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4-11-06 09:43:11
原標題:推行藍碳行動,促進黃河三角洲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推行藍碳行動,促進黃河三角洲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梅宏 張忠良
當前,黃河三角洲面臨土壤鹽堿化、入海口近岸海域富營養化、勝利油田碳減排困難、涉海產業生態化轉型乏力等問題。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要結合黃河三角洲發展現狀,尋求新的發展路徑。推行藍碳行動,就是要開發保護黃河三角洲藍碳資源,繁育有助于固碳增匯的沿海生態產品,開展碳匯交易,推動藍碳產業發展。筆者認為,應及時完善相關制度,推動黃河三角洲綠色低碳發展。
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主要來自于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轉型兩方面。
一方面,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現狀亟待改善。黃河三角洲是環渤海濱海鹽堿地的主要分布區域,其中東營鹽堿地面積341萬余畝,濱州鹽堿地面積243萬余畝。海水大量入侵使黃河三角洲土壤的含鹽量明顯增加,嚴重影響作物生長,導致土地利用困難。黃河三角洲濕地雖然通過實施黃河調水調沙和刁口河生態補水工程得到一定恢復,但是總體來看,大部分仍然是中度和重度鹽堿化土地,土壤治理形勢嚴峻。
同時,陸源污染影響入海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作為河—陸—海體系的連通部分,黃河三角洲以上河段水質和陸源污染情況與該段黃河水環境質量直接相關,并影響黃河入海口的生態環境。以陸源污染物中的總氮為例,2022年黃河中下游總氮排放量達47.7萬噸,2023年黃河入海總氮負荷達8.4萬噸,年均入海總氮濃度為3.7mg/L,入海河流總氮的治理與管控面臨挑戰。相應地,黃河口近岸海域存在以氮素為主要污染物、以高氮低磷為主要特征的富營養化現象,影響海洋生物繁衍場、氣候調節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另一方面,黃河三角洲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偏油的特征突出,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高”。作為黃河三角洲主要碳排放源的勝利油田,低碳生產技術儲備不足,對驅油封存技術尚未完成規模化推廣應用,導致黃河三角洲的碳減排受阻。東營市海洋產業以海洋漁業、油氣業和化工業等傳統資源消耗型產業為主,新能源、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等新興海洋產業占比小,涉海產業增長緩慢,缺乏制度激勵。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主監測和科研力量相對薄弱,也制約著海洋保護區協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功效。
系統布局,推行藍碳行動
藍碳行動是促進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實現的路徑,其要求保護修復藍碳生態系統,并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實現藍色碳匯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內容包括保護修復藍碳生態系統、繁育有助于固碳增匯的沿海生態產品、進行碳匯產品的市場交易等。筆者認為,黃河三角洲要推行藍碳行動,應當統籌推進環境治理和發展方式轉型,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明確“三步走”策略。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沼總面積約157.10平方千米,以檉柳、蘆葦和鹽地堿蓬為主要植被。根據初步計算,黃河三角洲濱海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達44萬余噸,黃河三角洲自然鹽沼濕地年均碳匯能力超過3萬噸,單位面積碳儲量達到約10kg/m2,平均碳埋藏速率為陸地生態系統的10倍以上,是重要的藍碳碳庫,能夠捕獲和儲存大量的碳,具有極高的固碳效率。黃河三角洲適合通過繁育牡蠣礁、鹽地堿蓬、檉柳、蘆葦蕩等濱海生態產品增加海洋生物碳匯,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基于前期調研,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管理機構與生態產品增養殖企業合作開展藍碳產業互利項目,擬選取5萬畝左右海域,建設由陸到海的生物樣帶生態系統,通過繁育牡蠣礁、鹽地堿蓬、檉柳等濱海固碳生物,修復生物樣帶,構建人工牡蠣礁修復示范區,提升牡蠣礁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價值。因此,筆者認為,黃河三角洲推行藍碳行動可實行“三步走”策略:第一,完成以保育牡蠣礁為主要內容的藍碳行動;第二,不斷建設以富集藍色碳匯為目標的濱海生態產品保育基地;第三,形成陸海兼備,環保、固碳、利用三結合的藍色生態產品保育模式,與其他海岸帶及海洋保護地加強經驗交流。
實施以增匯為目標的濱海生態保護修復。結合黃河口國家公園的籌建工作,實施海草床、濱海鹽沼等海岸帶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工程,發揮鹽沼濕地的固碳儲碳潛能;與專業的生態產品增養殖企業進行合作,繁育海洋固碳生物,促進生態產業化發展。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設置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建設海洋牧場,積極發展浮游固碳藻類和牡蠣等貝類養殖,養護漁業資源,增加漁業碳匯;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近海區域微型生物的固碳儲碳能力,增加微型生物碳匯,使之成為海岸帶生態系統碳匯、漁業碳匯的重要補充。
開展以增匯為目標的藍碳技術創新。將藍碳納入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開展海洋碳匯本底調查和動態監測,構建碳匯信息數據庫,拓展藍碳信息服務業。相關地方政府可引進藍碳方面的專家,成立科研平臺,加強基礎理論、微型生物碳泵研究,并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研究藍碳相關方法學和增匯技術。推動藍碳產學研一體化,培育藍碳領域專業人才,拓展藍碳科研教育業。
推動藍碳產業綠色發展。一方面,加快發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節能環保裝備產業,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海洋碳匯能力提升;打造海上風電、光伏、氫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潔能源產業與海洋牧場的結合模式;鼓勵海洋企業轉變用能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提高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市場準入門檻,加強項目碳排放監管;對船舶產業進行節能環保改造,推進船舶生產過程中的余氣回收,加裝污染物收集、處理裝置。
促進藍碳交易。可借鑒國際標準,因地制宜編制海洋碳匯方法學,探索開展海洋碳匯開發權交易。開發藍碳衍生產品,探索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藍碳產品價值。同時,積極推動藍碳交易規范化、法定化,也要關注藍碳交易過程對海洋保護地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建立完善的藍碳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保障交易環節的透明度。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