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2-08-22 10:31:08
原標題:商業銀行碳賬戶的實踐探索與政策建議
來源:金融時報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我國碳減排兩階段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和落實,一方面彰顯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積極應對氣候和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更是對中國在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上提出新的要求。
氣候變化問題關系人類共同命運,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重而道遠,迫切需要金融加大支持和服務力度。作為我國金融業主體,商業銀行不僅應加大對節能減排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在終端消費市場也有著廣闊的服務空間。一段時間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探索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所謂的碳賬戶,其主要功能是記錄行為主體依據國家碳排放計量標準,將生產或生活中的碳排放進行量化的結果。碳賬戶將用戶日常碳減排行為進行量化,嘗試與金融服務掛鉤,有助于增強全民綠色消費意識,豐富金融服務場景,助力如期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下一步,應逐步完善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制度安排,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創新和豐富支持碳減排的產品和服務。
碳普惠制與碳賬戶的理論基礎
從理論研究的視角來看,有效推動社會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達到碳減排目的的機制安排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匯市場、碳稅機制和碳普惠制。現階段,生活和消費習慣正逐漸成為影響我國碳排放量及資源消耗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的《2020 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如果采用基于消費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法計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碳排放都與家庭排放有關。
因此,自2015年“碳普惠”概念提出以來,作為聚焦生活費領域的一種新型減排機制,碳普惠制的探索實踐逐步興起,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展開關于碳普惠制的實踐探索,學術界對于碳普惠制的理論研究也逐步豐富。碳普惠制是為個人、家庭和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為賦予價值而建立的激勵機制,以達到鼓勵個人及企業自愿踐行低碳,對資源占用少或為低碳社會創建做出貢獻的個人、家庭和企業予以激勵,利用市場配置作用達到公眾積極參與節能減排的目的。其核心邏輯在于從消費端出發實施碳排放管控,再到生產端,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碳中和。而這種針對個人和家庭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的自愿減排制度設計,是碳普惠制的重要實現方式,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設立個人碳賬戶。
伯吉斯等人研究發現,家庭排放高于平均水平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出于生活方式的原因,與收入無關,這意味著從消費端為切入口控制個人、家庭和企業的能源消耗量是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公認的最有效方式;然而很久以前,國外學術界就對碳交易展開了研究,弗萊明首先提出了個人碳交易的概念,并認為進行個人碳交易是減少家庭層面碳排放的新方式;貝茨等人主張政府免費或低價出售碳配額,在個人購買汽油等能耗產品時同時扣減,由個人自主交易;福西特主張個人碳排放權應該免費,而且隨著國家碳預算的減少,配額也將隨之減少。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碳賬戶的應用尚停留在試點階段,我國學術界對于碳交易及碳普惠制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在碳賬戶的建立和應用上缺少完善系統的體系和辦法。因此,碳賬戶作為碳減排的有效手段和對碳普惠制的關鍵載體,大力開展對其運營模式的研究至關重要。
推行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的重要意義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各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肩負起實現社會經濟綠色健康發展的重任,企業及個人也在社會環境長期變化中不斷變革。簡單來說,商業銀行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全民綠色消費意識。“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旨在引導我國及世界各國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應積極發揮碳減排工作中積少成多的力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碳賬戶作為工具,將用戶生活、生產場景中的碳減排行為換算為銀行專門賬戶中的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可用于換取相應權益,引導用戶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消費理念,增強全社會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意識,最終通過改變客戶消費習慣影響市場上生產者行為,實現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全面碳中和。
(二)有助于銀行及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改變了企業碳排放義務與權利,也影響企業資源價值和資產價值。世界各國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政策、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針對企業的碳賬戶加深了這種影響,進而促進企業轉變發展模式、提升綠色業務占比。碳賬戶作為載體,探索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碳減排核算可計量、可驗證,在引導用戶的同時將對銀行形成無形約束,進而促進銀行優化產品和服務,在業務發展中逐步降低碳排放,使各類經營管理行為更綠色低碳。
