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2-21 09:27:12
原標題:《光明日報》上的宗白華足跡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日報》上的宗白華足跡
來源:光明日報
● 1961年8月19日,刊發本報記者的報道《漫話中國美學——訪宗白華、湯用彤教授》,其中寫道:宗白華先生說,過去我們研究中國美學史的,大都注重從文論、詩論、樂論和畫論中去收集資料,其實應當多多研究中國戲劇。蓋叫天談的藝術經驗,其中有不少是精辟的美學見解,他說武松、李逵、石秀同是武生,但表現這些人物的神情舉止,或是跌撲翻打、閃揮騰挪,要切合各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又談到一個演員技巧的洗煉,往往從少到多又到少。他的話都寄寓著美學意味。研究中國美學史的人應當打破過去的一些成見,而從中國極為豐富的藝術成就和藝人的藝術思想里,去考察中國美學思想的特點。
● 1962年1月30日,刊發宗白華的文章《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其中寫道:音響的高亮,令人神思飛動,如碧云四起,感到壯美。這些都是從聽樂里得到的感受。它使我們對于事物的感覺增加了深度,增加了純凈。就像我們在科學研究里通過高度的抽象思維,離開了自然的表面,反而深入到自然的核心,把握到自然現象最內在的數學規律和運動規律那樣,音樂領導我們去把握世界生命萬千形象里最深的節奏的起伏。莊子說:“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所以我們在戲曲里運用音樂的伴奏才更深入地刻畫出劇情和動作。希臘的悲劇原來誕生于音樂呀!
● 1986年11月23日,刊發宗白華的文章《我和藝術》,其中寫道:我對藝術一往情深,當歸功于孩童時所受的熏陶。我在《我和詩》一文中追溯過,我幼時對山水風景古剎有著發乎自然的酷愛。天空的游云和復成橋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親密的伴侶。風煙清寂的郊外,清涼山、掃葉樓、雨花臺、莫愁湖是我同幾個小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目標。十七歲一場大病之后,我扶著弱體到青島去求學,那象征著世界和生命的大海,哺育了我生命里最富于詩境的一段時光……藝術的天地是廣漠闊大的,欣賞的目光不可拘于一隅。但作為中國的欣賞者,不能沒有民族文化的根底。外頭的東西再好,對我們來說,總有點隔膜。
● 1987年1月18日,刊發鄒士方的文章《懷念宗白華老師》,其中寫道,宗白華先生最為人稱道的是對文藝、學術人才的發現、扶植、愛護。1919年8月至1920年4月他編輯和主編了《時事新報·學燈》,使這個副刊成為五四時期遐邇聞名的四大副刊之一,為推動新文化運動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就是在這時他發現和扶植了文化巨人郭沫若,使郭沫若的白話詩第一次變成了鉛字,因之有《女神》的誕生。
● 1995年6月29日,刊發本報短訊《一座美學寶庫:〈宗白華全集〉》其中寫道:宗白華先生學貫中西,著書育人60余年,遺憾的是,他生前結集出版的著作不足40萬字。先生謝世之后,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他的家人幫助下,將先生從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未示他人的手稿、講稿逐頁整理,終于又清理出100多萬字。《宗白華全集》共分四卷,前三卷為著作,第四卷為譯文,計200余萬言。
● 2002年5月20日,刊發袁李來、羅靜文章《行云流水宗白華——美學宗師與南京大學》,其中寫道,對于中國美學,宗白華始終認為應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以大觀小”,而不拘之于模擬形似。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這樣的人生態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儒家精神、道法自然,領悟天地大美的老莊人生哲學,以及并不否棄生命的中國佛學——禪,加上屈騷傳統,從而構成了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