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8-01 08:56:08
原標題:你們的名字,我們的樣子
來源:解放軍報
仿佛推開了歷史的一扇門,消散的光陰迎面而來。
八一建軍節前夕,古樹掩映下,銀灰色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內人頭攢動。在紀念館二樓,兩面沒有任何修飾的大理石墻前,許多游客長時間駐足,仰望凝視。
這里,是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墻——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按照姓氏筆畫依次排列。
遙想95年前,多少頸系紅領帶、膀扎白毛巾的熱血志士,傳遞著“河山統一”的口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沖向起義戰斗一線。
起義隊伍中,有一位名叫夏香蘋的南昌本地女學生。1927年8月,她和其他學生干部代表一起,義無反顧地參加到那場起義戰斗中。
那時,少女夏香蘋并沒有意識到,她投身其中的這場起義斗爭,會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她更沒有想到,70年后,自己的名字會被銘刻在一面歷史的豐碑上。
名錄墻前,一名小男孩細細找尋。很快,他清澈而熱切的目光與“夏香蘋”這個名字相遇:“太姑奶奶,我是您的小太孫……”
幾年前,南昌市珠市小學的8歲男孩章子逸得知,太姑奶奶的名字刻在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墻上。這份特殊的淵源,促使章子逸成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一名小志愿講解員,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講述南昌起義英烈們的故事。
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面飄揚的旗,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起義參加者名錄電子屏幕上,新增了54個名字——
喻定孝,19歲時和父親喻清香一起參加南昌起義,21歲時和父親在戰斗中一同犧牲;陶植柳,在南昌起義的戰斗中犧牲,時年27歲……
迄今為止,有名可考的起義參加者才找到1120人,不到當年參加起義總人數的二十分之一。名錄上增加的每一個名字,都凝聚著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研究館員肖燕燕和同事們的心血。
近距離接觸歷史、回望歷史,以自己的方式和那些創造歷史的人對話交流……95年來,許多人因南昌起義緊緊聯系在一起,進行著跨越時空的接力。
1987年9月,南昌起義60周年紀念日剛過,從江西大學歷史系畢業的肖燕燕進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
南昌市中山路380號,是八一起義紀念館所在地。這里,離肖燕燕從小長大的地方很近,坐兩站公共汽車就能到。兒時,肖燕燕經常和同學到八一廣場和起義紀念館瞻仰參觀。
23歲的肖燕燕不曾想到,從建軍60周年到建軍95周年,自己整整35年的光陰,會一直與一場沒有句號的追尋之旅重合。
2萬余名南昌起義參加者中,有名可考者為數不多,其余大部分都不知姓名。留下名字的人中,許多人也生卒年不詳或找不到籍貫。銘記英雄,追尋名錄,成為八一起義紀念館一代代工作人員的神圣使命。
多少志士無字姓,英名化作萬千松。1958年,南昌起義31年后,陳毅回到南昌。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一張合影照片前,他停下腳步。
靜默站立許久后,陳毅緩緩念出了照片上人的名字——周子昆、袁國平、葉挺、陳毅、粟裕、李一氓、黃序周……
那是參加南昌起義部分同志后來在抗戰期間照的一張合影。陳毅囑咐紀念館講解員平慧珍和高若心,找來紙筆,親筆將合影上戰友們的名字逐一記錄下來,留存檔案。
95年前,一批90后和00后青年,與2萬余人一起參加了南昌起義。當年,不滿20歲的粟裕,也是從南昌起義開始了自己的征戰歷程。此后,他從一名班長成長為共和國大將。粟裕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南昌八一大橋下。
95年后,新時代的90后女操舵手葉蘊韻和戰友們,駕駛航母山東艦,馳騁大洋,在戰風斗浪中書寫青春航跡;00后空軍飛行員劉藝,作為人民空軍史上最年輕的三代機戰斗員之一,擔負起守衛祖國空天的重任;00后士兵馬峰在全軍海拔最高的駐兵點5592觀察哨,和戰友們用年輕的軀體屹立成移動的界碑……
穿越世紀,不同時空的90后00后軍人,用青春熱血擔負起時代重任,接續奮斗,傳遞著一支軍隊源源不斷的勝戰力量。
2012年夏天,一隊佩戴著學員肩章的年輕軍人走上空軍運輸機。“上崗”第一天,他們就乘坐“鋼鐵鯤鵬”飛翔千里,興奮和期待寫在這些年輕軍人的臉上。
10年過去,又一個畢業季,陸軍步兵學院新一屆畢業學員打起背包,從英雄城南昌出發,奔赴大江南北座座軍營。
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我們的樣子,這是我們的青春,這是我們的故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