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1-26 08:47:11
原標題:相關鏈接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相關鏈接
來源:中國文化報
據統計,自20世紀初以來,我國共出土30余萬枚簡牘。它們始于春秋戰國或更早時期,盛于秦漢,衰于魏晉,記載著中華文明早期歷史文化的繁榮與變遷,也為后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填補了紙張文獻記載的諸多空白。
我國的湖南、湖北、甘肅、山東、浙江、云南等地都有大量簡牘出土。湖南作為簡牘出土大省,出土的簡牘數量幾乎占全國總數的2/3,比如長沙馬王堆漢簡是西漢初期漢字從篆書向隸書演進的代表之作,其中的賦稅簡記載了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合同”券書形式;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簡,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檔案,改寫和填補了《史記》《漢書》中有關秦朝歷史的空白,其中的隸書乘法口訣表,內容與我們今天常用的乘法口訣并無太大出入。湖北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是目前為止公布的全文字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秦簡,對研究秦統一六國的戰爭史、官吏制度、農業生產、工商業發展、文化面貌等都有著重要意義;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包括《歷譜》《二年律令》《奏讞書》《脈書》《算數書》《蓋廬》等漢代典籍,涉及漢代法律、軍事、歷法、醫藥、科技諸多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此外還有出土于江蘇省連云港市尹灣漢墓的簡牘;出土于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的竹簡;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的醫簡;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旱灘坡古墓群、磨嘴子漢墓群的漢簡,敦煌市懸泉置遺址大量關于郵書的漢簡等,它們共同勾勒出豐富多元、輝煌壯闊的歷史畫卷,組成了讓今人了解過去的百科全書。
簡牘為木制或竹制,出土后極易氧化。自身材質的脆弱、修復過程的復雜、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等,都給出土簡牘的保存和修復帶來較大困難。不過,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愈加重視和考古修復技術的不斷進步,簡牘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近年來,我國出臺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等政策文件,對簡牘的保護和利用起到助推作用。與此同時,數字化和普及傳播成為簡牘轉化利用的有效途徑。全國建起甘肅簡牘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等多家簡牘博物館,人們對簡牘的關注和了解進一步增加。通過紅外掃描、計算機繪圖及測量技術、數字影像信息采集等方法,則可以提取和保存簡牘上的信息,賦能簡牘活化利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