不足引起臟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衰弱狀態。不同體質的人群,可采取針對性的緩解方法。
陰虛。秋季天干物燥,易傷及人體津液,導致陰虛。陰虛的人群一般形體偏瘦,常常出現口干咽燥、手足心熱、大便干燥、喜冷飲、性情急躁、舌紅少津、脈細等癥狀。若存在上述情況,可從以下3方面進行調整:飲食上宜清淡滋補,適當多食瘦豬肉、鴨肉、荸薺、銀耳、雞蛋等甘涼滋潤之品,少食雞肉、辣椒、葵花籽等性溫燥烈之品。適當減少競爭激烈、大運動量的活動,可進行一些動作舒緩柔和的有氧運動。按揉太溪穴(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膜之間的凹陷處)和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足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按揉穴位時用手指指腹按壓,并做環狀按揉,以有酸痛感為度。建議每次按揉3分鐘,每日3次。
血虛。中醫認為,津血同源。秋季人體津液減少,易導致血虛。血虛的人群一般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和口唇色蒼白。除疲乏癥狀外,還有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女性月經量少、舌淡苔白、脈細等癥狀。血虛人群可從以下3方面進行調整:飲食上適當進食富含鐵的食物,如豬肝、鯉魚、阿膠、黑芝麻、龍眼肉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芥末等。運動方面可多做一些低強度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瑜伽等;適當減少劇烈的運動方式,如快跑、跳繩、登山等。按揉血海穴(大腿內側,髕骨內上角向上2寸處)和足三里穴(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處)。按揉穴位時用手指指腹按壓,并做環狀按揉,以有酸痛感為度。建議每次按揉3分鐘,每日3次。
氣虛。秋季陽氣漸收、陰寒漸長。隨著陽氣減少,部分人群會出現氣虛癥狀,主要表現為氣短、自汗、語聲低微、懶言、舌的邊緣出現鋸齒樣痕跡、脈弱等。氣虛人群可從以下3方面進行調整:飲食上宜進食補氣的食品,如山藥、扁豆、香菇、大棗等,少食耗氣食品,如空心菜、蘿卜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持之以恒進行低強度運動。按揉氣海穴(肚臍向下1.5寸處)和關元穴(肚臍向下3寸處)。按揉穴位時用手指指腹按壓,并做環狀按揉,以有酸痛感為度。建議每次3分鐘,每日3次。
俗話說,入秋三分虛。當出現秋乏癥狀時,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上述中醫學方法進行調整,以減輕秋乏帶來的不良影響。若秋乏癥狀嚴重、持續時間長,應及時到醫院明確病因,并進行綜合治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