(三)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務場景。碳賬戶作為入口,與相應的金融服務權益掛鉤,利用碳積分兌換相應禮品及金融服務權益,激勵用戶歸集相應的金融業務和行為數據,使得商業銀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戶生活、消費、出行等各方面的習慣和行為。一方面,開拓用戶營銷服務的新場景,進而促進商業銀行吸引更多新的客戶,活躍存量客戶;另一方面,掌握用戶與碳減排相關行為數據還將使商業銀行更好地了解客戶,利用這些“碳信息”刻畫出精準用戶畫像,幫助銀行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總之,作為一種金融服務創新,商業銀行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將金融服務與用戶行為在“雙碳”戰略目標下進行鏈接,既有助于在全社會宣導綠色低碳理念,也有助于進一步豐富自身金融服務場景,拓展新興領域金融業務,增強現有用戶黏性并獲得新的用戶。
國內外關于碳賬戶的具體實踐
在“雙碳”戰略目標的引領下,圍繞企業及個人碳賬戶的金融創新不斷涌現。研究分析國內外關于個人及企業碳賬戶的實踐經驗,學習借鑒其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有助于充分發揮碳賬戶在加速綠色金融發展、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正在試行建立碳賬戶,依靠碳積分制度量化個人及企業的碳減排行為,鼓勵消費者加入綠色低碳生活行列。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推出個人碳交易計劃,為每一位“碳信用卡”使用者配備一定碳額度,在購買汽油等能源時進行相應抵扣。同年,日本開始逐步落實“環保積分”制度,用戶在購買環保家電或使用低碳出行方式時便獲得一定積分。隨后,美國上線Joro 應用程序,以問卷調查形式記錄企業及個人在日常經營和生活中的碳排放量。2011年,韓國光州銀行向公眾家庭發放“碳銀行卡”,用于記錄客戶在過去半年時間內的自然能源使用情況,若使用量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則給予相應積分獎勵。
從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實踐來看,與碳賬戶有關的產品和服務大致上有兩類,一類是個人碳賬戶,一類是企業碳賬戶。2018年,浙江省衢州市在全國首創銀行個人碳賬戶,通過挖掘銀行賬戶系統蘊含大數據,從多個維度折算個人綠色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2021年,衢州推進碳賬戶體系建設,衢江農商銀行拓展碳積分的價值應用,量身定制“點碳成金貸”,并根據客戶碳積分水平劃分客戶等級,提供具備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上海首部綠色金融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中,也明確提出探索建立個人和企業碳賬戶。2022年來,我國多家商業銀行加快個人碳賬戶探索。2022年1月,山東日照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隨后,中國建設銀行也在手機銀行設立“碳賬本”板塊。2022年4月,“中信碳賬戶”上線,通過用戶授權自動采集個人低碳行為數據,累計個人碳減排量。在企業碳賬戶方面,浦發銀行在2021年11月推出適用于企業的碳賬戶體系,企業在該行辦理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業務,可形成對應的碳積分。2022年6月,北京銀行發布“京碳寶”企業碳賬戶,探索“綠色投融資+數字人民幣支付”組合服務方案。總體來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碳賬戶,都與相應的金融服務掛鉤,在額度、利率、期限、流程等方面享有一定優惠。
此外,我國許多商業銀行雖然尚未設立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建立完善的“碳積分”制度,但部分銀行從提倡綠色低碳生活的理念出發,以支持綠色消費為核心切入點,抓住零售業務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出以“綠色”為主題的金融產品;還有銀行針對企業客戶,推出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核證自愿減排量質押貸款及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服務相關行業和企業從高碳向低碳業務轉型。
我國碳賬戶發展面臨的難點與挑戰
對比國外碳普惠機制的具體實踐可以看出,我國碳市場建設起步較晚,尚未成熟,碳體系構建尚未完成,商業銀行碳賬戶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從實現碳賬戶可持續發展目標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碳賬戶在制度安排、積分核算、信息采集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實踐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碳賬戶如何開立,尚無相應的制度辦法可以依照。建立一套完善的碳賬戶運營體系和可行的制度辦法,需要國家戰略指引和相關部門鼎力支持。現階段我國各互聯網平臺和商業銀行碳賬戶發展水平良莠不齊,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規范其運營流程。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由于碳賬戶開立和碳積分兌付標準不一致而引發信任糾紛,也可能因為標準不一導致用戶逆向選擇,對于拓展碳賬戶應用范圍、推動碳賬戶用戶增長較為不利。同時,由于缺乏嚴格的法律約束,碳賬戶在運營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大量個人信息流失、企業經營數據泄露等問題,威脅用戶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
(二)碳減排行為如何計量并轉換為碳賬戶積分,缺乏具體標準。統一合理的碳積分核算和兌付標準,是保障碳賬戶公信力的重要基礎。從現階段我國各商業銀行碳賬戶的實踐中看,同樣的綠色低碳行為在不同平臺上對應不同的碳積分,這將導致碳評價體系缺乏專業性與可比性,用戶對碳賬戶的信任度和使用熱情將可能降低。同時,不一致的評價標準也將帶來惡性競爭,商業銀行為了擴大用戶群體將制定積分較高的積分轉換和權益兌換規則,導致碳市場失衡。此外,在綠色金融管理方面,不同地區對同一企業或項目的綠色屬性認定標準存在差異,也將制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服務、支持綠色產業發展進程。
