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9-14 10:23:09
原標題:十年護海:提升群眾臨海親海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十年護海:提升群眾臨海親海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 文雯
海洋,無與倫比的生命搖籃,也是資源的寶庫,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
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是關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和海洋強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使命和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十年來,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陸海統籌不斷加強、綜合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行動和方法也在不斷深化。
從陸地到海洋:陸海統籌,制定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路線圖”
今年6月,一份“2021年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
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趨好。一方面,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實施監測的海灣、河口、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
這是我國十年來持續不斷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果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治理好水污染、保護好水環境,就需要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
這個新的治理之道就是陸海統籌,以頂層謀劃、源頭控制,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生態環境部應聲而動,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將陸海統籌的理念與方法,體現在治理體系上,落實到治理行動中。
完善海洋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研究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編制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
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聯合農業農村部印發實施《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與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實施《全國海洋傾倒區規劃(2021-2025年)》。
有了頂層設計,還需要具體落實。海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里,根子在陸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說。
入海排污口是陸海協同治理的重要節點。一場史無前例的渤海入海排污口摸排工作,生動展示了陸海統籌治理的有效性。
2019年,沿著3600公里的渤海海岸線,生態環境部用無人機遙感、人工徒步排查、專家質控核查等“三級排查”的方式,全面摸清了渤海入海排污口底數,共發現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個,探索構建了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的工作模式,為渤海環境質量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和山東省煙臺市作為試點城市,全面推進入海排污口的監測、溯源和整治工作,重點工業直排海污染源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2021年,作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一環,渤海入海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工作全面深入推進。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化排污口設置和管理改革的重大舉措。
積跬步之功,致千里之勝。通過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整治等各領域將近4年的努力,海洋環境的陸海協同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從渤海來看,綜合治理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環渤海地區10個劣Ⅴ類入海河流國控斷面全部消劣,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82.3%,高出73%的目標要求9.3個百分點,《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有明確時間節點的30項目標任務均已高質量完成。
從全國來看,與2015年相比,2020年入海河流水質Ⅰ類—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26.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21.0個百分點;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77.4%。
從海岸到海洋:整體保護,落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任務書”
站在福建省寧德市海岸邊,不遠處,一大片新型養殖設施漂浮在海面,形成了一個個整齊的“田字格”。
但是,在幾年前,這里卻是一片混亂:廢舊養殖泡沫和木板等海漂垃圾到處漂,養殖海域富營養化嚴重。
2017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點名要求整改。
2018年,寧德市啟動實施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大力探索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新模式。
如今,寧德市海洋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海洋生態環境最為挑剔的“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頻繁出現在寧德三都澳和沙埕港海域,“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景象逐步呈現。
寧德的實踐經驗證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必須堅持治理與監管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并舉。
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海洋保護地建設,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有海洋自然保護地145個,總面積約790.98萬公頃,海洋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鞏固。各有關部門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貫徹落實“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保行ПWo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重要灘涂、河口、鹽沼、自然海岸等區域。
持續加強海洋生態修復恢復。各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積極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等重大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十三五”期間累計整治修復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2.3萬公頃。
