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8-12-26 14:10:12
王祝晨(1882—1967)是民初山東四大教育家之一,山東齊河人,名世棟,字祝晨,綽號“大牛”。教過小學、中學、師范和大學的他是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家,也是山東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曾因在大會上演說過于激進,險些被山東督辦張宗昌殺頭;又因卷入曲阜“子見南子案”,幾遭封建勢力加害;抗戰軍興,他在知天命之年,率學生隊伍南下,備嘗跋涉流離之苦。1967年9月,這位一生坎坷,愈挫愈勇的教育泰斗在憂患中逝世,臨終他最擔心的是教育斷層問題。
1915年7月,王祝晨被任命為聊城省立二中校長。他去之前,二中畢業生只有少數到本省幾個專門學校上學,去省外升學的幾乎沒有。他鼓勵大家不僅要在本省,還要出省學習,更要敢于出國留學。他組織英文教師帶領英文較好的學生,去東關教堂與外國傳教士練習英語會話,為以后出國做準備。
1918年9月,王祝晨當選為省議會議員。是年,他和濟南省立一中校長趙同源同赴北京,拜訪蔡元培、李石曾等,接洽留法勤工儉學辦法。一師、一中及二中的不少畢業生因此得到了自費留法機會。他還與齊魯大學教務長、美國人德牧師商談在美國是否也可以仿辦。后經德牧師從中斡旋,二中學生孫清晨由王祝晨和省議員聶湘溪資助,赴美留學。這是山東留美勤工儉學第一例。
翌年3月,王祝晨聯合鞠思敏、聶湘溪、王樂平等議員,提出了增加山東官費歐美留學名額的動議案,幾經周折,在省議會獲得通過。山東留學歐美公費生由16名增至34名,還增加留學歐美補助費生100名。這里所說的“官費”留學,實際上是“省費”,留學經費需由本省自出。因此,在留學及其考試問題上,省議會有著充分的話語權。是年秋天,省教育廳組織了留學考試,錄取名單上報北洋政府教育部復核,四名魯籍北大學子傅斯年(東昌府)、楊振聲(登州府)、何思源(曹州府)、趙太侔(青州府)以優異成績獲得英、美留學資格。
王祝晨不僅幫助魯籍學子海外留學,還鼓勵子女出洋深造。其長女王非曼、長子王弘和三子王浩先后考取公費或半公費(即補助費生)留學赴美,分別成為旅美學者、好萊塢電影導演和世界知名的美籍華裔數理邏輯學家。
推行新文化運動是王祝晨一直積極倡導的事情。因為胡適的推介,北大學子、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風云人物傅斯年和楊振聲來濟拜訪王祝晨時,他們曾連續幾個晚上在燈下長談,商定提倡新文化辦法,具體包括組織新文化社團,出版新文化刊物,創辦書報介紹社等。
在教育界刮起颶風的同時,王祝晨又與鞠思敏等樹起新文化的大旗。他們組織“尚學會”,創辦《新文化介紹》。是年,王祝晨獨立編輯的文學號、教育號、哲學號出版問世。其中的文學號,不但風行全省,外省亦紛紛來函索購。王祝晨還在一師創辦書報介紹社,與王樂平組織的齊魯通訊社并駕齊驅,成為傳播革命及新文化的兩大火炬。
山東的守舊勢力,都罵王祝晨是山東教育界的妖孽;而廣大的青年學生,卻稱贊他是“山東的胡適之”。
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
五四運動后不久,時任濟南省立一師教師兼附小主任(校長)的王祝晨,首先在山東實行白話文教學。
前一年,他赴京接洽留法勤工儉學辦法時,結識了最早的白話文倡導和實踐者——北大教授胡適。為上好山東白話文教學第一課,他寫信給胡適,探討有關白話文教學和新式標點符號的問題。他約同省城各小學教職員自費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小,觀摩白話文教學及女教員講課;回濟后,組織課余演講會,向濟南市各小學做宣傳介紹;又向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發出加急信,要求速派女教員來濟;趕印白話文教材,幫助印刷廠購進新式標點符號鉛字并教給工人排版;擬定男女同校的招生簡章。
