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qū)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qū)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fā)起挑戰(zhàn),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yè)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qū)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qū)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 濱州西紙坊,黃河岸邊古村落。古時百姓多引黃河水種桑樹,用來造紙,得名紙坊。后來,不少村民沿黃河行船,以擺渡、商貿為生,攢下了家底。為了防止黃河漫灘,紙坊村自發(fā)在老村外淤筑起村臺,老村漸漸變成了景區(qū)。
2017年,黃河灘區(qū)居民遷建工程啟動,為了尊重村民的意見,村里決定采取舊村臺改造提升的方式。舊村臺改造提升是為自身擁有村臺,但不愿意搬遷的村莊提供的一種安置方式,主要是加高護坡、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
然而,西紙坊人還有自己的心結。多年來,西紙坊村村臺面積不變,人口卻在持續(xù)增加,臺子都被占滿了,沒有宅基地的村民只好飄落村外。
52戶村民集體摁手印,請求在改造提升的基礎上擴大村臺面積。擴,超過了灘區(qū)遷建的政策范圍;不擴,老百姓心結難解。擴還是不擴,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遷建部門的面前。
山東省發(fā)展改革委灘區(qū)遷建推進組四級調研員于文芬說:“他們村新筑的村臺,是占用一部分集體林地。林地是農用地,需要辦理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手續(xù)后,經有關部門批準才能建設房屋。”
濱州市發(fā)展改革委農經科科長段博稱:”一方面有原則性,一方面又有靈活性,我們的出發(fā)點是一樣的,最終取得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就是同意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淤起這個村臺。“
眼下,西紙坊村新筑的村臺即將建成,舊村臺連新村臺,這種混搭的方式進一步豐富了村臺的形式和面貌,也為留在黃河身邊的灘區(qū)群眾探索了安居的新路徑。
閃電新聞記者 李龍 濱州臺 武學聰 閃電新聞編輯 崔競文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