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1-04 11:27:01
夏天妮在平裝書上面墊層塑料膜后再修復
3日上午,山東師范大學長清校區,王斌整理破損的書頁。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劉玉樂 攝
毛筆、棕刷、噴壺、美工刀、針、線……這些是修書人手中的“醫療器具”。3日,山東師范大學兩個校區的兩名修書人正用這些工具治療著他們的“病人”——破損書籍。揭、拆、壓、包、訂……一本本“病書”在他們手中“康復”。
每天與書為伴,他們用指尖觸摸文化的溫度,守護著知識的傳承……
她兩個星期只能修一本他一學期要修2000多本
3日,山東師范大學千佛山校區特藏研究部,一張工作臺上擺著幾本古籍,書頁或磨損、或老化、或撕裂、或蟲蛀……24歲的古籍修復師夏天妮正坐在工作臺前,用手機給一本破敗不堪的民國線裝書拍照。
放下手機后,她右手拿起一把剪刀給書拆線,這個過程不太順利。原來這本待修復的書上有油污痕跡,線與書頁粘連在了一起,她拿起竹起子壓著書頁,一點一點“徐徐圖之”,斷線拆除后,慢慢揭頁,修復破損書頁……
夏天妮介紹,古籍修復是一項繁瑣細致的工作,殘缺嚴重可能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修復完一頁。最近她修復了一本50多頁清末醫書,用了整整兩個星期。
夏天妮拆書時,山師長清湖校區圖書館負一層,56歲的王斌也坐在一張工作臺前修書。與夏天妮不同,他主要負責普通圖書的修復。他從移動書架上拿出一本破舊的書,就在那一瞬間,他對書的品相作出了判斷,果斷去掉破舊的書皮,拿著美工刀清理書脊上的膠,然后用打孔機打孔,穿針引線,裁紙抹漿,貼封皮,壓平……10分左右,一本書修補完畢。
這學期結束前,王斌需要把送到他這里的圖書修補完送回書庫,一般一學期他能修復2000余本書。
修書既像是一場外科手術又仿佛在一步步觸摸歷史
修復是繁瑣、細致的,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坐在工作臺前修書的夏天妮不疾不徐,但當她說起自己這個專業時,仿佛打開了話匣子一般,興奮地介紹著每一樣工具的用途和古籍修復的步驟。
“這是我前段時間剛修好的一本清末的古書,這是之前蟲蛀的痕跡,北方蟲子蛀到底把書蛀透了,不像有些南方的蟲子會拐著彎破壞書。”夏天妮指著古籍上一處修復痕跡說,古籍修復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要盡可能不破壞紙張原有的結構,修補的紙張簾紋要與原書相同,顏色要相近,修補用的糨糊要用去筋的小麥淀粉配比調制……
“對我們最好的夸獎就是,這書跟沒修過一樣。”夏天妮笑著說。
有人曾將圖書修復工作者比喻為“醫生”,他們對圖書進行的揭、拆、壓、包、訂……像是在進行一場外科手術。夏天妮是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靜下心來干活是一種享受,修書時每一步下去都很是期待,“能從中看到歷史印記,前人的手法和技藝”。
我這里沒有“破書”翻得越多說明越受歡迎
“我這里沒有破書,都是好書,因為書翻得多說明這書受歡迎,學生愛學習。”原本笑嘻嘻地介紹修書步驟的王斌聽到“破書”一詞后變得嚴肅起來。
據了解,2005年調到山師長清湖校區工作后,王斌開始專職負責圖書修復工作,一干便是十多年,對圖書修復他有著別樣的感情。“這些書,我一看就知道紙張是多大尺寸的,一摸就知道紙是啥材質的。”王斌說,修復圖書不需要戴手套,但工作前得把手洗干凈,防止對圖書造成二次污染,修復圖書仿佛是在用指尖觸摸文化的溫度。
夏天妮進入特藏研究部做古籍修復有一年多,她所在的特藏研究部還有幾位前輩,十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做古籍普查、整理等各種工作。
●修書人的困境與希望
修復專業班36人有34人轉行不過重視文保的人越來越多了
