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2-08-19 09:05:08
原標題:最美醫生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8月17日,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2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丁仁彧、馬文義、許潤三、孫寧、張靜、周行濤、胡敏華、高琪、管向東、潘鳳等10名個人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流調專家隊光榮入選。
他們有的懸壺濟世,為中醫藥事業奉獻一生;有的數次出征,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有的潛心鉆研,為消除瘧疾作出重要貢獻;有的躬身前行,呵護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有的潤物無聲,堅守數十年為患者點燃心燈;有的扎根邊疆、守護高原村寨群眾健康;還有的激揚青春,在追夢奮斗中展現青年醫者擔當……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一輩子研究透一個病就行”
當地時間2021年6月30日,世衛組織宣布中國獲得無瘧疾認證。那一刻,已經快70歲的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員高琪熱淚盈眶。
我國曾是瘧疾流行嚴重國家,年發病人數超過3000萬。高琪回憶:“1983年,我從學校畢業時全國仍有300萬病例,我當時就有個夢想,要把這個數字降到0,這成了我奮斗的目標。”
為此,高琪曾每年夏季到農村蹲點,白天挨家挨戶進行傳染源調查,晚上通宵達旦捕蚊,甚至以自己的身體誘蚊開展傳播媒介調查和控制方法研究。近40年的研究,使高琪對蚊子了如指掌,“蚊子只要從他面前飛過,他就能判斷是雌還是雄,是什么品種。”
近十幾年來,高琪主持制定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赴全國多省指導重癥惡性瘧救治;他先后赴20多個瘧疾流行國家指導瘧疾控制和技術培訓,培訓了50多個國家的1700多名學員;他提出的消除瘧疾階段“定點清除1-3-7新模式”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中國消除瘧疾新模式”,為全球消除瘧疾貢獻了“中國智慧”。
世衛組織瘧疾顧問、國家瘧疾技術專家組組長、國家重癥瘧疾救治專家組副組長……盡管“頭銜”很多,但高琪說他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消除瘧疾。他始終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誓言,為瘧疾防治和研究作貢獻。
時隔多年,許潤三仍清晰記得他的第一例輸卵管不通患者。家住北京市和平西橋的高女士,結婚多年一直懷不上孩子。經他治療,終于圓了當媽媽的夢。她抱著孩子拜望許潤三的照片,還刊登在當年的報紙上。
許潤三1926年10月出生于江蘇阜寧,第三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婦科臨床醫生。從醫70余載,他潛心醫道,精通內外婦兒諸科,尤擅婦科疾病診療。
“我最引以為豪的,就是運用中醫成功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許潤三說。在日常診治中,不少婦女因不孕癥深受折磨,許潤三將研究方向聚焦在中醫治療優勢較為明顯的輸卵管不通導致的不孕不育上。在歷代中醫文獻中,從沒有與輸卵管阻塞相關的病名。根據現代醫學對其病理表現及臨床體征的診斷,許潤三認為此病癥與中醫的“氣滯血瘀”極為相似。他運用中醫傳統辨證和輸卵管局部辨病相結合的治療思路,在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四逆散”的基礎上加入通絡之藥,輔以理氣活血、通暢氣機、化瘀通絡等手法來治療輸卵管阻塞,治愈患者近3萬人次,為無數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婦女送去了福音。如今,這一診療方案已得到推廣和應用。
96歲高齡的許潤三,依然堅守臨床一線。他說:“看病要專注,一輩子研究透一個病就行。”
擇一事,終一生。周行濤,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從醫30余年,聚焦近視防治,幫數以萬計的近視患者成功脫鏡。
他曾用22年時間,跟蹤治療一戶角膜遺傳疾病家庭;他也曾傾盡心力,為一名近視1400度且患有憂郁癥的高度近視患者實行眼內鏡手術。他說:“我們是給人光明的,有光就有希望。”
“奉命于病難之間,受任于疫虐之際”
14次奉命出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堅守疫區奮戰300多天,組織編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管向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關鍵時刻沖得上去的“最美逆行者”。
2020年疫情突襲,管向東第一時間馳援武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駐點雷神山醫院,轉戰武漢幾乎所有定點醫院ICU、湖北各基層縣市疫情定點醫院。
一邊抗疫一邊總結,管向東組織編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為臨床重癥救治提供實戰依據;帶領團隊編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診治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推薦方案(1版)》,提供疫情重癥救治中國方案。
“奉命于病難之間,受任于疫虐之際。國有難,召必至,戰必勝!”兩年多來,管向東足跡遍布湖北、黑龍江、新疆、遼寧、云南、廣東、湖南、河南、上海、海南等局部疫情發生地,在疫區奮戰300多天。
