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2-07-13 09:18:07
原標題:守正創新,科學發展中醫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劉喜梅
“絡病理論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典范。中醫絡病學科的發展,吸引了一大批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生物學專家學者的加入,形成了以中醫為主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還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的一體化模式。這些探索和創新實踐,既豐富了傳統中醫藥理論體系,也推動了中藥產業化的發展,值得我們中醫藥人去學習和借鑒。”7月6日,在“守正創新向未來·中醫絡病研究與創新成果轉化高峰論壇”上,全國人大代表、“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院士表示。
這是一場由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河北省藥學會、河北省醫藥行業協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業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高峰論壇。會上,來自全國的中醫藥界知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齊聚一堂,以絡病理論傳承、創新、轉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為背景,共話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絡病學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典范
很多人對絡病的概念還很陌生,其實成書于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經對絡病有了記載。東漢名醫張仲景更是在《傷寒雜病論》首次提出“脈絡”,并創立了通絡治療方藥,自此開辟了絡病治療的先河。此后,清代名醫葉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之說,并創辛味通絡等治法,進一步發展了絡病治療方藥,對后世醫學產生了巨大影響。2019年,吳以嶺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獲得了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早在20世紀70年代,吳以嶺院士團隊就開始了對絡病學的系統性研究。40多年來,經過諸多專家的共同努力,終于將“絡病”這一在中華醫學史上綿延了近三千年的散落記載,整理、歸納、提煉成絡脈清晰、內容豐富的系統理論,并先后出版《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專著。現在,《絡病學》已經成為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創新教材,國內外40余所高校開設《絡病學》,新加坡、美國的醫學院還開設了《絡病學》英文課程,國內外成立了“加拿大絡病學會”“歐洲絡病學會”“美國絡病學會”“臺灣絡病學會”等多個學術交流平臺。
那到底什么是絡病呢?這要從中醫經絡理論說起。
“人的經絡系統,‘經脈’是主要路徑,存在于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脈’則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于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如果把經脈比作大江大河,絡脈就是各類大小支流,這些支流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作為人體營衛氣血津液輸布貫通的樞紐,絡脈細小而廣泛且功能獨特,一旦受到邪氣侵襲則易導致痹阻、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從而形成絡病。冠心病、中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前列腺疾病、腫瘤等,都屬于中醫學說中的絡病。”論壇上,吳以嶺介紹。
吳以嶺說,諸如腦卒中、糖尿病之類的絡病不僅病程較長,且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絡病理論則為此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該理論揭示了血管病發生、發展及治療規律,為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治療重大疾病打開了突破口。在絡病理論指導下,以嶺藥業已研制出13款創新專利中藥,每年使數億人服用受益。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倡導加快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吳以嶺院士從系統和整體的角度完善并創新了中醫絡病理論,然后在臨床當中實踐理論研發了新藥物并建立了新產業,這為各行各業特別是醫藥行業的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典范。”在全國政協常委,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院長趙家軍看來,絡病學說的完善和成果創新,推動了中西醫結合發展,既讓人深受啟發,也值得各行業學習。
張伯禮則認為,吳以嶺院士團隊在中國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系統構建了絡病理論體系,明確了該病的診斷標準、適用范圍以及現代生物學機制,又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制了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連花清瘟等通絡藥物,同時對這些藥物進行了一系列嚴格的循證醫學評價,在臨床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因此,此次中醫絡病研究與創新成果轉化高峰論壇的舉行,對如何更好地將絡病理論應用于重大疾病防治,以此服務廣大群眾具有重要意義。”張伯禮說。
中醫藥與時俱進發展,也將為現代醫學提供開創性思路
“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范。”這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對“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做出的評價。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叢斌院士看來,探討如何更好地將絡病理論和創新成果應用于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推動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用現代科學來揭示中醫藥多靶向治療疾病的機制是當務之急。
“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本質特征就是多靶向系統調節和干預,無論是單味藥物還是組方藥物都是如此。其實,藥物療效離不開四大功能,分別為調節功能、干預功能、替代功能和治療功能,中藥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正是這四大功能在同時發揮作用。也正是因為中醫藥的多靶向機制,國家在藥品管理法中規定,鼓勵具有多靶向系統性調節和干預的新藥研制。”叢斌介紹。
如何用現代科學揭示中醫藥多靶向治療疾病的機制?叢斌以通心絡、八子補腎、連花清瘟等通絡藥物為例給出了建議。他認為,這三個藥吳以嶺院士已經帶領團隊在微觀層面做了系統的研究,但還需要通過微觀的現象來揭示本質的問題。比如,從系統生物學的角度,應首先解釋清楚三個藥口服以后,在消化道微生態系統對于消化道的作用關系;第二,要將這三個藥的不同疾病模型、血清藥理學程度盡量分析清楚;第三,是進行藥物的多靶向實驗;第四,要明確這些藥靶之間的關系;第五,是通過循證證明藥物的療效。
“以嶺團隊所創立的一體化模式和經驗,也啟示我們:中醫藥的發展要不斷守正創新。中醫藥理論已經發展了幾千年,雖然古老,但不落后,很多理論還挺時尚,比如‘人和自然要和諧發展’以及中醫的整體論、系統論等。所謂守正創新,就是要不斷用新的技術、新的方法,來詮釋、證明中醫藥理論,并解決當代的問題,絡病就是如此。”張伯禮也強調,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能離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評價中藥。
張伯禮認為,用現代方法揭示中醫藥的治療機理,并在更深層次上說明它的原理,不僅僅能夠促進中醫藥的與時俱進發展,也將為現代醫學提供開創性思路。“其實,任何研究及創新成果都要敢于接受現代科學的檢驗。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我相信,中醫藥的療效成果是能夠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重復出來的。”張伯禮最后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