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2-12-16 11:35:12
原標題:天臺山下,有個下元一村(逐夢)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天臺山下,有個下元一村(逐夢)
來源:人民日報
一
黃慶林所在的村子是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下元一村。那天,黃慶林記不清在附近的天臺山上轉了多久。他將目光投向那些黑松樹、果樹和裸露的山體,再穿過灰蒙蒙的磚廠、石料廠看向山腳下的新村。眼前所見,讓他心里不是滋味。
想起村兩委會上剛剛作出的決定,此刻他心里更加堅定了:一定要帶著大伙到浙江安吉學習,徹底解放思想。下元一村要走綠色生態發展的路子。
10天前,區里組織一批村干部到浙江省安吉縣學習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發展經驗。安吉的余村了不起,他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村。這,才是鄉村健康發展之路啊!余村的蛻變讓黃慶林大受觸動,夜不能眠。下元一村再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搞發展了。余村就是下元一村學習的榜樣。
這是2010年5月。
回來后,村里連續召開多次會議。黃慶林介紹余村經驗,把幾天來的所思所想一股腦端了出來:“咱搬村不是目的,讓全村男女老少子子孫孫都能過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眼下,我們是住上了小樓,集體收入也不錯。可這是在吃子孫后代的飯吶!我們必須走綠色生態發展的路子。”
有著幾十年黨齡的他越說越激動:“這些道理是我在安吉縣的培訓班上,從余村的發展變化中悟出來的。我們不能再抱著僥幸心理往下走了。”
在此之前,黃慶林與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干了一件祖祖輩輩想干而沒干成的大事——搬村。全村從山上搬到平地上,從此徹底擺脫了沒有水沒有路的苦日子。村民們住進整齊寬敞的小樓,公路、學校、水、電、衛生室等基礎配套設施也相繼到位。
1962年,下元村分為3個村,下元一村獨居半山腰。那時黃慶林還沒上小學。村民吃水需要提水桶到泉溝里排隊舀水,人們靠天吃飯。初中畢業后,黃慶林回村當了鄉村醫生。他為全村百姓把脈診療幾十年,也把準了大家的心病,想把村子搬到山下去。
2004年9月,黃慶林擔任下元一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沒有忘記鄉親們的搬遷夢。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2007年年底終于把村子搬到了山下。
搬村的夢想實現了。但是接下來村子的發展問題立馬擺在了眼前。當初搬村,村里的一個石料廠和兩個磚廠在資金和材料上都發揮了作用。然而,如果還像以前那樣,靠炸山賣石頭、挖土燒窯賣磚,只怕對生態的破壞越來越大。
說起來容易,可還是有不少村民想不通。即便是黃慶林,也翻來覆去做了大量思想斗爭。最后他認定了一點:時間和實踐證明,余村的做法是正確的。
百聞不如一見。黃慶林決定帶著大伙去一趟余村,眼見為實,不信大家不為所動。
二
從余村學習歸來,大伙統一了思想:把村里的石料廠和磚廠全部關閉。
村子下了山,黃慶林又帶領村民上了山。
首先是開啟山體復綠工程。其實之前,他們就已開始了綠化荒山的行動。村兩委頂著壓力把山林收歸集體統一管理,然后開始栽樹。實施山體復綠工程以后,他們加大了植樹的力度。天臺山上適合栽黑松,但黑松樹苗小,栽下去需馬上澆水。于是每到雨季來臨,全村就集中植樹。村民們披著雨衣、扛著鐵鍬、背上一袋子小樹苗就上了山,雨不停,不收工。回想起那場景,黃慶林感嘆:那時自己就暗下決心,如果不踏實干事,就對不起鄉親們。經過幾年努力,山上山下,村里溝渠河塘邊、房前屋后全栽上了樹。
搬村騰出600多畝土地,村里經過商討,決定全部復墾,引茶上山,建設有機無公害茶園。多年前,下元一村村民就試著請來師傅教授種茶技術,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他們很快創出自己的茶葉品牌。村里還在山下建設了100畝有機水稻示范基地,三年時間帶動周邊發展水稻1000多畝,并申請了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這是他們開發的第二個品牌產品。又投入資金,在廢棄的石料廠和磚廠廠址上建起茶文化綜合樓和影視基地。
遠看青幽幽近看綠油油的天臺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下元一村生態旅游發展開始起步。
觀念一轉,地闊天寬。
其實,發展旅游業,下元一村是有基礎的。這里有山、靠海,距黃海只有4公里。天臺山主峰上有太陽神祭壇、祭祀太陽神的老母廟及石刻文字和巖畫等歷史文化遺跡。村里整合這些獨特的資源,連年舉辦“太陽文化節”,吸引游客前來游玩。山上還有山澗、山泉、小路,老村址保留的舊房子,成片的茶園、果樹。山下有稻田示范基地和統一規劃的別墅村。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看點。為發展旅游,村里還專門成立了鄉村旅游合作社。
栽下梧桐樹,金鳳翩翩來。2015年,“天臺山田園綜合體”項目在下元一村建成,為村集體增收、村民增富開辟了新路。2016年,日照市重點文旅項目“東方太陽城”落戶天臺山,僅土地、山場租賃一項,下元一村每年就增收100余萬元。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資源供不應求。村里外出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就業創業,附近村越來越多的村民也成了相關項目的工作人員。
下元一村出名了!
