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0-31 08:50:10
原標題:非遺的接力傳承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非遺的接力傳承
來源:中國文化報
南通藍印花布文創產品
本報記者 王 彬 文\\圖
湊近藍印花布,會嗅到一股淡淡的香味。“這是蘭草與豆糊混合的味道。它在說‘我有防蛀、消炎解毒的功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振興年過八旬,守護這門技藝已60多年。漫長歲月中,他將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給兒子,把藍印花布的歷史故事講給孫女,對這塊如青花瓷般優雅沉靜的藍印花布充滿柔情和詩意。
今年是我國批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周年。20年來,我國非遺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其中,家族傳承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像王振興和他的家人這樣老中青三代接力傳承,讓非遺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美好擔當”的故事,生動描繪了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畫面。
帶著全家人辦作坊
創新還要做出技術標準
“背面既不是純白,也不是純藍,而是藍白相間如同水墨一樣的畫面,才算真正的藍印花布。”在介紹技藝前,王振興強調識別之策。
將大青葉這種天然植物浸入石壇,幾天后去其腐枝,放入石灰,沉淀后的染料稱為“土靛”,用之染布稱為“小青缸”。從1958年至今,王振興始終堅持用大青葉和“小青缸”做真正的藍印花布。為了傳承好這門技藝,他帶著全家人辦作坊。小兒子王建煒掌握靛缸配料的技術;二兒子王建勇負責染色、配漿、刮花等工序;大兒子王建烽負責花版制作等。這幾年,“00后”的孫女也參與進來,承擔圖案和產品設計工作。
近年來,王振興和家人一同開發了背包、化妝包、家居裝飾、頭飾等新產品。他們對品質很較真,連一頂帽子也融入了復色印染的新工藝,改變原本單一的藍色格局,使其呈現出深藍、中藍、淺藍3種顏色。許多產品的圖案還融入國畫、版畫、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
“無論技藝還是花型層面的創新,我們都努力做出技術標準,為此經歷多少輪嘗試都不為多。”由王振興主要起草制訂的《南通市藍印花土布企業技術標準》,沿用至今已有40年,新的標準多有豐實之處,連同這家人的精氣神,澆筑著把藍印花布穩穩地傳下去、傳開去的信念。
解開心結
年輕傳承人探索出獨特風格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萊蕪錫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鳳王祥”錫雕第九代傳人王緒賢的父親是萊蕪錫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圣良。王緒賢的兒子王璽然今年14歲,也開始“打下手”、練習基本功。這讓王緒賢覺得身上“承上啟下”的擔子挑得還可以。
王圣良跟錫雕打了40多年交道,王緒賢正式從事錫雕制作也近20年。“父親那一代以仿生手法為主,像《福壽雙鶴》《寶葫蘆酒壺》等代表作都具有言必有物、物必吉利的特征。”不過,看著父親精工細作地一點點打磨,運用鑲嵌工藝和浮雕技術將動植物、各類器物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王緒賢對傳承工作一面是自豪感,一面是些許困惑。“父親花二三十天完成一件作品,售出,再花二三十天完成另一件同樣題材的作品,再售出。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他尺子不離手,容不得分毫偏差。伏案創作,消化掉新作品帶來的快樂后,隨之而來的是更大規模的重復。我也必須如此,還有別的選擇嗎?”王緒賢說,創作初期曾在化錫、制板、下料、焊接、銑磨、雕刻等十幾道工序的不斷循環中感到過困倦,在力度稍有不準就被銼、錘、刀等工具劃傷時感到過艱難。
為解開心里的結,也為探索出自己的風格,他開始調整跟錫雕的關系,嘗試將所思所想注入作品。“某種意義上,錫雕成了我的日記。當有人買走我的作品,就分享了我的心境。這樣,記錄、創作和交流就合為一體了。”王緒賢舉起了一個小巧而沉甸甸的茶漏主題文創。“別小看這個物件,單是漏孔的尺寸就改了5版,它表達的是隨性自在的愜意。”
有過爭執
最終祖孫三代和而不同
每次參加非遺相關展會或展覽展示活動,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倩都會精心準備——爺爺、父親和她的作品全要有,經典風格和現代氣質混搭。有時候,觀眾注意到作品風格的差異,她就將作者風格和創作初衷詳細講解。“這款特別有‘民族風’,是我爺爺的作品;那款造型古樸,是我父親的作品。你手邊南瓜造型的小壺,是我的作品,象征豐收與富饒。”她對祖孫三代的作品如數家珍。
生在建水紫陶世家,黃倩比父輩所期待的更努力。陰刻陽填、無釉磨光等技藝,她比一般學徒上手更早、練得更勤、做得更精。在守好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她敢于挑戰傳統紫陶壺幾乎不涉及的方形器。
“長輩覺得老老實實堅持傳統最合適,可我按捺不住,想做些‘出格’的新樣式。”細數制作建水紫陶的這些年,黃倩坦陳,自己跟家族長輩一度爭執頗多。怎么辦?黃倩決定尋找“他山之石”。經過綜合考慮,她去云南大學參加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習培訓計劃,重點學習品牌建設和傳播推廣的知識,希望給三代人的作品找到定位。
“現在,我們有4個產品系列,分別是入門級的‘匠心’系列、偏時尚風格的‘慢陶斯理’系列以及兩個進階收藏級的經典系列;以一個季度為時間單位,每個周期4個系列各出一個主題,一個創作周期總的產品數量至少達1200件。”黃倩說,所有創作風格都保存下來并形成各自的產品屬性后,她和長輩在理念上終于達成一致——和而不同。
今年,最讓黃倩得意的是一件填入奔馬圖案的紫陶壺。“這件作品將錫雕與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兩項非遺結合,已經申請到發明專利。”目前,她還在開發像套娃一樣彼此嵌套的紫陶快客杯。
保證尺寸精確、杯身薄而不脆,研制紫陶快客杯比燒制傳統紫陶器型多花幾倍時間和精力,產品售價卻跟普通杯子差不了多少,可以說“費力不討好”。
“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支持我做產品研發了。因為,我們都想讓建水紫陶年輕起來、討喜起來。”黃倩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