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3-09-08 09:14:09
原標題:青島4名教師獲評“省教書育人楷模”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青島4名教師獲評“省教書育人楷模”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在今年的“齊魯最美教師”和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選樹活動中,青島一中張磊、青島華夏職業學校李霞、平度市特教中心陳海燕、青島科技大學姜魯華等4名青島教師獲評“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她們當中,有的深耕課堂,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的愛生如子,悉心守護學生成長;有的致力于科學研究,“專啃硬骨頭”。她們身上集中展現了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潛心育人、無私奉獻的良好精神風貌。
張磊:
打造“接地氣”的語文課堂
語文是讓很多學生“頭疼”的學科。青島一中教師張磊的語文課卻有一種魔力,讓“語文困難生”變成學科高手。
有一年,張磊接手了一個班。這個班的語文平均分在全年級12個班中排名倒數第二。張磊從來不信“理科生學不好語文”的說法,她認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在于兩點:不重視、無興趣。針對不重視的學生,她加強知識的強化落實,加大對基礎知識的檢查力度;針對不感興趣的學生,她在增強語文課的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努力將語文課變得生動而高效。于是,語法學習變成同桌之間做游戲一般的故事填空;成語檢查將同學和老師代入其中,使得學生在哈哈大笑中輕松掌握了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別看題干挺唬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等課堂金句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半個學期后,這個班的語文成績躍升到年級第五名,而后變成了第一名。
因為業務能力出色,張磊多次開設公開課、名師開放課、城鄉交流課,先后在全國及省市優質課比賽中獲一、二等獎,主持多個國家級、省級重點課題,個人被評為全國課題“優秀實驗教師”。
“我從來不認可‘問題學生’的說法,所謂問題的背后往往是傷口,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找到這個傷口,慢慢治愈它。教育本身就像中醫一樣,往往需要疏通脈絡、一點點解決問題,而不是吃幾片止疼藥了事。”張磊說。她總是悉心挖掘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用智慧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如學生小張網課期間持續不交作業,家長已無計可施。張磊悉心與孩子交流,一步步引導孩子步入正軌,最終小張以648分的好成績考入中南大學。看到學生快樂自信地長大,有困難依然第一時間想到她,張磊覺得,這就是自己作為教師最幸福的事情。
李霞:
學生眼中的“知心姐姐”
1995年,李霞研究生畢業,入職青島華夏職業學校執教。工作的前十年時間里,她帶過三屆學生,其中有兩屆學生男生居多,調皮搗蛋是家常便飯。她經常跟學生促膝長談,效果卻不甚理想。2003年,一場專家心理健康講座讓李霞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她積極投身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并學以致用,實現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升華。
小驍是班上出名的“刺頭”。一開始,李霞主動任命他為衛生委員,督促他改變,但事與愿違。“下午衛生大掃除,老師發現你已經離開學校。我想,作為衛生委員,你在離開前一定經歷了艱難的心理斗爭……”在一次大掃除后,李霞寫下這張紙條,放進小驍的桌洞。
沒有厲聲質問與喋喋說教,李霞用一張共情的紙條,融化了叛逆少年的心。李霞很快收到了回復的紙條:“李老師,話不多說了,您就看我的行動吧!”心與心的感召和交流就這樣自然發生。李霞欣喜地發現,小驍仿佛變了一個人,課堂上不再走神,對班級事務積極熱心,主動維護班級良好氛圍。
正是這樣的教育經歷,讓李霞對心理健康知識學習著了迷,主動將積極心理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實踐,習慣性地站在學生的視角思其所思、感其所感,用真誠、尊重、接納和愛引導學生走出陰霾。漸漸地,李霞成為學生眼中無話不談的“知心姐姐”,幫助上百名學生打開了心結,甚至多次在危急關頭拯救了學生生命。她還創建了心理篩查“七步閉環訪談法”。這是一套普適于學校日常使用的危機干預方法,曾在疫情期間被推廣使用,形成對隔離學生心理訪談的基礎范本,大幅提升了當時全市心理篩查效率。
“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作為教師,李霞始終以堅定的信念點亮學生的精神之光,引領學生砥礪前行。
陳海燕:
堅持家訪守護學生成長
“父親經常說,好好做人,用心教書。”平度市特教中心教師陳海燕成長在教師之家,從小受父輩影響,在骨子里刻下了教好書、育好人的堅定信念。
陳海燕繼承了父親作為教師的一個好習慣——家訪。1996年,陳海燕剛畢業分配到平度市白埠小學,便開啟了家訪之路。放學后,她常帶著文具、水果等禮物,敲開學生家的門,與家長深入交流,給孩子真誠鼓勵。來到特教中心執教后,這里的學生情況特殊,來自不同的鄉鎮,路途較遠,即便是通訊手段十分發達的今天,陳海燕依然堅持傳統的家訪模式,足跡遍布平度市各個鄉鎮。她曾在寒冷的冬天,驅車40多公里,看望長期休學在家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也曾在豐收時節,和學生坐在金燦燦的玉米堆上暢談未來……現在,她仍然時常走在家訪路上,與家長一起守護孩子的成長。
陳海燕的夢想里一直有詩和遠方,那就是偏遠地區的孩子們。2002年9月,28歲的陳海燕被選派到貴州銅仁松桃苗族自治縣第三完小支教。當地經濟相對落后,班里很多孩子都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她就組織親朋好友捐贈,籌集衣物、學習用品等物資,價值逾萬元。她還利用節假日,奔赴松桃縣的鄉鎮學校送課、做講座,給偏遠山區帶去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此后,她又兩度參加支教活動,為偏遠地區學校、教師送去了更多先進教育教學的理念。
陳海燕愛孩子、愛教育,她也在用筆記錄著教育的點點滴滴。2020年,陳海燕創作的中國第一本縣域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紀實《和你在一起》出版,這部用淚水與滿滿的愛意寫成的作品,讓讀者每每眼睛模糊。“泛愛眾,而親仁。”陳海燕認為,愛家人是本能,愛陌生人則是能力,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她將繼續堅守這份責任,守護特教孩子成長。
姜魯華:
做“氫”潔能源路上的逐夢人
氫能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是國內外氫能行業的主要方向之一。青島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學委會副主任姜魯華教授就是該領域的一名專家。她本科、碩士均就讀于青科大。200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攻讀博士學位,后出國游學多年,于2016年回歸母校。
姜魯華深深扎根高校沃土,孜孜以求“專啃硬骨頭”。她創建了納米材料與電催化實驗室,致力于氫能燃料電池催化劑基礎和應用研究,帶領團隊開發了系列燃料電池催化劑,推進了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的國產化;發明了納米多孔金屬的電化學制備技術和溶劑熱輔助電位調制方法,開發出系列高效低鉑和非鉑催化劑。“青島作為海洋城市,在發展海洋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海水制氫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她帶領團隊率先開發了海水電池和自驅動海水制氫技術,填補了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她主持科技部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發表SCI論文18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00余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山東省自然科學學術創新獎等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為燃料電池規模化應用奠定了關鍵材料基礎。
姜魯華非常注重青年人才培養。她用自己的知識與熱情點燃學生心中的求知之火,引導學生探索科研之路。“姜老師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她的執著精神極大地激發了我對科研的興趣,激勵著我不斷向前。”目前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小李是姜魯華在青科大培養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回憶起跟隨姜魯華做科研的點點滴滴,他充滿感激之情。
俯首耕耘、甘為人梯,姜魯華為莘莘學子鋪路,為青年人才領路引航,踐行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