“我是黨員,我有經驗,我先上。”面對突發疫情,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醫師張靜毅然遞上“請戰書”。
2020年1月28日,農歷大年初四。這一天,讓正在崗位值守的張靜永生難忘。“因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市里下達緊急通知,要我們立即前往威海定點收治醫院進行支援。那時大家對新冠肺炎如何治療,如何防護,幾乎一無所知。”
作為威海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組組長,張靜即刻奔赴定點收治醫院開展救治工作:短短18小時內完成醫院發熱門診擴建,解決發熱患者集中就診問題;在救治和防護物資不足的情況下,嚴把院感防控關,帶領團隊為患者提供精準的治療和護理……
夜以繼日地拼搏和堅守下,救治組爭分奪秒與疫情“搶”時間。研究討論病情到凌晨、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個盹、少喝水以減少上廁所次數……正是這種拼在一線、沖在一線的精神,確保威海圓滿完成救治任務,所有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零感染。
眼下,疫情防控趨于常態化,張靜說:“只要黨和國家需要,我依然會義無反顧站出來,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
從甲流疫情組建ICU病房,到H7N9重患的救治;從救治鞍鋼爆炸傷員,到撫順清原洪水救災,再到本溪爆炸傷員救治……哪里有需要,丁仁彧總是責無旁貸。
丁仁彧,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從醫16年救治危重患者上萬名。
疫情發生后,“80后”丁仁彧主動請纓,擔任遼寧援鄂重癥醫療隊隊長,帶領150名來自全省重癥醫學專業的醫護人員,奔赴武漢抗疫前線,接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三、四病區,集中救治重癥病人。
一到“前線”,丁仁彧就馬不停蹄地帶領醫療隊員一邊改造病房,一邊救治患者,一邊籌集重癥救治相關的耗材、設備,一邊建立“迷你ICU”,同時成立危重病人專護小組,全力救治危重癥患者。在綜合研判形勢的基礎上,丁仁彧提出實行病人分級管理,確定了救治方案:識別高危病人,早發現,早治療,阻止其由重癥轉變為危重癥;集中救治極危重癥,盡最大努力挽救他們的生命,降低病死率。他還把一線抗疫經驗帶給全國更多同行,在全國學術會議上分享新冠凝血病、ECMO救治新冠、機械通氣時機與指征等抗疫經驗。
“既然國家需要,新疆的孩子們需要,我就過來”
4歲的小宇(化名)家住新疆哈密,剛出生就被發現患有尿道下裂,這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成年后還影響生育。小宇父母得知孫寧是這方面專家,人又在新疆,一家人慕名找到了他。由孫寧主刀,團隊密切配合,很快為小宇完成了手術。
孫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外科教研室名譽主任,從醫30余年,他努力把手術做成藝術,是業界公認的“一把刀”。2021年2月,已過花甲之年的他,毅然接受院黨委委派遠赴新疆,擔任北京兒童醫院新疆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他說:“我是一名醫生,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就是幫助病人。既然國家需要,新疆的孩子們需要,我就過來。”
來到烏魯木齊,面臨的困難遠比想象的多。新疆兒童醫院前身為新疆交通醫院,近年來,這里陸續建成了兒內科和兒外科,但距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目標仍有差距。“一家兒童醫院絕非兒科強就萬事大吉了,相關科室水平都要跟上。”孫寧打了個比方,就如同一位醫生水平再高,如果沒有影像、病理、超聲、檢驗等科室的配合,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作出精準的診斷。
從醫生到管理者,身份改變也讓孫寧意識到,用心做好每臺手術遠遠不夠,大到醫院、地區醫療的發展規劃,小到財務管理、設備采購、后勤基建等工作,都得自己操心。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這位老醫生絲毫沒有退縮,緊鑼密鼓推進各項任務。他說:“希望通過北京兒童醫院10年的托管幫扶,能夠讓當地患兒實現就近就醫,讓更多的孩子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澤庫縣位于青海,平均海拔3700米,條件艱苦的“青南地區”,藏語稱之為“夏德日”,意為“高寒偏遠連鳥都難飛翔的地方”。在這片離天很近的高地草原,有一位深受牧民群眾信任的回族醫生——澤庫縣人民醫院院長、外科主任醫師馬文義,人們親切稱他為“高原好曼巴”(曼巴藏語意為醫生)。
1995年,衛校畢業的馬文義被分配到澤庫縣。初來乍到,面對的是醫療條件簡陋、語言不通、生活環境不適等眾多困難,以及當地群眾看病難看病遠、醫療服務亟待提升的艱難局面。馬文義從攻克語言關開始,一年下來,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藏語,與病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楊樂吉是澤庫縣澤曲鎮兩個孩子的媽媽,患肝包蟲病20年,2012年初病情惡化,無力承受手術費用。“是馬院長救了我,他為我做手術,這病花了不到2000塊就治好了,我們全家感謝他。”楊樂吉說。
2013年2月,王家鄉紅旗村64歲的卓瑪因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送到醫院時情況危急,剛做完當天第三臺手術的馬文義見狀,二話不說又走進手術室,經過3個小時手術,卓瑪轉危為安。
……
從醫27年來,像這樣治病救人的事例數不勝數。馬文義辦公室墻上,掛滿了藏漢雙語的錦旗。馬文義說:“只要是患者,我們就要用心解除他們的病痛!”
