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2-08-24 22:05:08
原標題:青島即墨:“非遺”花邊 助推鄉村振興
來源:中國日報網
8月23日,山東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的王培霞正“揮舞”著手中的針線繡出花邊的雛形。走進王培霞的“即墨花邊工作室”,仿佛打開了一家花邊博物館,茶杯墊、沙發抱枕、桌布……所到之處,滿目琳瑯的花邊作品令人嘖嘖稱奇。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婦女在手工編織“即墨花邊”。 (攝影 張濤)
有2000多年歷史的即墨花邊,是一項優秀的民間傳統抽紗工藝,因其針法工藝獨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國際市場被譽為“抽紗行業的妙品瑰寶”,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墨區開設“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鎮(村)花邊加工站,將即墨花邊初級手工產品的生產、加工全部下放到鎮(村)花邊站,全區500余家從事花邊加工的業戶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因精湛的手工藝術之美,即墨花邊產品出口歐美、中東及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是鎮(村)花邊加工站之一,據該站點的負責人王佩霞介紹,位于即墨區的青島國華工藝品公司把花邊訂單和圖樣分派到村里,最多的時候每批訂單有幾百件。村里的花邊手藝人根據圖樣進行制作,按件掙取加工費。除了常規的臺布、床上用品,目前還有福字等創新產品,一個手藝純熟的手工藝人一天能制作兩個福字,完成首批樣品每天能收入五、六十元。多年來,王培霞幫助周邊15個村莊近1000余人再就業,一年制作花邊上萬余件。
“這是紙花,繡出來后是鏤空的花紋,還有布花,繡出來后就和古時候的繡品一樣。通常工廠先將圖樣分解成若干小塊,交由繡娘們繡制。全部小塊樣子編織完成后,按原圖樣連接起來,然后將紙花和布花拼鑲加工,再經整修 、燙平等處理后,就成了即墨鑲邊。”王佩霞回憶說,以前農村農閑時,幾乎家家婦女都繡,自己也是在小時候跟著母親學會的,一晃已經30多年了,這份工藝承載的不僅是童年回憶,還有一份母女親情和傳承在里面。
談起即墨花邊的歷史文化價值,王佩霞打開了話匣子。“完成一幅即墨花邊產品,需要用到鎖、編、織、纏、拉、露、鑲等20多種紙花工藝、鎖燈籠扣、織密布、擱邊、絞柱等50多種布花針法以及插花、行梗、納底鎖邊等24種刺繡針法,產品要達到平、薄、光、齊、勻、凈的工藝技術要求。”藍大姐告訴記者,優秀的花邊產品圖案虛實照應、和諧統一,而且左右對稱、層次分明、色澤清秀、有強烈浮雕的藝術效果,因此即墨花邊在國際上享有“抽紗瑰寶”的美譽。它繁復的工藝針法也成為即墨民間傳統藝術的代表。
“編制花邊不費眼睛,深受老年人喜歡,現在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王培霞說。即墨花邊從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經過十幾道工序,其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嚴謹,全部由民間藝人手工編織而成。幾十年來,雖然花邊產品的品種及圖案不斷推陳出新,但手工編織這一獨特技藝從未改變,從而使即墨花邊的編織及生產很好的保持了它本真性。
2011、2012、2016年,即墨花邊手工編織工藝分別入選即墨區級、青島市級、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1年6月,作為魯繡的一種,即墨花邊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8月23日,在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的青島國華工藝品公司的抖音直播間里,女主播在向網友介紹即墨花邊的歷史。 (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婦女在自家炕頭上手工編織“即墨花邊”。(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一名婦女在編織“即墨花邊”。(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一名婦女在手工編織“即墨花邊”。(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婦女在手工編織“即墨花邊”。(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一名婦女在編織“即墨花邊”。(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婦女在手工編織“即墨花邊”。(攝影 張濤)
8月23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即墨花邊工藝室”拍攝的“即墨花邊”局部。(攝影 張濤)
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一名婦女在手工編織“即墨花邊”時,進行“線頭索口”。(攝影 張濤)
【責任編輯:邵冰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