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點
2018-06-18 20:33:06
文|戴永夏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它起源于我國遠古時期的龍崇拜,這一天為祭龍之日;到了戰國后期才同紀念屈原聯系起來。
至近現代,人們又把端午節稱作詩人節。這不但因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也因端午的許多民俗活動富有詩情畫意。而有些節俗,就棲居在古代詩詞中。
如明末詩人王象春的《端陽》一詩,就濃縮了多項端午習俗:
長絲艾虎飲流蒲,
夾岸榴花悅彼姝。
一自田文專國后,
家家此日望懸弧。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真實地反映了濟南等地端午節這天系五彩絲、佩艾虎、飲菖蒲酒、戴石榴花等節俗活動。
詩中的“長絲”即五彩絲,又名長命縷、長壽線、續命縷、辟兵繒、五色絲等。過去每到端午節這天清晨,家家的孩子都在手腕上系五色絲線,據說這樣可以驅瘟辟邪。這種彩色絲縷一直戴在手腕上,要到“六月六”才剪下來,丟進河溝里,讓水將“病魔”沖走。
此俗遠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曰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以五色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它仍在一些農村流行。
“艾虎”即用艾蒿做成的虎形飾物。艾蒿是有良好藥用功能的植物,端午節這天采來懸于門上,有除瘟防病的作用。此外,人們還常用艾蒿做成人或虎的形狀,叫做艾人或艾虎;也有的用綢或布做成虎形,再粘上艾葉,也叫艾虎。將艾虎戴在頭上或佩戴在身上;也有的懸在門上,以此禳毒氣、除瘟病。
此種習俗歷史久遠,南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就記載說:“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p>
“飲流蒲”即飲菖蒲酒,這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
菖蒲跟艾蒿一樣,是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過去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除將菖蒲插在門上“以禳不祥”外,還飲用用菖蒲泡的菖蒲酒,以驅瘟防病。有的還把菖蒲酒抹在小孩的面頰、耳鼻、手心、足心等處,以防毒物侵害。還有的口含菖蒲酒噴灑在床帳間、墻壁上及隱蔽處,邊噴邊念叨:“雄黃燒酒(加入雄黃的菖蒲酒)噴上來,蛇蟲百腳(蜈蚣)快跑開?!?/p>
“夾岸榴花悅彼姝”一句,寫的是戴石榴花的習俗。
過去每到端午節這天,婦女們常將鮮艷的石榴花戴在頭上,既美麗好看,又可辟邪。此俗在明代已經很盛。明朝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記載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p>
“家家此日望懸弧”中的“懸弧”,也是一種古代風俗。
古時家中生了男孩就在門左掛一張弓,生了女孩就在門右掛一佩巾,以后便稱生男為“懸弧”。古人認為,五月五日這天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生了男孩害父親,生了女孩害母親。而明代濟南人的看法卻與此相反,認為五月五日生子為大慶,所以都盼望這一天能生個胖小子,因此便有了“家家此日望懸弧”的習俗。
究其原因,這與人們對孟嘗君的崇拜有關。詩中的田文即孟嘗君,他是戰國時齊國貴族(當時濟南屬于齊國)。他承襲父親田嬰的封爵,封于薛(今棗莊薛城),稱薛公。田文聰明異常,能言善辯,一生功業顯赫,尤以好客著稱。因為他出生在農歷五月五日,所以明代的濟南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端午節這天出生,將來像田文那樣大有作為。
至于端午食粽子,更是全國各地普遍流行的節俗,這在不少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如“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宋·陸游);“稱錘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入酒杯”(清·蔡云)……
至于食粽為憑吊屈原之說,見于晉人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于懷王,遂投汨羅江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絲角條(粽子)于節日投江以祭之。”
端午節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也流傳著很多美好的詩篇。詩與節俗相輔相成,相映生輝,共同裝點著這一美好節日。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