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08-09 10:01:08
原標題:百年芳心,何以似火
來源:中國婦女報
從一個村莊,看到中國,從一個村莊,看到一個政黨。大羅莊是山東的一個普通村莊,是今年105歲的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宋平同志的家鄉。姜成娟的長篇報告文學《大羅莊——一個村莊與一個政黨的百年長征》,記錄了大羅莊的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對中國人民葆有永恒的忠誠,依然芳心似火的感人事跡。
■ 魯太光
大羅莊是山東的一個普通村莊,是今年105歲的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宋平同志的家鄉。這個村莊有一個紅色場館,叫本色紅色群落老黨員事跡展覽館。從2015年開始,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姜成娟已經在這里工作了7年。
初讀姜成娟的長篇報告文學《大羅莊——一個村莊與一個政黨的百年長征》(山東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會以為本書是為一個村莊做傳,為一個村莊的黨員做傳。這樣的理解,當然沒有錯,但筆者以為,這只是這本書的基礎意義。要想更好地理解這本書,或者說,更好地發掘其價值,還需更進一步。
心靈辯詰的結晶
從最原初的意義上說,這本書是作者心靈辯詰的結晶。略微熟悉姜成娟的人都知道,作為一位“80后”作家,她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已經安家省城,但為了追尋理想的人生,為了尋找理想的文學,她于2015年主動離開濟南,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本色老黨員事跡展覽館”工作,直到現在。按照我的理解,姜成娟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緣于她對當下高等教育現狀的不滿足,對當下都市生活現狀的不滿足,對當下中國文學現狀的不滿足。她的選擇有充分的理由、充足的動力。
盡管如此,我仍然想提醒讀者不要忘記其中的艱辛。其實,對于理想的追尋者而言,這個世界上何嘗有過平坦的道路。就生活與工作而言,沒有桃花源。在這里,困難和問題依然以各種形式存在。再加上人們對于她的“逆行”的無法理解,一定會促使她深深思考,有時甚至會產生心靈波動:自己當初的選擇到底值不值得?作者在書中幾次談到自己的選擇,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則是無意流露。說實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既看到了她的堅定,也看到了她的寂寞。
不過,請不要誤會,以為這本書不過是作者的心靈自傳。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敘事策略,作者是用“代入法”,通過“現身說法”向當下人,特別是青年人,提出了一個以前老作家、藝術家經常思考,現在卻鮮有人問津的大問題: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前一段時間,內卷、躺平等成為網絡上的熱詞,這些詞語的流行,是社會情緒的反映,我們不能單純地責怪年輕人不思進取、精神倦怠,而更應該追問導致這種情緒蔓延的深層原因。客觀地看,當今社會,一方面競爭加劇,一方面消費激增,在這雙重壓力下,物欲凸顯,精神萎縮,信用卡上的數字成為衡量人生的標尺。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數字恐怕增長緩慢乃至停滯。時日一久,便躺平了。
在這個背景下,這本書的意義得以顯現——這是一本寫給當代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心經”,是探討如何打破內卷、躺平困境的書。具體來說,無論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看,今日之中國,都到了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經過中國人民多年胼手胝足的艱苦奮斗,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這又反過來對精神和情感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該如何激活、升級理想、信仰?如何建設一種更加美好、向上的生活?即我們該選擇怎樣的道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姜成娟以自己的觀察和書寫,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和答案。
理想之地、信仰之地
還是回到姜成娟那里。我們上文分析過,在扎根基層的過程中,她遭遇過種種困難和不解,有過種種波動和糾結,但最終無怨無悔,在那里扎下了根。她還告訴我們,她對大羅莊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每當看到紅旗從沾著露珠的草葉間升起就熱淚盈眶。那么,是什么讓她如此堅定,如此深情,如此執著呢?
細讀全書,我們會發現,是大羅莊四代共產黨人百年來始終如一的赤誠紅心感染了她,啟發了她,教育了她,讓她覺得這片土地是理想之地、信仰之地,是一片芬芳、熱情的土地,是一片不僅可以立足而且可以再出發的土地。那么,一個問題自然而然提了出來:大羅莊的共產黨人做了什么,怎么會具有這么大的魅力,將一位“80后”作家,牢牢地吸引在這里?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姜成娟通過兩個關鍵詞結構全書:旗幟與土地。
旗幟表征的是信仰。正是共產主義信仰,使大羅莊四代共產黨員前赴后繼、流血流汗,在這里奮斗、耕耘、生活,使這里成為希望的田野。通過姜成娟的書寫,我們看到了信仰在這些樸實無華的黨員身上煥發出的力量與光彩。大羅莊第一位共產黨員宋壽田,陳堂和他妻子王相蘭,宋維運……他們的事例都相當感人。
旗幟下面是土地!土地表征的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制度,是創新。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信仰與學說的有機體,或者說,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魅力,就因為它是一種科學的學說,一種探究資本主義為何實現了物質的空前解放卻又極大地壓抑了人,特別是勞動階級生活、生存空間,導致人的異化的學說,一種力圖解決這一矛盾的學說。借用今天的話來說,共產主義就是解決內卷、躺平問題的學說。這一學說在大羅莊主要體現在共產黨人帶領村民對土地的改造、利用上。
如果將大羅莊多年的實踐連貫起來看,將其放在近代以來的中國史中看,則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更加深刻。它告訴我們,從革命時期的土地改革,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互助合作,到新時期的聯產承包,再到現在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發展之道,中國共產黨人是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借鑒的條件下上下求索,進行制度創新,在實踐中發展共產主義。
姜成娟從大羅莊,看到了中國;從一個村莊,看到了一個政黨。
大羅莊的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對中國人民葆有永恒的忠誠,依然芳心似火。正是這一點,使姜成娟在這里重新發現了歷史,并被深深地吸引。
當然,也正是這一點體現了本書的藝術特色。一般而言,以一個村莊為書寫對象的作品,往往是“內向”的,即將視角聚集在村莊內部,主要寫村莊里的人與事。但這本書卻相當“外向”,對大羅莊的書寫不僅關涉周邊地區,而且作者還設置了兩條隱藏的敘事線索:一是在百年黨史的視野中觀察大羅莊黨員的作為與村莊的發展,二是將馬克思主義學說作為理解大羅莊黨員的所作所為與村莊發展的“元理論”。
事實上,這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在大羅莊這個魯東南村莊進行的事業,不僅不是封閉的,而且是開放的,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作者還以此方式告訴我們,共產主義這顆真理的種子要想在世界上綻放出美麗、馨香的花朵來,還需要漫長的實踐與探索。而大羅莊、中國的共產黨員,正一步一個腳印走在這探索之路上。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列文論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