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7-10-12 11:50:10
原標題:東阿大秦村發現北朝至五代寺廟和行宮遺址
記者從文化部門獲悉,2016年11月,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東阿大秦水庫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地下埋藏有文物遺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東阿縣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對暴露出的遺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出土銘文初步判斷遺址所在原為北魏定國寺、唐代龍興寺和后周天齊大王行宮。
遺址航拍圖。
東阿大秦村遺址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銅城街道大秦村東,遺址所在區域為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東阿大秦水庫的選址建設地。遺址位于水庫偏東部,距地表深約6米,上部覆蓋有厚厚的淤泥層,核心區域南北長約145米、東西寬約110米,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僅清理了淤泥下的地表遺跡,未能繼續向下發掘。從出土遺物判斷遺址的時代從北魏末年一直延續至后周宋初,由于延續時間較長,破壞比較嚴重,未能發現屬于北朝、唐代的遺跡,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筑為后周時期的天齊大王行宮。
出土佛頭。
天齊大王行宮平面略呈曲尺形,南北最長約84米、東西最寬約70米,四面有斷續存在的圍墻,圍墻坍塌嚴重。行宮范圍內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制作精美,主要有功德碑、石佛像、石佛像臺座、陶瓦當、陶建筑構件、木制品、瓷片、銅錢等遺物。從發掘情況初步判斷行宮內建筑大量重復使用前代物品,部分房址可能有改建現象。
唐代龍興寺雖已不存,但行宮范圍內出土較多與龍興寺有關的遺物,如開元二十五年龍興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青釉碗底墨書“龍興寺”,唐開元九年造像題記、景云二年造像題記、線刻人物供養等。龍興寺至少應建立于初唐,可能毀于盛唐之后。
出土石碑刻。
遺址內出土的一通刻于北魏永熙三年的功德碑中提到“定國寺主、寺都維那”,疑定國寺即北魏末年的遺址所名,這一時期的遺物主要有大魏造像題記、北齊河清三年造像題記、乾明年間造像臺座等。
行宮外圍還零散發現有房址6座、井1口、墓葬1座,房屋由于破壞比較嚴重,僅余底部基址。
遺址西北約100米處地表采集有大量陶瓷片,該區域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初步判斷為一處聚落遺址。
專家表示,大秦村遺址歷經多次興廢,最終廢棄于五代宋初,從現場情況來看應屬于有意識的毀棄,毀棄原因可能與自然水患有很大關系,遺址上部覆蓋有厚厚的淤泥層,揭露的地表可見蘆葦等淤積物,遺址最后一次廢棄后應被河水淤沒。
據介紹,大秦村遺址是山東所見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宗教遺存之一,天齊大王行宮遺存在目前國內已公布的考古資料中屬于首次發現,為研究泰山信仰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新的資料。大秦村遺址內出土的北朝碑刻、石造像、墨書瓷器、圓形方孔紙錢、椽木、坐斗等均屬重要發現,填補了該地區的考古空白,對于研究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傳播、水文變遷、民眾信仰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凌文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