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3-01-18 09:36:01
原標題:【史海回眸】1856年,美國133輪投票選出眾議長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1856年2月2日,晚上7時,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納撒尼爾·班克斯大步流星奔向眾議院前廳。他邁上臺階,走向議長席、落座。平穩心神之后,班克斯起身發表致辭。幾分鐘前,班克斯獲選美國第34屆國會眾議院議長。此前三天,他才慶祝完自己40歲的生日,如今開始面對當時美國政治中“最難啃的骨頭”:領導一個看上去已分裂到無可救藥的眾議院。從1855年12月3日投票開始,班克斯的當選耗時兩個月,議員們進行了133輪投票。英國《獨立報》說,133輪投票,讓人“驚掉下巴”。這樣的紀錄,也使得2023年1月7日經過15輪投票才當選美國眾議長的麥卡錫無異于“小巫見大巫”——凸顯美國的治理問題根植于其政治基因,絕非偶然。
“一場反復出現的噩夢”
第34屆美國國會的選舉完全是一片混亂。當時,民主黨控制了參議院,但在輝格黨陷入瓦解后沒有任何政黨能控制眾議院,眾議院中只有大約1/3的人是民主黨,其余的包括新崛起的共和黨與本土主義的“美國人黨”(也稱為“一無所知黨”)等勢力。南北雙方圍繞奴隸制的沖突愈加尖銳,黨派同理心已經變得過時,新問題加劇了立法斗爭。換句話說,當時的眾議院只剩下一個支離破碎的民主黨、一大群一無所知者和矢志反對富蘭克林·皮爾斯總統的反對黨。34屆國會前夕,《巴爾的摩太陽報》稱,“很難描述眾議院的準確政治面貌”。
1855年12月3日,眾議長選舉投票開始,21人參與競選這一職位凸顯當時國會的混亂及斗爭之激烈。當時主要的競爭者包括:支持奴隸制、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威廉·理查德森,反對奴隸制、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納撒尼爾·班克斯,以及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候選人亨利·福勒。班克斯來自“美國人黨”。小時候在一家紡織廠工作,為操作織布機的婦女運送線軸。因此被稱為“線軸男孩”。《紐約先驅報》寫道,39歲的班克斯是“一個英俊的男人”,舉止拘謹。
12月3日是周一,投票進行了4輪,沒有人能拿到多數票所需的113票。理查德森聲勢很盛,但很快反奴隸制的代表就在班克斯身后排起長隊。角逐繼續進行。周二進行了5輪,周三6輪,周四6輪,周五6輪,周六又是6輪,之后周日休會。美國國會的官方歷史材料稱,“就像一場反復出現的噩夢”,整個12月不斷投票、表決、投票、表決……這個月,議長票的最高得票數是84票,無法確定候選人。選舉在混亂中跨過了1855年。到1856年1月11日,已經進行了107輪投票,依然無果。
一根充斥暴力的手杖
“這不僅僅是對眾議院議長的競爭,這場斗爭將決定奴隸制是否會成為我們國家事業的北極星,眾議長選舉只是這場艱苦斗爭中的一個事件,”對于這場曠日持久的選舉,《紐約論壇報》的編輯霍勒斯·格里利寫道。
1855年至1856年的美國國會眾議長選舉身處政治湍流,奴隸制與反移民情緒毒害并惡化了當時的政治氣候。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安妮·弗里曼在其著作《血腥之所:國會中的暴力與內戰起源》中寫道,“在1856年到1859年,奴隸制問題是重中之重。因此,那些議長選舉最終非常明確,被提名人都要闡明對奴隸制有何看法。”
“血濺堪薩斯”是這場選舉最直接的背景。它也被稱為“堪薩斯內戰”,指的是1854年至1858年之間美國一系列圍繞奴隸制的沖突。沖突發生在當時未建州的堪薩斯領地和臨近的密蘇里州,各方都試圖爭奪堪薩斯的控制權,以決定它是以蓄奴州還是自由州身份加入聯邦。沖突包括持續的選舉舞弊、突襲、襲擊以及報復仇殺,對彼時美國中部的政局以及數年后爆發的美國內戰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國聯邦政府與國會試圖保持聯邦內自由州與奴隸州的勢力平衡。1820年通過的密蘇里妥協案設定了一條地理界線——凡是北緯36度30分以北的州一律為自由州(密蘇里州除外),以南為蓄奴州。然而1854年通過的法案卻推翻了長期保持南北勢力平衡的密蘇里妥協案。法案規定即將加入聯邦的堪薩斯與內布拉斯加兩地居民可自行投票選擇蓄奴州或自由州的身份。反對奴隸制的北方人認為這個法案會使原本應屬于自由州地盤的堪薩斯州搖身一變成為蓄奴州。而支持奴隸制的南方人認為,如果容忍堪薩斯成為自由州,身為蓄奴州的密蘇里州將被自由州三面包圍。
堪薩斯州無論加入哪方陣營,都有可能使美國南北雙方在國會中勢力失衡。因此,雙方為了在堪薩斯州取得人頭數的優勢,派遣了大量移民。兩派都在堪薩斯成立了地方政府。
圍繞奴隸制的沖突在此次選舉中直接爆發。“你是格里利?”“是的。”1月23日,來自阿肯色州、支持奴隸制的眾議員拉斯特與《紐約論壇報》的編輯格里利之間進行了一場簡短對話。格里利話音未落,拉斯特的拳頭已經落在他腦袋上。因為拉斯特提出一項議案想做掉班克斯,反對奴隸制的格里利斥之為“卑鄙的把戲”。當天晚些時候,拉斯特又用手杖攻擊了格里利。格里利寫文章向成千上萬的讀者保證他不會屈服于脅迫和暴力。他沒有起訴拉斯特,因為斷定一個反奴隸制的編輯無法在華盛頓的法庭得到公正審判。
一個弄巧成拙的結局
1856年2月1日,民主黨決定采用新戰略。一方面,他們放棄理查德森,改為支持一個新的眾議長候選人——支持奴隸制的眾議員威廉·艾肯,艾肯是鐵路大亨老艾肯的兒子,南卡羅來納州的艾肯縣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擁有的其中一個種植園就有700多名黑人奴隸、1500英畝土地。同時,民主黨領導人宣布他們次日將引入此前拒絕的一項議案,即以多數制來計票決定誰能當選眾議長。艾肯被認為絕對能拿到足夠票數當選。當晚,反對“廢奴運動”的時任民主黨總統皮爾斯提前祝賀艾肯獲勝。《華盛頓星報》稱,“我們認為能為艾肯先生拿到109張票,只有嫉妒才能擊敗他。”
2月2日下午,眾議員薩繆爾·史密斯提出多數制議案,議案通過,民主黨興奮難抑。當天投票到第三輪,班克斯103票對艾肯的95票,都未獲得多數票。按照新規則,決定命運的是第四輪投票。這將是最終投票,只單純比較競選人票數多少來確定誰當選,對勝者不再要求必須達到113票這個門檻。臨近晚上7時,計票結果公布:班克斯103票,艾肯100票。結果公布時,一些人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女士們瘋狂地揮舞著她們的手帕,反班克斯的人群則跺腳、咆哮、咒罵。
對于這次令人瞠目的選舉,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馬修·格林認為,部分原因在于美國憲法,憲法沒有具體規定怎么選。1856年的眾議長選舉,貌似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壓住了國會的紛爭,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對許多美國政客而言,與其說是相信選票,不如說是更相信拳頭。5年后,隨著有關奴隸制等問題的激化,美國內戰爆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