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2019-08-06 07:38:08
聊城市鳳凰糧食制品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成品面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攝
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幾百年來,江北水城聊城流通四海,閱盡繁華。運河時代,在這里,南方的稻米輸送到了北方;后運河時代,從這里,北方的面粉又被大量售往了南方。時光荏苒,聊城人用一種新的方式,續寫著數百年的糧業傳奇。
南糧北運濟天下
國家糧倉看臨清
東昌湖畔,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內,擠滿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一艘17米長的元代古沉船成了明星文物,參觀者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2002年春天,聊城對運河進行疏浚時,意外在閘口北運河河道里發現了這艘龐然大物。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表示,這艘船是大運河主航道迄今為止發現并出土的唯一一條元代古船,是元代漕運糧食所用的大型官船,對研究古運河史、元代漕運及造船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據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教授李泉介紹,1289年,忽必烈下令開鑿會通河,自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250多里,建閘門31道。正是這條河道,為聊城帶來數百年的繁榮。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隨著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南方的糧食通過運河漕運被大量輸送往北方,史稱“南糧北運”,大運河成了真正的國家命脈。聊城段運河北系京師、南控江淮,地位尤為突出,沿岸糧倉規模不斷擴大。據李泉介紹,明宣德年間,全國運送北京的漕糧400萬石,而聊城臨清倉轉運的漕糧達220萬石。除了國家大倉以外,聊城境內還密布著縣域流通的小型糧倉,蔚為壯觀。
千帆競發、往來如梭,聊城這座農業內陸城市成為中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南北各地官民來往京城多經于此,運河沿岸出現了一批商業城鎮。當時論及繁華富庶之地,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說法,“臨”是臨清,“張”是陽谷張秋鎮。
出土古沉船的閘口位于城東關外運河處,當地民諺“金太平,銀雙街,鐵打的小東關”說的就是這里。“過去這里靠近運河,有上百家商人的倉庫、客棧,貨物曾堆積如山,是全城商業最繁華的地方。”陳清義說。
人均產糧約一噸
面粉企業遍布各區縣
借助大運河,聊城行使了數百年“天下糧倉”的職能,而在更漫長的時間維度里,聊城則一直是產糧供糧要地。至今,在面粉行業流傳這樣一句話:“全國面粉看山東,山東面粉看聊城。”
“聊城主要糧食品種為小麥和玉米,用全國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生產出了百分之一的糧食,糧食產量約占全省十分之一左右,全市人均生產糧食約一噸。”提起聊城糧食的家底,聊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范愛軍如數家珍。
除了產量大以外,品質好更是聊城糧食的法寶。從東昌湖向東南40余公里,便是黃河之畔的東阿。歷史上,這條河曾是古濟水,因有“地下礦泉水”做配料,東阿以生產地道阿膠聞名于世。可能許多人并不知道,東阿的小麥品質也是“杠杠的”,東阿小麥早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聊城小麥的代表。
在聊城市農科院小麥專家郭秀煥看來,聊城小麥的優秀并非偶然。當地的土質結構疏松,含氮充足,土地肥沃,土層較厚。“聊城境內灌溉以黃河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礦物質含量普遍高,加上良好的氣候,使得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出粉率高。”
好水土、好氣候,還要有好糧種。范愛軍介紹,早在1986年,聊城就開始引進和種植優質小麥品種,如今,已經成為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經農業部相關機構測定,聊城的優質小麥品種品質指標,如蛋白質、濕面筋、沉降值、面團形成時間、面團穩定時間以及面粉的烘烤品質等,均表現突出,各項指標列全國測評品種前茅。”
有了好小麥,聊城的面粉產業自然有底氣。“2018年,全市入統糧油加工轉化企業132家,其中小麥加工企業達64家,面粉年生產能力514萬噸,各個區縣都有自己的面粉企業,總數量居全省前列。”范愛軍說。
面粉供不應求
訂單排到20天后
清朝中后期,黃河改道,漕運逐漸衰敗,大運河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然而,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大運河在給聊城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當地人留下了商貿流通基因。
聊城市鳳凰糧食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面粉加工企業,距離企業幾百米的地方,古運河正靜靜地流淌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30多米高的車間大樓里,機器24小時晝夜不休,發出隆隆的聲響。
這是一家日產700噸的面粉企業,在聊城屬于中等規模,產品以水餃粉為主。雖然工廠的機器連軸轉,但是產品仍然供不應求。“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東三省和南方地區,最遠的銷往了云南、貴州。”公司總經理劉健說。
該公司的小麥原料均為就地取材。劉健介紹,公司與附近的于集鎮、朱老莊鎮等達成了訂單種植合作,規模仍在不斷擴大,預計未來將達到1萬畝。“在保證原料質量的同時,還帶動周邊農民增收500萬元。”
聊城是產糧大市,然而本地市場消耗量有限,只有流通出去,才能不辜負好收成,因此當地面粉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到了外地市場。由于品質好、用途廣,聊城面粉很快便暢銷各地。
在冠縣朝陽制粉有限公司廠區,剛從流水線下來的新面粉沒有進倉,直接裝上大貨車,準備運走。公司董事長許明才介紹,該公司年產面粉30萬噸以上,由于產品供不應求,很多訂單都已經排到了20天后。
劉健和許明才明顯感覺到,近幾年,銷往南方的面粉越來越多,客戶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隨著工藝的提升,我們已經實現了訂單化生產,能夠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生產不同的面粉。這樣,才贏得了南方客戶的信賴。”劉健說。
如今,北方市場趨于飽和,南方市場逐漸成為聊城面粉經濟的新增長極。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走出去開疆拓土,有的已經形成了穩定市場,擁有了當地的議價權。
流水線生產石磨面粉
利潤率高了一半
盡管聊城面粉不愁賣,但是內部競爭仍很激烈。為此,很多企業已經先行一步,開始差異化發展。
東阿縣榮康石磨面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現代化石磨面粉生產廠家,公司研發的立式石磨實現了流水線作業,生產的石磨面粉原生態、零添加,很受市場歡迎。公司總經理薄振元介紹:“13臺機器每天只能加工小麥60噸,但產品附加值卻大大提高,利潤率比傳統面粉高出50%左右。”
冠縣瑞祥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則是選擇在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以聊城小麥為原料,該公司不僅生產特精面粉,還提取加工出谷朊粉和淀粉。在加工過程中,剩余物經發酵蒸餾轉化為食用級酒精,糟液經沉淀過濾后變為了飼料,產生的廢水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經沼氣發電車間發電,再繼續用來生產面粉。
“產業鏈延伸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僅谷朊粉一項就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據國內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公司總經理劉明新介紹說。
不過,在范愛軍看來,聊城面粉產業雖然優勢突出,但是大而不強、群山無峰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依托“齊魯糧油”,做大做強聊城面粉產業可謂恰逢其時。“下一步,要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分類指導與重點扶持、整合資源與優化機制相結合,以創建‘名企、名牌、名家’為載體,強化扶優扶強政策導向,推動全市糧食產業更快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