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08-25 06:49:08
原標題:中國農大學子:田間地頭走“硒”望之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場開在村頭的農業技術研討會。
“生物納米硒是什么?有什么優勢?”一雙雙渴求了解的眼睛望向徐巧林。
徐巧林是中國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同時也是京硒子研究生創業創新團隊(以下簡稱“京硒子團隊”)負責人。生物納米硒正是京硒子團隊研發出來的。
“生物納米硒不僅安全性高、活性強,而且在生物體內吸收轉化效率高,在全國各個示范基地的應用效果很好。”徐巧林介紹說。
8月10日,一場關于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的探討會在山東省淄博市石馬鎮橋西村舉行。作為今年中國農業大學暑期“三下鄉”團隊,京硒子團隊連續走訪淄博市博山區石馬鎮橋西村、博山鎮上瓦泉村。4名農業學子在金針菇栽培大棚內查看作物長勢、在草莓溫室講解肥水管理,延續京硒子團隊與博山富硒產業的5年之緣。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健康中國等系列政策“重點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等問題”。“作為一個72%國土面積缺硒的農業大國,我國有超7億人口需要補硒,發展富硒功能農業是實現健康中國的‘硒’望之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郭巖彬教授介紹說。
技術是富硒農業發展的基礎,沒有技術支撐,市場前景再好也無法實現富硒農業的健康發展。2013年,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態與功能農業實驗室國家公益性項目——優質高效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落戶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次年,剛剛考入中國農業大學的徐巧林加入富硒農產品關鍵技術研究團隊,來到上瓦泉村開始了科技扶貧的第一站。
“上瓦泉村位于博山鎮南部深山區,地處博山、沂源、萊蕪三縣市交界處,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徐巧林介紹說,2009年以前這里一直以糧食作物為主要種植品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900元。
2015年,徐巧林牽頭成立京硒子團隊,在包括上瓦泉村在內的博山區開始了長達5年的富硒糧食、蔬菜、水果等種植技術的培訓和指導。
團隊成立后,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如何解決我國富硒農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富硒區土壤硒有效性差、富硒農產品中硒含量不穩定,以及缺硒區缺乏安全高效的硒營養劑及富硒生物轉化技術問題。
為了破解難題,團隊研究了不同土壤背景、30余種作物對硒的吸收和轉化規律,運用前沿的生物納米硒合成技術,研發出針對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等不同作物類型、不同土壤背景專用的富硒營養液系列產品。同時創建配套的精準化施用技術,形成20多個因地制宜的富硒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用于生產安全、優質的富硒農產品,為特色農產品品牌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徐巧林介紹,如今京硒子團隊已經掌握了土壤硒活化技術、作物硒含量穩控技術、生物納米硒發酵工藝三項以生物納米硒為核心的關鍵技術。
“我們的生物納米硒的10噸發酵工藝,一條生產線每天可滿足1萬畝農田的用量,而且安全性比有機硒高10倍,比無機硒高100倍。”徐巧林驕傲地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盡管如此,在農業科技領域,科研技術的成功往往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富農產業才是最終目的。而橫在兩者中間的難點之一就是技術推廣。
事實上,在團隊開始推廣富硒技術時,村民們并不買賬。“村民傳統種植觀念相對守舊,對硒元素根本不了解,種地不施用化肥、農藥,還要達到富硒標準,老百姓覺得難度非常大。”徐巧林說。
為了讓村民接受這一新事物,團隊率先建立5個富硒有機草莓種植試點。有了的團隊技術加持,草莓硒含量達到32-51微克/千克(這是以往種植技術的15-20倍)。
事實勝于雄辯,當年種植試點創造了每畝收入7.5萬元的奇跡,5個試點種植戶對收入非常滿意,全村村民發展富硒有機草莓大棚的熱情迅速點燃。
在京硒子項目的帶動下,上瓦泉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1.5萬多元,村集體收入由2萬多元增長到現在的100多萬元。上瓦泉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有機富硒專業村,生產的富硒有機草莓、富硒有機韭菜成為博山區的地理標志產品,成為全市率先依托富硒農業化貧為富的示范村。
如今,再度來到上瓦泉村,徐巧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團隊在這里采用生物納米硒富硒技術發展富硒糧食、蔬菜、水果等種植已有5年,對這里有深厚的感情;陌生是因為每一次來都看到這里變了個樣兒。”徐巧林說。
“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富硒功能農業國家項目和京硒子團隊落戶以來,村里全力打造中國富硒農業示范區,富硒農業發展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上瓦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金成說。2017年12月,這位帶領村民致富的書記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
隨著技術的成熟,京硒子團隊并沒有把目光只停留在博山。
2018年,在深入調研后,徐巧林把先進技術帶回了自己的老家湖南。被譽為“中國硒鄉”的湖南桃源村民守著富硒土卻難以生產富硒糧。京硒子團隊在這里建起千畝級的示范基地,使當地水稻硒含量提高5-10倍,每畝增收超2000元,村民在看到效果后更是紛紛加入。“最終我們發展富硒水稻種植3萬畝,實地指導300余戶,帶動100余戶脫貧。”徐巧林說。
不止如此,京硒子團隊還在全國13個省24個市縣進行全面的產品推廣和免費技術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王雯說:“農學青年在實踐中既培養了知農愛農情懷,又在服務三農中擔起了強農興農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解民生之多艱’的農大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