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11-08 10:26:11
原標題:強化生態流量監管 助力美麗淮河建設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強化生態流量監管 助力美麗淮河建設
來源:中國環境報
◆劉飛翔 高常卉
生態流量是維系河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關鍵。作為全國最早實施生態流量試點的兩個流域之一,目前淮河流域已全面完成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確定工作,流域生態流量保障和管理體系已基本建立,生態流量保障正在從科學研究走向管理實踐。
對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淮河流域生態流量保障與監管工作還存在短板。淮河流域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國的4倍多,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矛盾突出。淮河流域地表水開發率高達55%,河道內生態用水被大量擠占。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的推進和工農業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凸顯,部分早期建設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未同步建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同時受流域降水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影響,部分河流干涸斷流等問題突出。
新時期,水生態環境保護將由過去以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生態流量保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生態用水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化解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矛盾還需要相當長的過程,生態流量監測、預報預警、調度決策及評估考核制度的全面落實及效用發揮還需時間,流域和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生態流量監管的協調聯動還需深化,生態流量保障與管理工作仍任重道遠,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節流工作,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淮河流域偏農偏工、倚能倚重的產業結構導致水資源消耗大、人水矛盾突出、生態用水被大量擠占。應立足流域實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實現水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保障水安全。要堅決貫徹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紅線管理,大力推進工業、農業、城鎮等領域節水,把節水工作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流域各地有關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適水種植,發展節水漁業、牧業、畜禽養殖業,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配套設施建設及節水改造,推廣微噴灌、地膜覆蓋等高效節水技術。大力推動工業節水減排,推進工業發達地區高耗水企業節水改造,督促企業完善計量設施配備與管理,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做到“用水少、失水少,循環用、少排放”。加快推進城鎮節水降損,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推動市、縣建成區老舊小區等管網高漏損地區節水改造,降低管網滲漏率,提高用水效率。
二是用足開源實招,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為突破水資源短缺的瓶頸,在節流的同時,通過加強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可以開發“第二水源”,把“污水”轉化為“好水”供生產生活使用,既能改善水生態環境,也能緩解生態與生產生活用水矛盾。要完善再生水利用保障機制,推進構建“污水處理廠出水+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系統+再生水調蓄儲存設施”一體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淮北平原區和山東半島地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與改造,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動淮河流域沿海城市探索將海水、苦咸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減少淡水資源消耗。積極構建再生水調蓄設施,通過采取水庫調蓄、河湖攔蓄、以河代庫等方式,增強再生水調配能力,引導構建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循環利用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
三是織牢監管網,壓緊壓實生態流量保障責任。保障生態流量事關河湖健康、水生態環境安全。各級地方政府要切實落實河湖生態流量保障主體責任,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協同聯動、密切工作配合,切實履行河湖生態流量監管責任。水利部門要嚴格落實行業監管職責,推動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落地實施,強化水資源統一配置、調度和管理,同時推動將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落實情況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河湖長制考核。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源頭管控,嚴把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嚴格“兩高”項目尤其是高耗水項目環評審批,在水利水電建設項目環評批復決定中明確生態流量保障要求,并強化環評事中事后監管,督促落實生態流量保障措施。流域層面,按照“三水統籌”的總體要求,將生態流量指標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監督的重要內容,加大規劃實施督導力度,推動地方落實生態流量保障任務。逐步探索將生態流量保障突出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一步傳導壓力、壓實責任。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