“愛是不會老的,它留下的是永恒的火焰”
二十多年來,背著藥箱,翻山越嶺,苗家女孩潘鳳把青春留在了苗嶺高山。
潘鳳出生于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普坪鎮戈塘村青杠林苗寨,1995年9月考入州衛校,畢業后到州人民醫院婦產科進修。進修結束,同學們紛紛選擇留城,她義無反顧回到戈塘村,一心要當鄉村醫生。
創業之初,沒房、沒錢、沒資助,潘鳳白手起家,在戈塘村租用民房辦起了村衛生室。
1999年2月24日,衛生室還未開張就接到八坎組楊大團丈夫的緊急求救,說妻子生孩子胎盤粘連,剝離不開,生命垂危。方圓二三十里,就潘鳳一個學醫的。剛進楊家就看見楊大團的家人準備用石磨壓產婦肚子擠壓胎盤,并用扁擔繞著臍帶準備用力的樣子。“第一次接生就見這架勢,當時真的被嚇壞了,趕緊叫停!”潘鳳自己處理,經過近一個小時,終于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接生。
1999年6月21日,衛生室開業。當天中午,相鄰海子鎮堡堡村石丫口組的小湛一路小跑到衛生室,請潘鳳幫妻子接生。潘鳳顧不上招呼前來道賀的鄉鄰,跟著小湛連走帶跑兩個多小時,被帶到半山腰上的一個山坳里,沒有房子沒有人,她被嚇得全身發麻:“上當受騙了,哪有在山上生孩子的。”小湛忙說:“妹妹,別怕,我怕你不來,所以一直沒敢講在山上。”原來,小湛帶妻子在山上干活,妻子突然提前臨產。最后,潘鳳在山野完成了接生。
70多歲的苗族王老太,一字不識,靠撿垃圾為生,但潘鳳待她很熱心。每次到衛生室,王老太都只要五角錢的去痛片,可潘鳳每次都要給老人檢查,她說:“老人要么發高燒,要么胃病犯了才會到衛生室找我,去痛片不僅治不了有時還起反作用。”
二十多年來,潘鳳走遍戈塘、魯溝塘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
胡敏華,第48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從事臨床護理34年,堅守艾滋病護理崗位22年,致力于對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
2000年12月,南昌市第九醫院獲批成為江西省第一個艾滋病治療中心,胡敏華成為中心首任護士長。22年來,胡敏華累計救護艾滋病患者3000多名,陪護撫慰艾友及家屬2萬余人次。
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新感染者因恐懼與絕望而普遍心生糾結,不敢告知家人,也無法向他人傾訴。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可以挽救生命的信號,胡敏華每天隨時保持電話暢通。這條“生命熱線”,挽救過一心求死的青年,支撐過瀕臨崩潰的家屬,安慰過極度恐懼的疑似患者。22年來,她的手機已儲存了1000多位患者的電話。她還牽頭創辦“溫馨家園”抗艾志愿服務團隊,發展志愿者近千名,累計志愿服務群眾10萬余人次。
用自己的一生做燈芯,為患者點燃心燈。胡敏華說:“愛是不會老的,它留下的是永恒的火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