同一圖書館,兩代修書人,王斌和夏天妮在各自的書案前,享受著修書帶來的精神滿足,同時也在為這些書籍的未來擔憂著:臨近退休,修書之事是否有人接班仍是未知;專業冷門缺乏人才,古籍修復系統標準仍需摸索。好在目前,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圖書保護的行列中來,有關古籍修復的培訓也在逐漸展開。與以往印象不同的是,參與其中的大多是年輕人,修書這件事也越發被人了解、重視。
退休后無接班人 36人畢業34人轉行
“細算起山師圖書館修書的歷史,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圖書館的裝訂室。”在王斌的記憶里,裝訂室的老師傅們除了裝訂每年的校刊合集外,還要兼職給館藏書籍修修補補。“裁紙都是用兩頭翹的柳葉刀,用腳把紙定在地上,舉刀‘刷刷’兩下,裁的比機器都整齊”。
“一直沒有專人修書,老師傅們也都漸漸退休了,這才有了我專職干這個活。”十多年來,山師圖書館歷經更迭,總有一個角落、一處書案屬于王斌,只是再過4年,王斌就該退休了。“現在就我一個人,等我退休后,可能館里就沒有專職修書人了”。
職業生涯的末期,王斌發愁無人接班,這種苦惱夏天妮無法體會,但她也面臨著自己的困境。“目前古籍修復還沒有一套成型的技術標準,尤其對于一些民國時期的書籍,修復起來難度很大,可從事這個的人太少了。”夏天妮說,她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第一批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的學生,全班36人中畢業后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只有2人。
千萬冊古籍需搶救性保護 專業設置相對冷門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包含圖書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等在內的公藏單位有3800多家,館藏古籍總量超過5000萬冊,其中亟待搶救性保護的古籍約1500萬冊。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專業古籍修復人員從不到100人增長為近700人,但面對龐大古籍修復基數,修復工作的進度顯然“太慢了”。
“本身來說,古籍修復相關的專業就較為冷門,國內設有相關專業的學校也相對較少。”山東師范大學千佛山校區特藏研究部主任王恒柱說。據悉,僅在研究生階段,國內設有古籍修復研究方向的僅有中山大學和復旦大學。“這兩年播放了不少文保類的節目,像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了解文保的人多了,情況比之前好了不少。”
“即便是這個專業出身,也有不少人選擇轉行,畢竟古籍修復工作就業選擇少,工作也比較枯燥。”夏天妮說,只有真正愛書、懂書之人才能當好古籍的“醫生”。“不能把情緒帶到修的書里,靜不下心來就不要動”。
志愿者隊伍挺龐大 技能培訓也逐漸開展
“目前館里的專職工作人員只有20多人,人員確實比較緊張。”山東師范大學長清湖校區圖書館讀者服務一部負責人宛安浙表示,為此校方成立了山東師大圖書館志愿者協會,目前協會的志愿者已有1800余人。“每批志愿者里都有人跟著王斌老師學習修書知識,一次能有十二三人”。
大三學生郎濟世就是王斌的“徒弟”之一,物理專業的他看似與圖書修復不沾邊,可只要有空閑時間,他總愛闖進王斌的辦公室,在王斌身邊打下手。“我手藝還不到家,那種只有封面破了的書都得修20多分鐘,不過每次修好都很有成就感”。
就在前不久,夏天妮也剛剛結束了為期兩周的古籍修復培訓,“是山東省圖書館舉辦的,這三年里每年都有兩次培訓。”2016年,山東省圖書館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啟動了“古籍修復初級導師、初級學員培訓計劃”。“來培訓的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雖然很多人之前都沒有文物修復的基礎,不過大家對于古籍保護的越來越重視了”。
原標題:他們在山師“修書”:退休后無接班人 36人畢業34人轉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