三
如今的下元一村,綠山林海,溪流蜿蜒,風景如畫。村民享受的是“村在林中,路在樹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田園詩畫生活。
面對前來旅游觀光、體驗生活、進行研學教育的大小團隊,村兩委班子又發現了新機遇——發展以民宿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讓到這里來的游客不僅玩得好,也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鄒宗敏是嫁到下元一村的媳婦,現在是村旅游合作社和村史館的工作人員。第一次聽她講解村史,我就被她富有感情、生動細膩的講解打動,后來我們聊了起來。
鄒宗敏跟丈夫當初都在日照市打工。有了孩子后,來回奔波很不方便。后來有了第二個孩子,不得不辭去工作回到村里。“回來不久,村里成立旅游合作社,招聘工作人員。我覺得這是個機會,如果自己能考上,有了工作不說,還能照顧家庭。”鄒宗敏說。經過筆試面試,她應聘成功。起初她負責建網站、辦登記,兼顧打掃衛生。村史館建成后,村里想培養自己的解說員,她又多了一份特殊的講解工作。
發展民宿被提上村議事日程后,全村近200套二層小樓,成了村民們躍躍欲試的資本。村里對民宿制定了標準,成熟一家發展一家,很快有20戶達標,緊接著又跟上來30戶。鄒宗敏家算一個。來到她家,眼前一亮。高大的門樓被挺直的廣玉蘭遮護著,潔白的玉蘭花時隱時現。干凈整潔的院子里,幾十盆各色花兒靠墻擺放,擺出了田園詩畫風格,也擺出了主人熱愛生活的心境。一樓自家住,二樓是民宿。客廳和房間皆寬敞整潔,舒適溫馨。我一邊參觀一邊心里嘀咕,這是小山村的民宿嗎?分明就是花園里的浪漫小屋呀。
鄒宗敏告訴我,民宿的房門鑰匙另有一把在村旅游合作社,有來登記住宿的客人,由工作人員統一安排。一日三餐由房主按照村里制定的飯菜標準來做,最后由合作社統一結賬。想起村支書黃慶林曾給我介紹過這種經營模式的好處,住宿和飯菜質量都有保證,而且,房主不會因住宿登記等事務而耽誤工作,也不因忙工作而耽誤住宿生意。現在,鄒宗敏成了大忙人,丈夫也早已回到村里。
這個黃海邊的小山村,到處都有故事。我在村里串起門來。小伙子秦興玉以前在天津打工,“東方太陽城”項目落戶村里后,他帶著妻女回到家鄉,他在村里上班,妻子在家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經營民宿。我到他家時,小兩口正在南房吃飯。恍惚中我把他們當成了游客。女主人跟我搭話,家里正住著幾個濟南來的學藝術的大學生,這會兒外出寫生去了。我打量著這個家,除了干凈漂亮整潔外,最醒目的是客廳的一面墻上全是孩子的獎狀。秦興玉對我說:“在家門口工作,心里特別踏實。”我留意到,他家大門上還有家風家訓:友善賓朋,和睦鄰里;養老愛幼,幫親助戚。
往回走的路上,我又經過了鄒宗敏家。這才發現,原來她家大門上方鑲嵌著牌子,那是市、區婦聯和農業農村局頒發的“美麗庭院”牌,下面是頒證理由——“家和、院美”和“潔美、院綠、有序”。一旁的鄒宗敏告訴我,去年11月份,她光榮地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我繼續走在村道上。八橫八縱的村道寬敞潔凈,綠蔭覆蓋,櫻花樹、銀杏樹、桂樹、玉蘭等扮靚著村莊,真是美不勝收。
臨走之前,我又去了一趟天臺山。在天臺山上,我發現一些景點及墻壁處有很多繪畫,以太陽文化為主題的居多。黃慶林自豪地告訴我,如今的下元一村又與繪畫藝術結上了緣。他們依托太陽文化,打造繪畫藝術村,以提升鄉村旅游的特色與品位,既為村民增收,又為村子的人文環境添彩。
2021年,下元一村村民人均收入3萬多元。這個小山村,有著一個個閃光的榮譽——“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國家森林鄉村”……下元一村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展開騰飛的翅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