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10-17 09:07:10
原標題:鄉村光影 鏡見變遷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鄉村光影 鏡見變遷
來源:農民日報
圖為電影放映員都振明在山東濰坊安丘市的鄉村小學給學生放映電影。 受訪者供圖
70歲的老人都振明滿頭銀發、但氣質挺拔。在近日安徽省潁上縣開展的中國農民豐收節·鄉村電影周活動中,都振明不僅坐在了“C位”,還被主辦方授予“中國農民電影推廣大使”稱號,以表彰他扎根山東濰坊安丘市,從事基層電影放映工作52年,足跡超過200萬公里,走過近900個村莊的工作事跡。
今年也是鄉村電影周走過的第7個年頭。一場場鄉土味濃、生動鮮活的高質量鄉村電影正在電影周牽動下走進城鄉,深入農民生活,在豐盈村民精神文化世界的同時,為更多觀眾提供認識農村、了解農民的窗口,推進鄉村電影產業繁榮發展。
本屆鄉村電影周上,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等單位相關人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代表、專家學者、影視行業從業者齊聚安徽省潁上縣,共赴這一場鄉村的光影盛事。
立足鄉土 向高品質發力
天色漸暗,銀幕亮起,潁上縣八里河鎮潘沖社區廣場上人頭攢動,來自周邊村的村民們圍坐一起,共同期待著電影開場。
作為歷年鄉村電影周的“重頭戲”,自2018年起,電影放映活動堅持讓精品電影抵達鄉村,為村民獻上“電影大餐”。今年放映的電影《旱塬》,以細膩筆觸和貼近鄉土的真實表達,講述了農業科學家李立科扎根渭北高原近40年,幫助當地實現糧食大幅增產,解決改革開放之初陜西省的糧食缺口難題的故事,是本屆電影周遴選出的優秀電影作品。
“陜西有句民諺:‘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黃金。’我們主創團隊扎根渭北高原兩個多月,和村民們同吃同住,想盡可能地從環境上、精神上還原歷史現場。”陜西籍導演王明軍說。
立足鄉土、深入生活,電影創作需要對鄉村現實有精準把握。劇本是“一劇之本”,長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嚴認為:“編劇要沉下心到農村去,在泥土的芳香里,在村民的閑聊中,在火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過程中,寫出真實可感的劇本。”
“扎根鄉村,是為了能觸摸到鄉村文化的脈搏。文化是電影的底色,有豐厚文化蘊含的電影才能觸動人心,才能以真實的質感喚起觀眾鄉愁。”內蒙古電影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鄂布斯·勇林說道。
因受到商業化浪潮沖擊,鄉村電影產業近年來一定程度上顯現出粗制作、邊緣化的趨勢,“即便投資少,也并不意味著鄉村電影是‘草臺班子’的產品。小班子也要有符合電影創作規律的完備組織和詳盡策劃,有高品質的創作追求。”北京電影學院教師郭勁鋒說。
尊重村民 向接地氣延伸
光影流轉,都振明以生命長度丈量見證著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40年前,農村晚上的娛樂活動少,放電影是村民們最期待的活動之一。”都振明說,“村民常常跑到村口迎接放映員,還幫著搬設備。”
隨著城市院線占領市場、自媒體興起,農村電影放映受到較大影響。為了持續吸引村民,都振明會與同事們提前一起制作表格,列出影片清單,以征求村民意愿。過去,“我放什么村民看什么”,現在,“觀眾喜歡看什么我們放什么”。
2023年,全國開展電影公益放映的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共262條,放映隊4.2萬個,開展電影公益放映824萬場。數以萬計像都振明一樣活躍在田間地頭的鄉村電影放映員,是連接電影與鄉村的重要紐帶。
尊重村民主體,一方面是尊重村民作為觀眾的觀影需求,另一方面是尊重村民在電影中的形象建構。
郭勁鋒認為:“鄉村并不代表落后、瘠薄,而是生動、多元的流動社會;村民也不應該背上刻板標簽,要看到新鄉人、原鄉人攜手在鄉村創業,村民增收途徑更加多元,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等鄉村新變化,把鄉村故事放在整個時代發展的脈絡中去書寫。”
少數民族瑰麗的人文景觀常能得到電影創作者的青睞。“我們更呼吁有更多熟悉民族文化,或是生長在這一方文化環境中的導演、制片人,在尊重當地文化和人民的基礎上,將民族風光搬上銀幕,進而獲得更多當地人的認可,獲得更大的社會效應。”鄂布斯·勇林說。
鄉村電影周開展的7年間,已走過全國20多個縣(市),參加現場活動的農民群眾超過10萬人,推薦適合農民群眾觀看的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微電影等100余部,線下組織開展電影公益放映2萬多場。
擁抱變革 向短視頻借力
如今,行走在廣袤鄉村,手機做“農具”、村民當“博主”的新場景屢見不鮮。本次電影周,主辦方順應趨勢,推出別開生面的科普短視頻大賽,讓鄉村之美在大銀幕與小屏幕兩端同時綻放。
短視頻博主“三根蔥”此次作為特邀嘉賓來到電影周活動現場。主創人員陸建昌、陸萬榮、緱永蘭是三位來自陜西省蒲城縣南白堤村的村民。同是63歲的花甲之年,他們憨直開朗,噴薄而出的一口陜西話,彰顯地道鄉土本色。
3位老人當“演員”,2位“90后”年輕人做幕后,5個人的團隊用4年時間,在全網累積起了千萬粉絲,也給南白堤村及附近村民帶來意想不到的“流量”。小村莊向網絡世界敞開懷抱,每位村民都能自信地站在鏡頭下,成為“三根蔥”團隊的“群演”,而來自網絡的正向反饋,不僅提升了村民文化自信,更見證了鄉風文明的蝶變。
由點及面,從單打獨斗到團隊作戰,鄉村短視頻主播群體正在鄉村電影周的舉辦地潁上縣漸成規模。2022年10月,潁上縣自媒體協會成立,發展至今已有156位注冊會員,其中2/3為鄉村帶貨主播,將農副產品從“小屏幕”送往“大市場”。
“協會的主要作用是在政府、會員、民眾之間當好橋梁紐帶,為各方提供資源、技術支持,扭轉協會成立前網絡主播無序發展、惡意競爭的行業亂象。”潁上縣自媒體協會會長徐慶介紹,“協會成員自發組成一支‘突擊隊’,鄉村電影周上派出的10位博主制作的新媒體內容收獲到‘10萬+’的點贊。”
媒介變遷和傳播方式變革給村民展示自我、展現鄉村帶來更大空間。如果說電影的本質在于記錄,那么村民們拿起手機,點擊拍攝,記錄生活的零星片段都堪稱電影創作的初級階段。
“大量涌現的鄉村短視頻作品風格鮮明、充滿激情,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教給村民一定的拍攝運鏡手法,或者后期制作方法,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想嘗試的事情。”郭勁鋒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