(三)碳減排數據采集困難,來源不夠全面。碳賬戶的運營,需要收集記錄用戶在企業經營和日常生活的碳減排行為并量化為一定碳積分。但在現實實踐過程中,這些減排行為發生的場景較為分散,平臺面臨著數據歸集、處理和隱私保護兩方面難題。在數據統計方面,如果沒有實現不同平臺間的信息共享,就難以有效降低數據采集成本,完善數據統計范疇。從企業端來看,碳信息共享是金融部門有效識別綠色低碳項目和企業以及開展環境效益核算的重要前提;從零售端來看,分散在不同平臺的碳積分難以實現互通、權益無法互享,為個人碳賬戶的推廣增加難度。在隱私保護方面,碳排放數據采集與信息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沖突,如何在隱私保護與數據應用之間找到平衡是未來我國碳賬戶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碳賬戶僅在小范圍試點,尚未被社會公眾所了解和接受。現階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推出綠色金融產品、開展綠色金融服務,但低碳減排項目常常跟隨政策導向,不具備高回報率屬性。對企業客戶而言,轉換綠色發展模式往往伴隨新產品開發、業務推廣等高昂成本,而碳平臺相關優惠尚不足以補貼這些額外的成本增加,且受到碳積分使用場景匱乏的限制,很難吸引企業客群。對個人客戶而言,居民對商業銀行個人碳賬戶認識度不高,在社會層面的普及率較低,同時各平臺積分兌換政策力度不大,激勵作用達不到預期效果。
未來,我國在加快邁向“雙碳”戰略目標的同時,應采取進一步措施,完善與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相關的制度安排,鼓勵商業銀行與社會公眾更多參與碳減排行動,進而加快構建面向全社會的碳普惠體系。
關于發展商業銀行碳賬戶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圍繞個人和企業碳賬戶開展綠色金融創新,開始發揮碳賬戶在碳普惠工作中的正向效能。針對現階段我國碳普惠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努力,激發碳賬戶在金融場景、金融產品創新中的作用與價值,更好地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
(一)完善制度建設,加大碳普惠制發展的支持力度。碳賬戶承載著大量的數據信息,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則能夠標準化碳交易的規則和流程,保障碳賬戶平臺長期合規運營。因此,國家層面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整合各碳賬戶平臺,明確個人及企業參與碳積分的權利與義務,適時制定銀行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相關的制度,明確碳賬戶運營機構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營規則,嘗試推出銀行碳賬戶全國團體標準,為銀行業發展碳賬戶提供支持和參考。與此同時,我國應在政策導向上繼續加大對綠色金融企業及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資金向綠色低碳領域偏移,增強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考核比重,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方式,充分發揮我國財政資金引導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正向導向。
(二)統一積分規則,支持和保障碳賬戶可持續發展。碳賬戶積分規則的標準化意味著碳賬戶平臺的專業性、科學性、合理性,是其拓展用戶使用量、增加用戶黏性的前提條件。我國金融管理部門應適時研究分析國內外現有的個人及企業碳減排量折算方法,探索出一套理論扎實、行之有效的折算標準。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力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碳減排成果的科學計量、碳積分數據同業可比,減少各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維護碳金融市場穩健發展。此外,在企業、項目、個人行為的綠色屬性認定上,我國也應加快建立統一的評定劃分標準,大力支持并推進商業銀行綠色金融試點工作,在部分領域先行探索綠色低碳相關規范,為制定國家標準提供實踐經驗。
(三)優化數據采集,拓展場景應用,實現碳數據安全共享。在數據采集方面,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數據價值,同時加大對個人消費、企業經營等行為數據的保護,不斷提升數據安全管理能力,切實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此外,為擴大碳賬戶數據統計范圍,全面涵蓋綠色低碳場景及行為,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建立碳賬戶數據互通機制,形成數據互補、場景整合。在數據應用方面,商業銀行應充分挖掘并豐富個人碳賬戶的相關應用,將用戶衣食住行用等多種場景納入,豐富碳賬戶在零售金融端的切入口,并增加碳積分的使用范圍,匹配盡量多樣的金融服務權益,真正實現社會公眾自主選擇、碳賬戶激勵下的綠色低碳生活美好愿景。在數據共享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快建立碳數據共享機制,盡快形成有序的數據共享與流轉體系。同時明確數據使用過程中的權限邊界,在法律框架下實現數據價值性與隱私性的平衡。
(四)加大宣傳力度,激勵公眾踐行綠色生活理念。我國碳賬戶實踐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碳賬戶平臺的建立和運營成本較高,如果依靠財政補貼難以支撐長期高昂的運營成本,且會給國家財政帶來一定壓力。因此各平臺應充分借助市場化手段獲得長期穩定現金流,引導社會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轉移。針對現階段部分企業綠色轉型門檻較高且難以較快實現,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企業碳賬戶,借助碳賬戶相關數據,更好地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強與銀行合作,發揮銀行企業碳賬戶的積極作用,加快碳普惠機制和體系建設。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持續地向全社會普及碳賬戶的作用和權益,吸引和鼓勵更多公眾參與,形成規模效應和口碑效應,最終達到通過激勵個人及企業碳減排行為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目的。
從長遠看,我國還可以探索推出個人碳配額,為每個公民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權,儲存在個人碳賬戶中,作為個人的碳排放配額。個人在購買汽油等能源時將扣除碳配額,未使用的碳配額可利用碳賬戶進行自由交易,從而實現強制性減排市場、自愿性減排市場和碳普惠交易市場的有機統一。
(第一作者為秦農銀行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