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2-11-04 09:53:11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4日訊 11月4日,《人民日報》17版以《讓更多新技術滋潤沃野田疇(話說新農村)》為題,點贊山東濱州加強農業實用科技創新,讓農民用上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農產品。以下為報道原文:
今年秋收,山東濱州農民張榮青收獲兩份喜悅。大豆收割機與玉米收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交替作業,看著黃澄澄的玉米、圓滾滾的大豆顆粒歸倉,張榮青感嘆:“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農機農藝跟得上,復合種植讓咱種糧人更有賺頭。”
穩玉米、擴大豆。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示范推廣的第一年。這一方式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種植潛力,不僅為保障玉米產能、增加大豆面積提供了新途徑,也為農民增加收入拓展了新空間。
事實上,間種套作在農村有著悠久傳統。過去,由于傳統種植技術不到位,既費工費力,效益又不佳,農民積極性不高。如今,品種更新了,服務到位了,機具配套了,復合種植的規范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民的種植熱情看漲。數據顯示,16個省份1047個縣共4萬多家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今年秋糧生產,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500多萬畝。這也再次證明一個道理,新技術、新模式要真正在田里扎下根、結出果,必須讓廣大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見到效。
新技術推廣,要讓農民在種植過程中沒有后顧之憂。從推廣實踐看,凡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進效果好的地方,從播種到出苗,從植保到管護,科研、農機、農藝等部門協同推進,全周期都有技術專家跟蹤指導。專家服務團進村下田手把手教,“云問診”線上點對點指導,既尊重科學規律,又尊重農民意愿,良種良法配套,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后顧之憂解除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出來了。
新技術推廣,要讓農民在種植過程中有賬算、能增收。廣大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讓他們接受新經營方式、新種植技術的前提,是全鏈條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從種植環節看,要從政策和經營兩方面著手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強化政策供給,健全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與此同時,聚焦關鍵薄弱環節,提升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讓農民種地有支撐、有底氣。從銷售環節看,要強化產業帶動,推動產業化開發和訂單生產,讓農產品通過深加工滿足居民需求,銷路更好、價格更高,讓種地有效益,盡可能讓農民多得利。
當前,人們消費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農產品生產不僅要注重量的積累,更要注重質的提升。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強農業實用科技創新,讓更多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滋潤沃野田疇,讓農民用上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農產品,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我們的飯碗就能端得更牢、裝得更滿、成色更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