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9-02-25 09:25:02
“收到這封信,我很激動,我終于找到犧牲的大爺了!”2月19日下午,萊蕪郵政投遞二部投遞員朱玲華接到兩封尋找烈士家屬的信件,由于地址有誤,幫烈士回家成了難題。經過千方百計地打聽,2月23日,其中一封遲到的信件終于找到了主人。不過,截止發稿前,另一封信還沒有找到回家的路。
兩封地址有誤的來信
2月19日下午,萊蕪郵政投遞二部投遞員朱玲華接到兩封特殊的信件,收件人是:山東省萊蕪縣汶陽區米家村徐恒古烈士和山東省萊蕪縣汶陽區戈林莊陳芘友烈士。信封上寫著兩位烈士均犧牲于1947年12月的菏澤戰役,寄信人還特意注明“望郵遞員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落款為“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烈士陵園”。
看到這兩封信后,朱玲華感覺事情意義特殊,隨即逐級向領導進行了匯報。公司領導高度重視,立即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投遞部想方設法、千方百計找到烈士的親屬,做好信件的投遞工作,幫助烈士找到“家”。
但是由于信件地址不存在,該往哪投?按郵政業務處理規定,地址不存在可做退回處理。但投遞員朱玲華在看到信后,深感責任重大,立刻在朋友圈發出尋求貼:“幫烈士找家,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如果您有烈士線索,請聯系我”。隨后,許多人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了“這是一封需要幫助的信,我的同事一直在努力尋找,請幫助烈士回家”的求助信。
“作為一名投遞員不是活地圖也算是GPS了,跑汶陽社區(汶陽區于上世紀50年代撤銷)已有多年了,可從來沒聽說過這兩個村名。我想這可能是建國前的地址吧,不管怎樣我必須盡全力尋找。”朱玲華當時想。
接下來的幾天,在投遞報刊過程中,朱玲華跑到了汶陽村委打聽,汶陽村的劉瑞生熱情的接待了她,還幫她分析村名并拍下了照片,說他會打聽一下老一輩的人,想辦法找到烈士家屬。劉瑞生表示說汶陽社區沒有這兩個村,按姓氏的話陳芘友有可能是陳盤龍村的。于是離開汶陽村,朱玲華又找陳盤龍書記陳篤業打聽,陳篤業也記下了烈士的名字說一查到就立馬通知。另外,朱玲華還到處打聽在大街上閑聊的老大爺,可他們都不知道有這樣的村名,也不知道有人在外犧牲的事。
一個寫錯的人名
據悉,信件上寄信人名叫張景憲,是山東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10年前,我開始幫烈士尋親,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地名更改,一些史料照片上的字跡模糊,尋親工作十分艱難。”
奔波多日,一點線索也沒有,朱玲華心急如焚。考慮到菏澤那邊會著急,她聯系了菏澤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告知郵件的投遞情況,并表態一定盡力查找到。“寄件方的心情跟我一樣,希望能盡快找到烈士家屬。一天找不到我就一天不安,愧對烈士。”朱玲華說。
一晃幾天過去了,按規定信件在規定的頻次內無法妥投,應做退回處理,可朱玲華還是不甘心,22日下午,又把烈士尋家信息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和群里。沒想到,很快傳來信息,有人回應說找到了其中“徐恒古”烈士的家屬。朱玲華高興極了,馬上聯系了徐恒古烈士的親侄子徐希來。徐希來家住后宋村,他表示,這是他的大爺,一點疑問也沒有,但是村名和人名都有誤。“他告訴我,米家村和徐恒古可能是當年寫的字跡太潦草引起的筆誤。后宋村原先叫宋家村,宋和米差不多,應該是抄錯了。而且,烈士叫徐恒吉,不是徐恒古。他還告訴我,他家有烈士證。”朱玲華說。
雖是這樣說,朱玲華還是不放心:“這不是小事,萬一弄錯就不好了。為此,我又聯系了菏澤那邊再三核實、確認,確定徐恒古和徐恒吉為同一人。”
23日下午,朱玲華將信件交到了徐希來手中。徐希來拿著信激動地說:“大爺犧牲后,我爺爺專門去菏澤找過他的遺體,但是因為烈士太多并沒有找到。這些年,也一直沒有消息。十分感謝熱心的郵遞員給我們帶來的信,我會和烈士陵園聯系,對接相關事宜。”
截止記者發稿時,另一封寄給“陳芘友烈士”的信,還沒有找到家。對于這位烈士,朱玲華目前也收到來自朋友圈、親朋的不少線索,其中一位齊魯晚報的忠實讀者陳新業很上心,自己根據朱玲華發出來的地址尋找相似村莊,并實地詢問, 把情況反饋給她,“根據提供的線索陳烈士可能是照家莊人,聽說這個村有不少出去打仗犧牲在外面的,這兩天我抓緊去落實,現在還不能確定。”
136位無名烈士
“六七年來,通過給烈士郵寄書信的方式,已經為13名烈士成功找到了家。”24日,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景憲說,但愿這樣能撫慰長眠于此的年輕英魂。
張景憲曾經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退伍后,他被安排到菏澤供銷系統工作,直到2007年,回到老家的他當選為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位于社區內的烈士陵園走進他的視野。
1947年6月,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國民黨軍隊由全面進攻被迫改為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同年12月28日晚,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由定陶一線向菏澤城奔襲,部隊受到敵人密集火力壓制,不少戰士倒在敵人槍林彈雨之下。張合莊作為當時臨時戰地醫院,受傷的戰士被送到這里,136位重傷員不幸身亡,被就地掩埋在張合莊西北角老趙王河河沿上。戰士被掩埋后,都立了墓碑,上面有戰士的姓名、籍貫,只是被后來反撲回來的敵軍毀掉了。
“他們叫什么名字,家是哪里的,作為一名老兵看著這些無名烈士,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痛。”張景憲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2010年,在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支持下,張和莊社區對烈士土墳改造成水泥墳墓;2011年,菏澤市民政部門對烈士陵園又進行了升級改造。“烈士陵園改造后,為136名無名烈士找家,成了我的一個心愿。”張景憲說。
為給無名烈士找家,爭取讓烈士英魂早歸故里,自2011年清明節后,張景憲就四處尋找無名烈士的線索,他先從無名烈士生前部隊著手,先后到濟南榮軍醫院、北京軍事博物館等地查找資料,又找到菏澤牡丹區史志辦人員尋找資料,找烈士生前的戰友了解情況……通過多年努力,在菏澤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張景憲已為57位烈士陸續找到了名字和住址。
有了名字和住址后,緊接著就是繼續尋找這57名烈士的家人。給烈士家庭住址郵寄書信是張景憲使用的辦法之一,張景憲介紹說,六七年來,通過這種方式已經為包括南京王慰華烈士、萊蕪陳芘友烈士在內的13名烈士成功找到了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瑞超 崔如坤 通訊員 崔鵬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