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3-11-23 14:34:11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雙展同啟,230余件晚期銅器、133件清至民國全形拓精彩亮相
來源:舜網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雙展同啟,230余件晚期銅器、133件清至民國全形拓精彩亮相
來源:舜網
11月22日,由山東博物館主辦的“器以載道——山東晚期銅器的古意與新義”“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藝術展”正式開展。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黃中明 攝
11月22日,由山東博物館主辦的兩大新展正式開展。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黃中明
文化因賡續而繁榮興盛,傳統因創新而歷久彌新。11月22日,“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藝術展”“器以載道——山東晚期銅器的古意與新義”兩大新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雙展聯袂開啟,展現了金石學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古人仿古、今人傳承的精神內涵。據悉,本次雙展持續至2024年3月21日。
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延常表示,本次“雙展”,是山東博物館通過梳理館內藏品和省內相關藏品,在三個月的時間內精心打造的,“雙展”通過230余件晚期銅器、133件清至民國全形拓等相關展品,全面呈現晚期銅器的種類、用途,系統展示清至民國全形拓的技藝、歷史和藝術價值,再現山東金石學蔚然成風的歷史。
全形拓:相當于為器物“拍攝全身照”
全形拓是一種將金石器物立體形態高保真地墨拓到紙張上的傳拓技法,相當于為器物“拍攝全身照”。明清時期,山東地區金石學名家輩出,特別是在全形拓技藝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形拓作為金石學家的伴手禮盛極一時,是一門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是中國拓片技藝發展的頂峰,體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與創造。
“古董·今董——山左金石全形拓文物藝術展”依托山東博物館館藏豐富的全形拓精品,分為“古物圖示之溯源”“金石契友之新寵”“器物流失之拓存”“全形拓藝之流變”四個單元,通過館藏全形拓作品及其他古籍等約70組133件,讓觀眾感受全形拓技藝的發展流變及其背后的人物內涵和藝術價值,回顧那段清末民國百年間金石學蔚然成風的歷史。山東博物館館員張祖偉表示,如今全形拓已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全形拓成為展覽的一個熱門領域,已經有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舉辦過以全形拓為主題的展覽,都取得不錯的反響,但“與他們這些展覽都著重強調全形拓技法的表現能力、藝術觀賞性不同,我們這次全形拓展是基于對山東在傳統金石學以及全形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基于全形拓是金石學的圖文文獻及金石學家金石交游媒介的基礎上而策劃的”。
張祖偉表示,本次展覽有四大看點:“一是全形拓技法表現器物的藝術性、觀賞性。二是展覽角度新穎,突出了全形拓的金石文獻價值。三是為了突出全形拓在極端情況下的文獻價值,特意設置了“器物流失之拓存”,制作了“館藏全形拓商周原器流失海外或下落不明表”,讓觀眾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其文獻價值,了解清末民國文物流失及損毀的嚴重狀況。四是本次展覽展出的全形拓,名家監拓、名家藏、名家題跋者眾多,是輔展文物,比如金石著述,也特意選擇未刊刻過的比較稀見的文獻。如清末山東政府對轄內金石資源進行調查而編寫的《山東全省金石造像墓碑調查表》,說明當時官方已經有了摸清文物家底的意識,甚至有主動保護的意識,只是時代所限,未能真正實施,是非常難得的一部文獻。再比如李璋煜的金石拓本集,有其女婿陳介祺的考釋題跋,平時亦難得一見。”
晚期銅器:古人鐘愛“復古風”
青銅器源起于史前,興盛于商周,歷來在國家禮儀、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青銅時代的落幕并沒有讓青銅器也一并淡出人們的視野,它伴隨著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歷經滄桑。從先秦時期的禮重、漢唐的沉寂,到宋元的復生與轉變,再到明清的仿古與新意,在傳承、通變、開放中不斷創新。這些器物所代表的禮樂文化、宗法制度仍然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繼承延續,沉淀為支撐中華文明發展連續性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山東博物館館藏晚期銅器涵蓋宋至民國,跨度千余年,數量眾多,品類豐富。“器以載道——山東晚期銅器的古意與新義”從晚期銅器的角度出發,通過“序廳”“仿古的執著”“新古的變革”和“集古的大成”四個單元,展出山東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館藏文物230余件,輔以場景、視頻,嘗試解讀晚期銅器背后所承載的儒家理想、祖先崇拜和文人雅趣,向觀眾展示我國晚期銅器寓古于新、守正創新的發展情況。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雙展同啟,230余件晚期銅器、133件清至民國全形拓精彩亮相
作者:錢歡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