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0-17 09:32:10
原標題:構建特色課程 提升育人質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構建特色課程 提升育人質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山東菏澤,素有“中國牡丹之都”的美譽。在這片牡丹盛開的土地上,菏澤市第一實驗小學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涵養“尚德、惟美、求真、致和”的學校精神,打造“德育鑄靈魂,藝教增內涵,體育強體魄,科技啟心智”德、藝、體、科聯動推進的辦學特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基。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弘揚牡丹文化,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學校充分挖掘關于牡丹文化的地域特色資源,精心開發實施了以牡丹文化為核心的“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讓牡丹文化浸潤學生心靈,讓學生在牡丹的芬芳中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著眼育人目標,構建特色課程新體系
“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以培育陽光、守信、明禮、向善的“牡丹少年”為核心目標,緊密圍繞牡丹文化這一核心,巧妙融合自然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創作與勞動實踐等多個維度,構建了“1331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體系,即落實一個中心任務、構建三類課程形態、協同三方資源、打造一個品牌。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營造充滿牡丹氣息的文化氛圍,以“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為載體,以探究、實踐、體驗等為主要學習方式,使牡丹文化成為滋養學生品格、陶冶學生情操的源泉,真正實現“文化賦能,立德樹人”。
基于菏澤豐富的牡丹文化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學校構建了“牡丹文化類、牡丹技藝類、牡丹研學類”三類課程形態,優化資源配置,豐富校本課程內容,實現了牡丹文化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牡丹文化類”課程,以牡丹基礎知識和與牡丹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按年級細分為六大系列,即初識牡丹(一年級)、愛上牡丹(二年級)、牡丹傳說(三年級)、牡丹詩詞(四年級)、牡丹人物(五年級)、牡丹歷史(六年級);“牡丹技藝類”課程,依托音樂、美術、體育、勞動教育等學科,開設掐絲、工筆、剪紙、色粉、堆繡、紙藝等多樣的牡丹藝術課程;“牡丹研學類”課程,充分利用當地牡丹種植基地及社會實踐研學基地,開發了勞動實踐、志愿服務、家鄉文化、紅色教育四條研學路線,讓學生走出校園,在更廣闊的社會舞臺中深化對牡丹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傳承和弘揚牡丹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為高效開發與實施“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以學校為主導,以研學基地的課程資源為補充,借助家委會的組織力量,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資源,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形成齊心育人合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且貼近實際的學習體驗。
“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一步擦亮學校牡丹文化品牌,傳承與弘揚牡丹文化,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牡丹少年”。
堅持因地制宜,探索課程實施新途徑
菏澤不僅有大規模的牡丹種植基地,還有完整的牡丹產業鏈,為學校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實施“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提供了豐厚的課程資源。
為培育優秀的“牡丹少年”,學校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細化了課程目標。一是通過讀、說、畫、游等多維度的體驗,讓學生感受牡丹之美,激發學習興趣;二是通過傳說、逸事、歷史文化的學習,傳承和弘揚牡丹文化,塑造學生勇敢、守信、誠實的品格;三是通過牡丹詩詞吟誦,體會詩意情感,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堅定文化自信;四是通過藝術創作傳承民間藝術,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升審美情趣;五是通過巡游采風、研學實踐,深化學生對家鄉牡丹的全面認識,厚植家國情懷。
走進校園,牡丹種植園里朵朵盛開的牡丹花,走廊、連廊上的牡丹故事,宣傳欄里的牡丹詩詞,班級墻壁上的牡丹諺語、牡丹繪畫等作品,浸潤著學生的心靈,充盈著學生的生命,為“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的實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為實現以研促教,提高校本課程的實施水平,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探索形成了新的教研模式。該教研模式集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于一體,強調全員參與、專家指導、同伴互動,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充分調動每名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探索實施“選課走班”機制,學校教學管理部每學年初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和可引進的社會資源,確定該學年要開設的校本課程。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求申報課程。學校根據師資情況、活動場地等教學資源調劑學生人數。同時,學校采用“大小課”、走班制等多種教學形式。例如,在每周固定時間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進行禮儀教育與“牡丹文化類”課程,以社團活動的形式開展掐絲、工筆、剪紙等“牡丹技藝類”課程,實行走班制,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立足學生發展,創建課程評價新模式
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機制,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重視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發展的激勵作用。
一是堅持學生發展導向,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促進學校及教師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依據。二是做好寫實記錄,教師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活動主題、持續時間、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完成情況及活動收獲等,及時填寫活動記錄單,并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如活動現場照片、作品、研究報告、實踐單位證明等。三是建立規范化檔案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分類整理、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活動記錄、事實材料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編排、匯總與歸檔,為每名學生創建個人成長檔案袋,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四是鼓勵學生自評、互評與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每學期末,教師依據課程目標和檔案袋,結合平時對學生活動情況的觀察,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分析,寫出有針對性的評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菏澤市第一實驗小學開發實施的“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被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評為“山東省小學校本課程優秀案例”,多項相關省市級課題順利結題,多名學生的牡丹作品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牡丹花香潤童年”校本課程,不僅在學生心中種下了牡丹的種子,更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播撒下牡丹文化的光輝。
(黃彥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