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威海網·威海晚報
2017-05-05 10:53:05
宋桂文與全班同學兩張全家福,見證著威海40年的發展變化
40年人生路 40年變化路
威海網訊 (記者 張穎 文/圖)今年59歲的宋桂文家住高區怡園街道桃園社區,家里有兩張對他來說特別珍貴的“全家福”,一張是1976年6月18日他在乳山八中的畢業照,一張是今年3月30日同班同學聚會時的合影。跨越40年的兩張“全家福”,讓宋桂文感動的是濃濃的同學情,讓他感慨的是,同學們身上發生了可喜變化。
2017年3月同學們聚會時的合照。
1976年6月全班同學拍的畢業照。
穿戴上
以前和現在根本沒法比
5月2日,記者在桃園社區見到了宋桂文,他拿出1976年夏天拍的畢業照。
“按照我們學校的傳統,每年這個時候,每班都會拍畢業照。我們班共58人,大家來到操場籃球架前,與校長和任課老師一起合影。那時候,女生扎著麻花辮,穿著方口鞋,額頭前一溜兒齊的劉海。男生留著寸頭或小平頭,穿著藍色或灰色的學生裝,露出方形領口,腳上穿的多是綠色解放鞋。”宋桂文指著畢業照對記者說,那時大家都窮,穿得都差不多,別看穿的衣服和現在比感覺很土,但拍畢業照那天,大家可都是穿著自己覺得拿得出手的衣服。
說著,宋桂文又拿出今年3月30日全班48位同學在乳山賓館聚會時拍的合影。“你再看看這張合影。有句土話叫吃在臉上穿在身上,你看看現在我們同學穿的戴的,以前和現在還有法比嗎?再看看他們的氣色,別看大家都上了歲數,氣色比自己年輕時強多了。”
出行上
現在的條件以前想都不敢想
宋桂文告訴記者,3月30日這次聚會,很多同學是開著私家車過來的,生活在外地的同學,要么坐飛機要么乘高鐵趕來,“回想起上高中時那個交通條件,真是沒法比,想都不敢想。”宋桂文說,就拿他來說,家里的條件當時還算是不錯的了,有一輛大金鹿自行車,但他兄弟姐妹多,加上他共8個,所以大家只能輪著騎。“哪天輪到我了,我就騎著它上學,感覺特別展揚。”說到這,宋桂文仿佛又回到當時的場景,開心地笑著。“現在出個遠門,路稍遠一點就開車去,再遠點,就坐高鐵或坐飛機去,你說說,這是多大的變化。”
“1995年我剛來威海那會兒,滿大街都是摩托車,現在滿大街都是私家車。說起來你不信,那個時候誰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開上私家車。”宋桂文說,拿公路來說,以前老家都是土路,現在要么是柏油路,要么是水泥路,從威海開車回老家,兩個多點就回去了。
話母校
學校舊址將建起座座樓房
2015年,應遠在外地的同學請求,也是為給自己留下點資料,宋文桂特意去了母校一趟,用相機把校園全給拍了下來。
“以前學校還有兩棟小平房,是當時的教室,一個級部一棟平房,從高一升到高二,也就是從這個平房搬到另一個平房里。每到課間休息的時候,男同學打一會兒籃球,女同學則在一旁踢毽子跳繩。教室一旁有一口方井,那時候學校沒有自來水,大家渴了就用鐵桶提井水喝。”宋文桂說。
“我去的時候,兩棟小平房還保留著,外墻是亮黃色,教室里面還能依稀看到當年的布局,只不過里面已經沒有學生了。那口井由于沒人使用,被人放上了一個井蓋。”宋文桂告訴記者,盡管當年母校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學校周圍及午極鎮駐地已大變樣,變得更美,更充滿活力了。
讓宋文桂感到可惜的是,承載他高中記憶的母校今年被拆了,將建起座座樓房。“盡管心里有點遺憾,但這畢竟是社會發展需要,而且樓房環境比原來好太多了。”宋文桂說。
比生活
現在日子好了不知多少倍
說起今年3月30日聚會時吃的喝的,宋文桂更是感慨萬千,他想起了當年在學校里吃午飯的場景。那時,大家大多帶玉米餅子、咸菜到學校吃。“現在,吃這些東西的人要么是為了養生,要么是吃個稀罕,換換胃口,而當年只能吃這個,沒得選擇,想吃好的上哪兒去弄啊。”宋文桂告訴記者,這次聚會時,同學們都有這樣的感慨,覺得現在的生活實在是太好了,好了不知多少倍。
“以前沒有電話,更別提手機和微信了,所以大家只能通過書信來聯系,慢慢地,信越寫越少,彼此間的聯系越來越少。就因為這個,讓我在聯系全班同學時吃了不少苦頭。“現在好了,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有微信,想誰了,打個電話,發個微信,一切都解決了。為方便以后聯系,這次聚會后,我們每個人都留下手機號碼,組建了一個微信群。雖然大家不在一個地方,但能時常通過微信看到彼此的動態,很方便。”宋文桂說。
讓宋文桂感到遺憾的是,有5位同學和班主任宋寶勤老師已離開人世,他們再也不能參加這樣的聚會了,再也看不到如今生活的巨大變化。如果他們能看到這一幕,該有多好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