女教師授課和男女同校在當時都是破天荒的舉動。開學前夕,兩名青年女教師從南京來到濟南,當地報紙卻用《教育界荒唐舉動》的文章迎接她們。而且,有人對她們圍觀、謾罵,在其宿舍門上涂糞便,窗戶上掛破鞋。兩位女教師難以忍受,便想打退堂鼓。王祝晨真誠地希望她們留下來,給山東帶來新風氣,甚至懇求她們只待一年就成。兩位姑娘明理識體,撕碎了辭職書。王祝晨的家也成為泄憤的目標,大門被人貼上白紙對聯:“丟祖忘宗缺道德;棄忠拋義無廉恥”,橫批“敗類之家”。甚至有謠言說王祝晨與女教師通奸,有人還寫了呈文告到教育廳去,要驅逐王祝晨出山東。
1920年9月2日,山東教育史上第一堂白話文課在一師附小開講,一師校長于明信、正誼中學校長鞠思敏等教育界人士也前來助威。本來,這第一課應由兩位女教師來上,誰知前一天她們又遭到一群報社記者的圍攻與謾罵。兩位姑娘怯場之下,便懇請王祝晨親自主講第一課,然后她們再講,王祝晨一口答應。
他在答記者問時宣稱:“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學科層出不窮,使我們不知如何追趕。可我們山東的孩子只學一門‘經書’,都在重復古人的話。改教白話文,是訓練今天的人能直接傳達今天的思想。我們仍保留古文課,但只精選古文精華。白話文與文言文都要遵循幾個共同條件:一要有時代思想;二要有感情;三要有充實的內容。如果文言文沒有上述的那幾個條件,就要棄之垃圾堆。”課堂上,王祝晨向坐在一起的男女同學,講解了白話小說《老殘游記》中的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第二天,兩位女教師走上講臺,用國音(標準語)授課,令人耳目一新。王祝晨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哪里是教育改革啊,分明是一場戰斗!打到我身上的‘子彈’,現在還隱隱作痛哩!”
1922年,王祝晨出任濟南省立一師校長。時值學校風潮之后,學生浮囂,秩序混亂。他鐵腕治校,辭退劣等教員,開除了為首的七八名搗亂學生,處分了全校近一半的學生,為樹立校風作了一次肅清工作。因辭退教員,他被師范同學所忌恨;因開除學生,他被一位后來當記者的學生,在報紙上足足罵了十年。
他認為,“校長的唯一急務是聘請好教員。好教員好像學生的親娘,是教育效率的第一條件。”他請教員,是不講關系和情面的,只要你的學問好,在功課上勝任,就是他的仇人都可延聘;否則,即便至親好友,他也不會買賬。他曾說過:“師范教師為人師之師,少才無能,少德鮮恥,豈能教人?”他聘請教員,不光看道德學問,還要視其來路。國文教員一定要請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英文教員,一定要聘請滬杭諸地教會大學畢業的;教育、體育、心理等科教員,也要從滬寧等地的大學畢業生中聘請。
當時,一師教員聚在一處,談起話來南腔北調,宛如置身一個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為開闊學生眼界,他特聘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校的名教授來校,作一星期以上、一月以內的專題演講。哲學方面有梁漱溟、劉伯明、胡適之、王星拱、朱謙之等;文學方面有沈伊默、周作人、張鳳舉等;教育方面有黃炎培、陶行知、莊澤宣等。臨時來校演講的外國學者也請來不少,包括美國植物學家柯脫博士,教育學家柏克·赫斯特女士和杜威博士,印度哲學家、詩人泰戈爾等。
他根據山東基層教育嚴重缺乏音樂、體育、圖畫等學科師資的情況,在一師增設了音樂專修科、體育專修科和藝術專修科;為適應國內科學事業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的需要,增設了數理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和英語專修科。另外,設立了以白話文為主的國文專修科。
詩人臧克家說:“我是第一師范的一個老學員,我感謝母校對我的教育,感謝王祝晨先生的辦學精神,使一師優良校風源遠流長。”
(壹點號 人文齊魯)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