同時,堅持嚴格監管、壓實責任,健全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
下轉二版上接一版
在中央層面,按照機構改革精神,逐步完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海警等涉海部門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分工負責和協同配合機制;在海區層面,組建3個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統籌負責流域海域一體化監管;在地方層面,均重新組建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機構,浙江、山東、廣東、海南等地探索建立以海灣(灣區)為基礎單元的常態化監管體系。
壓實地方管海治海主體責任。將海洋生態環境問題作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查實海南省儋州市?;◢u填海項目督察整改不力等一批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典型案例。組織開展近岸海域水質考核,加快“互聯網+非現場”監管等新技術手段應用,持續加大入海排污口、海水養殖、圍填海等重點關鍵領域監管力度。
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生態環境部持續組織開展“綠盾”強化監督,構建全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中國海警局、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共同開展“碧海2020”和“碧海2021”專項執法行動,強化監管與執法聯動,查處一批海洋工程、海砂開采等領域的大案要案。
珍稀瀕危物種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重要指示物種。
近年來,我國通過嚴格管控圍填海,推進海域、海島、海岸線和濱海濕地生態修復,逐步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為我國海洋珍稀瀕危物種的種群和棲息地恢復提供重要保障。
2020年—2021年,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潿洲島—斜陽島和三娘灣—大風江口海域,就發現布氏鯨出現點位93個,識別布氏鯨44頭;發現中華白海豚出現點位73個,識別中華白海豚126頭。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些海中精靈比人類更早享受到海洋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幸福感。
從海灣到海洋:美麗海灣建設成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
海灣猶如鑲嵌在藍色蜿蜒海岸上的璀璨明珠,是濱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保護的重地、親海戲水的勝地,是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牛鼻子”,也是不斷滿足公眾臨海親海獲得感幸福感的主戰場。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統籌謀劃,將美麗海灣建設納入美麗中國建設的整體布局,作出了“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戰略決策部署。
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在全國劃定283個海灣(灣區),“一灣一策”精準部署每個海灣的重點任務措施。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以不同形式印發了省級“十四五”規劃,因地制宜、梯次推進“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建設,國家、省、市、海灣上下貫通、分級治理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青島靈山灣、秦皇島灣北戴河段、鹽城東臺條子泥岸段、汕頭青澳灣、福州濱海新城岸段、深圳大鵬灣、溫州洞頭諸灣、大連金石灘灣等美麗海灣優秀(提名)案例引人關注。
他們有的系統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和海灣綜合治理,有的在入海河流治理、岸灘環境整治、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濱海生態修復、親??臻g打造等方面大膽創新實踐,形成了很多好的經驗做法和模式,為各地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示范。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入選案例,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的金石灘海灣,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親海品質為核心,多措并舉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全面開展生態修復,累計投資3000余萬元實施黃金海岸海域海灘養護和景觀修復工程。淘汰關停對生態環境存在嚴重影響的落后產能項目31個。開展非法養殖捕撈專項清理工作,清理浮筏900余臺、清退養殖海域面積73公頃。投資8000余萬元建成金石灘污水處理廠,全域實現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率達到100%,全部達標排放,區域海水水質穩定保持優良。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諸灣加強海島整體保護,實施“小島遷、大島建”工程,實現“退人還島”,完成大瞿、南策整島搬遷,釋放海洋生態岸線13.3公里。推進典型生態系統保護,種植百畝檉柳林、千畝紅樹林、萬畝海藻場,打造全國唯一“南紅北柳”生態交錯區。建設南塘灣濕地公園,形成河海交匯生態緩沖帶24萬平方米。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啟動破堤通海工程,重新打通隔絕14年的海水通道,為甌江口海洋洄游魚類“讓路”。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灣率先構建“海域—流域—陸域”海灣環境監測監管制度體系,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海洋、海事、海警、海監等五部門共同簽署《海陸統籌生態環境治理合作備忘錄》,在多項海上專項執法及生態應急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構建可視化、多維度的動態監測智慧系統,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生態環境監管網絡。經過多年努力,大鵬灣美麗海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其中70%達到一類標準,灣內28條入海河流、89個入海排口水質全部達標。魚類、甲殼類、頭足類、貝類等游泳生物超過190種,藻類等浮游植物超過130種,蜂巢珊瑚等珊瑚超過60種,重點珊瑚分布區活珊瑚覆蓋率達到50%,成為近海生物多樣性資源的重要分布區。如今,大鵬灣已成為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休閑的首選之地。
對于未來,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指出,“十四五”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將以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以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核心,聚焦建設美麗海灣的主線,更加注重公眾親海需求,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提升公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加注重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以海灣(灣區)為重要單元和行動載體,以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陸海統籌推進海洋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更加注重示范引領和長效機制建設,強化“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示范引領,建立健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